時間:2014年10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和而不同”是我國最古老的哲學命題之一,千百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進步.其思想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實踐表明,“和而不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僅用民族文化詮釋了對立統一規律、系統論思想,而且還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礎,明確了方向,提供了原則。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和賦予“和而不同”以時代內涵,對于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期刊之家,“和而不同”,對立統一,社會和諧,科學發展
“和而不同”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與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內在聯系,因此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深人研究。從更深層次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建設,我國正逐步走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為此人們必然要繼續解放思想,對原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種關系進行及時調整、重新定位,以適應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新要求。
在我國思想史上,“和而不同”這一古老的哲學命題千百年來長盛不衰,是因為它沒有拘泥于原始樸素的內涵,而是與時俱進。即隨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深入.這一哲學命題的思想內涵也不斷地被挖掘、豐富和發展。
首先,“和而不同”反映了宇宙間普遍存在著的對立統一關系。雖然“和而不同”的觀念肇自中國傳統哲學的宇宙生成論,如《周易·系辭》日“一陰一陽謂之道”。但就目前而言,其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表現為對立與統一。“和”為同一體,“不同”為其對立的雙方。但這里的“和”絕不是“不同”兩者的簡單湊合,而是建立在“不同”雙方都具有的根本屬性這個基礎之上的矛盾統一體.它是“不同”對立的條件:“不同”也絕不是“和”的任意選擇.而是建立在“和”這個相互依賴、缺一不可的關系基礎之上的矛盾對立雙方,它是統一于“和”的前提。第二,表現為一定度范圍內的力量對比。“和”表現為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來 自“不同”兩方面力量的均衡,即 “剛柔得適謂之和”(《新書·道術》);“不同”表現為對立雙方的力量不斷進行著此消彼漲的變化.這種力量變化的臨界點是“和”規定的限度。當“不同”兩方面的力量對比一旦超過了“和”規定的限度。穩定性就被打破“不同”雙方的地位則發生變化,事物發生質變第三,表現為各得其所。“和”作為統一體,它通過對立保持著自身的“存在”,而“不同”作為對立的雙方,它通過“均衡”從對方獲得有利于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因素。
綜上所述,“和而不同”具有辯證法的對立統一、一定度范圍內的穩定、各得其所、聯系和發展等根本屬性和基本特征。
其次,“和而不同”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同要素組成的統一不可分割的系統。我國古代這方面的思想頗豐。如管子云“五音不同聲而能調,五味不同物而能和”(《管子 ·宙合》),表達的都是蘊涵在“和而不同”中“多與一”之間的系統論思想。但就目前而言,其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整體性。任何事物之所以是一個整體。原因在于它是由多個不同的要素按著一定的規則和順序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的有機統一體。這個有機統一體,一方面使事物存在,另一方面使事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表明了“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多個“不同”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由多個“不同”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即每一個要素在這個整體中發揮著自己特有的功能。而離開這個整體作為 “不同”的要素則會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生命力.同時也破壞了系統的整體功能。第二。包容性。“和而不同”思想揭示了系統的開放性,也就是渤海大學堂五期。
說作為由多個組成要素組成的系統沒有設定一個絕對的數量界限而把自己封閉和束縛起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表現在系統上就是隨著結構的優化而增加 “不同”要素的數量,使系統 日益復雜、功能越來越先進,顯示出 “和”的生命力。當然。并非任何“不同”事物都可以作為其中的要素進入系統 。因為“和而不同”中的“和”要求各個“不同”的要素之間一定是“和諧”的、“統一”的,否則就會被排除在外或者使“和”遭到破壞。第三,適應性。任何事物就其內部而言都是一個“和而不同”的系統。就其外部而言自身又是構成其他“和而不同”的更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形成諸多子系統與母系統的包含于的關系鏈條。因此,母系統內部的要求和狀況是每一子系統的生存環境,并以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為法則。雖然無機界與有機界在表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子系統為了“生存”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備了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自我調節功能.這就是以“和”為原則,通過采取對“不同”的結構,或增加新的“不同”中的要素,以及改造甚至淘汰某些“不同”的要素等方式進行調整,以適應環境變化的新要求。
綜上所述。“和而不同”具有系統的整體性包容性和適應性等根本屬性和基本特征。
再次。“和而不同”提出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應始終堅持真理與價值的統一。作為世界的存在狀態和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而不同”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表現是各異的。自然界中的“和而不同”是在盲目的無意識的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存在和變化的,而人類社會中的“和而不同”是在有目的有意識的人的社會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存在和變化的。因為,人類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實踐性活動。人類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一方面不斷獲得了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文化等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不斷掌握了對客觀事物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等正確認識。因此,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就要把確定的滿足自己需要的價值目標和掌握的正確認識的真理內容統一起來,以“趨利避害”為原則,不斷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而不同”。可見,價值目標是人類滿足自身需要所達到的目的,真理內容是人類正確反映客觀存在滿足自身需要的智力條件。兩者雖屬意識范疇,但對于人類在實踐中實現“和而不同”來說都是缺一不可的。由于人類需求的多樣性和無限性,從而決定了人類價值目標的多樣性和無限性,使得人類社會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所達到的“和而不同”的狀態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呢?就是要始終堅持真理與價值在實踐中的統一并與時俱進,在不斷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而不同”的過程中.不斷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前者不說自明,但后者復雜得多,其中包括個人利益與民族利益、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國民利益與全球人類利益等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人類更高層次的“和而不同”。
綜上所述。“和而不同”在人類社會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作用下表現出來的。基本原則是驅利避害,實現方式是真理與價值統一于社會實踐,目標是社會和諧。
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指導實踐,那么“和而不同”思想對我國當前進行的偉大實踐有什么現實意義呢?結合十七大闡述的我國未來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可作以下分析:
1.有利于促進市場經濟建設。市場經濟是典型的“和而不同”經濟,可以看到健康的“市場經濟”處處表現為“和而不同”。事實證明,只有使市場經濟各方面始終保持 “和而不同”的狀態,市場經濟才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市場經濟的“不同”集中表現為:第一,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客體等數量多且內容各不相同;第二,市場主體間進行優勝劣汰的平等競爭。而市場經濟的“和”則集中表現為:第一,所有的市場主體所遵循的市場規則都是相同的、一視同仁的,不允許存在任何特權;第二,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法治經濟。正因為市場經濟存在如此 “和而不同”。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夠發揮出它特有的功能,即優化資源配置 ,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推動科技進步和產品更新換代,使生產力得到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反之,一切有悖于“和而不同”的行為都會給市場經濟造成傷害,如欺詐、壟斷、不正當競爭、背信棄義、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等。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調控 目標仍然沒有離開市場經濟中的“和而不同”,只不過“和而不同”的具體內容與時俱進了、范圍擴大了。如,在報告中提出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健全市場體系”等措施中,所使用的諸如“完善”、“優化”、“統籌”、“協調”、“健全”等詞,都表達出了同一個含義,即希望市場經濟中各個系統的“不同”要素,在提高自身質量的同時能夠實現“和諧”。就是說,只要這些不同系統中的要素處于調控所期望的“和而不同”狀態,那么國民經濟就會又好又快發展。
2.有利于促進民主政治建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讓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民主”一詞本身就包含著“和而不同”的含義。“民”包含著“不同”,即“具有不同意志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公民”;“主”包含“和”,即“和諧地行使社會統治權當家做主”。雖然民主政治以“和而不同”為根本原則,但是各階級的民主政治.則在“和”與“不同”上有著本質區別。
就我國社會主義而言.“和”的根本點就是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政治體制享有和行使各項政治權利成為國家主人,實現好維護好他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達到利益上的和諧:“不同”的根本點就是在堅持 “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廣大人民群眾從不同的地區、行業、民族、黨派等角度,以各種身份積極參與政治,充分表達各方面的利益要求。為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優勢,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創造前提條件。從政治體制上看“和而不同”。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同時,它還要求從體制上不斷加大力度鏟除破壞政治和諧的腐敗現象。此外。“和而不同”還是我國促進國際政治發展 ,實現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
3.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建設。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還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面對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勢,促進中華文化建設所遵循的根本原則只能是“和而不同”。因為全球化為我們所展現和提供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間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唯我所用、優勝劣汰的這樣一個系統和平臺。所以各民族文化都要對“和”與“不同”兩個方面及其相互關系做出自己的抉擇,可謂挑戰與機遇并存。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本民族的文化融合到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中并與之和諧相處,從而通過學習消化吸收適合自己的世界各民族所有先進文化之精華,來發展壯大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時還要保持自己文化的優良傳統和鮮明特色,由此形成良生循環,即越向世界其他民族學習先進文化就越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反之亦然。達到如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那種將“和而不同”割裂開來的片面做法只能毀掉本民族的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既出現過妄 自尊大只講“不同”的人,他們主張“閉關鎖國”.也出現過妄自菲薄只講“和”的人,他們主張“全盤西化”。這兩種錯誤主張都是極其有害的,輕則“誤國誤民”重則“亡國滅種”。“和而不同”高明之處就在于“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即毛澤東所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可見 ,“和而不同”不僅是實現十七大報告提出的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法寶,也是永葆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真諦。
4.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獨自生存.而社會又是由不同的充滿特殊性的主體,即一個個個人、家庭、組織和群體組成的共同體。可見 ,社會本身就表現為“和而不同”的人類生存方式.它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每一社會主體的切身利益。因此,十七大報告從國情出發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建設”這個任務,并強調“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和諧社會要靠全社會共同建設”。
社會關系雖然紛繁復雜。若從“和而不同”角度去分析 。看到的是社會母系統與它的構成要素子系統之間形成的各種集合。因此,和諧社會建設所達到的目標 。就是子系統內部構成要素不僅能夠按本系統的要求而且還能夠按母系統的要求處于和諧狀態,其順延的結果必然是整個社會和諧,即母系統內部諸要素間的和諧。
若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始終認清和抓住三個根本點:一是科學發展。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二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人是構成社會最基本要素,具有可塑性。孔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三是彰顯社會主義性質。十七大報告還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為此,十七大報告從當前和長遠著眼。提出了一系列蘊含著“和而不同”理念、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新舉措:一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二是提出了“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三是提出了“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等新的民生目標。
綜上所述.“和而不同”具有非常豐富的科學內涵。它同“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樣,都是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通過吸收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所產生的理論精髓。因此,深刻辯證領會“和而不同”思想內涵并運用于指導社會實踐.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