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2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殷海光在自由主義思想上既繼承“五四”的傳統,又超越“五四”,有自己對自由主義的獨到理解。他認識到理性的有限性,堅持進化論理性主義:他關注自由主義的人文基礎,認同傳統文化的許多價值觀念:他張揚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精神.凸顯個人自由的重要性。他的努力體現了“五四”以來中國自由主義思想的新進展。
關鍵詞:期刊之家,自由主義,理性主義,傳統文化,個人自由
殷海光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他的思想不是始終如一的。在晚年,他的思想發生很大轉變,對自由主義有更深透的理解,更注重自由主義的價值層面意義,調整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致力于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自由主義的人文基礎,特別突出了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精神實質,因而使他的自由主義思想體現出卓異的特色。
一、堅持進化論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重視經驗觀察、理性思維,反對盲從和非邏輯思維。西方自由主義是從反對宗教蒙昧主義中產生的,科學理性精神發揮了重要的批判作用,理性主義成為白由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同樣繼承了西方科學理性精神的啟蒙作用,甚至以激烈反傳統的形式來樹立科學理性的權威,為自由主義進行“掃霧”工作。但是他們卻過分夸大了科學理性的作用,將其與傳統文化儼然對立起來。“五四”時期的自由主義者同時是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方法是表現人類理性的唯一方式,對科學理性精神的執著和迷戀以致造成對科學理性功能的擴大化。科學理性不僅被視為工具理性,而且被視為價值尺度,他們認為科學理性的方法不僅可以解決社會人文現象,而且可以用以建立一個理性的人生與社會。他們以科學理性的精神進行啟蒙宣傳,“五四”時代可稱是一個激進理性主義的時代。殷海光繼承“五四”的理路,也堅持了科學理性的精神,他推崇邏輯經驗論,以經驗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啟蒙,批判傳統的思維體系,批判獨斷與專制,這一切都是為了自由民主的實現而建立理性的思維空間,他以邏輯經驗論作為其自由主義的方法論、知識學基礎。
自由主義是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但在西方啟蒙思想中有對理性主義的批判性認識。西方很早就有思想家認識到科學只能建立功效理性,而非價值理性,認為科學理性無從替代人類的價值建立一個理性的標準,而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卻對理性主義缺少這種批判性認識.盲目夸大理性的功能,認為理性不僅是知識論的標準,而且也是價值觀、人生觀的標準,這種主張是西方典型的建構論理性主義思想。殷海光后來接觸到大量的西方哲學著作,對哈耶克的進化論理性主義思想有深人的了解,認識到進化論理性主義是反對建構論理性主義的,主張理性有限性,主張“自生自發”的社會秩序原理,鼓勵充分發揮人的自由創造力。這使殷海光認識到過去所堅持的邏輯經驗論的局限性,認識到理性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而轉向認同哈耶克的進化論理性主義,認識到科學理性并不是自由主義的唯一基礎。西方自由主義強調理性主義,但并不否定人文傳統,相反是建立在人文傳統之上的,這使他認識到人文傳統支撐自由主義的必要性,所以他反思傳統文化,開始重建自由主義的人文基礎。殷海光雖然堅持了理性主義,但是他承認理性有限性,他對理性主義持批判認識的態度,而且也沒有把理性主義置于與傳統文化完全對立的地步,這是他不同于前輩自由主義者的地方,所以他的理性主義是批判式的理性主義,此后的林毓生也堅持“批判式的理性論”(進化論理性主義),這都說明中國自由主義者對理性主義的正確認識是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這也是他們開始轉向認同傳統文化的契機。
二、認同自由主義的人文基礎
20世紀以來,中國思想界的一個奇特現象就是,一方面企盼自由、民主的實現,另一方面則是激烈反傳統主義的興起和泛濫。中國自由知識分子一面提倡自由民主,一面反對傳統文化,似乎是要提倡自由民主必須得反對傳統文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現象?一方面,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侵人,在中西兩種異質文化的沖突中,中國文化的失敗,致使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層面產生懷疑,在中國的思想界展開了對中國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發展為反傳統主義。另一方面,民主政治是自由主義的核心思想,西方的民主憲政是在中產階級反對極權專制制度中建立起來的,近代西方啟蒙思想的傳人,使中國人逐漸覺醒,有了自由民主的意識,認識到兩千年的專制政治是中華民族一切災禍的總根源,只有民主政治才能根除一切專制政治,改變中國的歷史命運,所以他們激烈反對極權主義和專制制度。而以孔制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則為封建制度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和合法性論證,他們認為中國要實現民主政治必須要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及與此有緊密關系的傳統文化,所以早期的自由主義者都展開“反孔非儒”的激烈反傳統運動。再一方面,理性文義是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自由主義堅持的是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自由主義是伴隨著實證主義、科學主義思潮傳人中國的,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思維系統是不相容的,所以提倡自由主義,必然要反對傳統文化的德性倫理思維系統,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建立知性的思維系統,這是自由主義的內在要求。中國早期的自由知識分子都是持反傳統的態度的,譚嗣同猛烈抨擊封建名教制度,昊虞是“五四”時期激烈反孔排儒的代表。20世紀30年代掀起的中西文化論戰也是文化保守派與西化派之間的一個爭論,殷海光也不例外,他早期也是一個激烈反傳統主義者,反對傳統思維系統,反對家族主義,抨擊國民黨專制獨裁,與傳統文化的衛道者徐復觀進行論戰。
實現自由民主是否一定要全部否棄傳統文化?歷史的經驗證明,二者的對峙使得中國自由主義走人困境,失去對傳統資癮的借取,使自由主義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很快走向夭折,民主、法治不能在徹底反叛傳統中實現,只能在傳統經由創造的轉化而逐步建立起一個新的、有生機的傳統的時候才能逐漸獲得。
正確的態度是要通過對傳統的批判、更新、創造以落實自由主義的理念。自由民主的實現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持,哈耶克曾說:“如果對于業已發展起來的各種制度沒有真正的尊重,對于習慣、習俗以及‘所有那些產生于悠久傳統和習慣做法的保障自由的措施’缺乏真正的尊重,那么就可能永遠不會存在什么真正的對自由的信奉,也肯定不會有建設一自由社會的成功努力存在。這似乎很矛盾,但事實可能確實如此,因為一個成功的自由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將永遠是一個與傳統緊密相連并受傳統制約的社會。”這說明自由與傳統之間并非絕對對立排斥的關系,自由的社會是尊重傳統、建立在傳統上的。
中國現代自由主義者都有這樣的醒悟,都不同程度地調整了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胡適晚年重新審視自由主義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他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說明中國是一個有民主、自由傳統的國家,肯定中國文化里存在一個“自由傳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由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緊張關系。殷海光的態度轉變更為明顯,他對西方自由主義生長的文化傳統有深刻的認識. 更加重視自由主義的倫理道德基礎,認識到民主制度需要科學理性,但不能止于科學理性,人不是機器,人所生活的社會不是一個邏輯系統,人大多數的時候是生活在“有顏色”(人文)的環境中的,人的生活除了理性起一定的作用,非理性的欲望、情感、意志、習慣等都會起作用。一個民主的社會應該建立在這些常人、凡人之上,不可無視這些重要因素。人文傳統便是其中潛力最大的文化力量,中國的文化傳統恰恰是一個以價值關懷為中心的,有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許多人文資源可以為自由民主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的,所以他努力發掘傳統人文資源,于傳統文化中營造接引西方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圍,并且致力于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與西方自由主義可以通約的因素,提出西方自由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溝通的想法。他由一個反傳統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非傳統主義者,開啟了自由主義到傳統中尋求支撐的思路,繼他之后林毓生提出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的轉化”的觀點.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
三、凸顯個人自由
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個人自由始終是西方自由主義的核心主題。自由主義把個人自由放在最優先的地位,認為自由首先是個人的,只有充分地、自由地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公共的利益才能獲得足夠的保證,對個人財產的保護是保障個人自由的重要條件,對個人自由最大的威脅是政府,所以主張權力機構之間的制衡,主張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憲政制度。近代中國雖然引人自由主義,卻以集體主義、群體意識淹沒了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一方面,自由主義傳人中國之時,正是中國封建政治秩序走向崩潰,傳統思想價值觀念受到質疑,國家處在危亡之際,救亡與啟蒙是當時的時代主題。自由主義從進人中國始,便成了致富求強的工具,而其個人價值意義并沒有被彰顯。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傳統里,個性是受壓抑的,個人是從屬于集體的,一切唯國家、集體至上。在這種集體主義思維方式影響下,個人主義的價值是難以得到張揚的。“五四”時期,個人主義雖然成為宣揚民主自由思想最重要的切人點,但是他們還是堅持社會本位的集體心態、群體意識,只把個人自由作為實現國家富強的手段,看重的是自由主義諸價值的工具性意義,使個人主義從屬于國家主義、集體主義。
殷海光超越于前輩自由主義者的地方就在于他突出了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精神,把保障個人自由作為討論自由主義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提出“諸自由即諸人權”的理論,把民主政治落實于個人自由,指出民主政治就是為了保障個人自由,并發展個人自由。他指出個人主義是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出發點,是自由主義的基礎和核心,個人主義主張“把人當人”,這是自由主義的核心精神,認為個人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原始單位,是一切道德價值的源泉,只有從個人自由出發,其他的自由才能實現,人類的價值才能落實。他認為個人自由是目的本身,而政府、國家都是服務于個人的。他還特別強調了內心自由在個人自由中的重要性。他對自由主義的理解是契合西方現代自由主義精神的,對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精神有深切的領會和把握.并為個人主義進行辯護,這正是他超越于前輩自由主義者的地方。殷海光對個人自由的強調,意味著百年來中國政治致思的主題由大同到自由的轉變。前輩自由主義者致力于弘揚科學民主,而殷海光凸顯個人自由,這說明面對不同時空背景,自由主義者致思的主題有所不同。相對于前輩自由主義者,殷海光更準確地把握了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精神實質,并突出了個人自由的優先地位。但是在中國要真正接受自由民主的觀念,必須要破除整體主義思維系統,樹立個人主義權威,這依然是當今自由主義者面臨的重大困難之一。
從上面對殷海光自由主義思想特質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殷海光對理性有限性的反思,還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以及對個人主義精神的維護,都說明他的思想努力代表了“五四”以來自由主義發展的新趨向。殷海光已經超越“五四”的理路,重新出發尋找自由主義的發言位置,這象征中國自由主義自我反思、自我轉進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