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9月1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關鍵詞:湖北農業科學雜志投稿,核心期刊發表,城鎮化背景,農村經濟
一、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關系的歷史考察和經驗總結
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作用的發揮以及發揮的程度都取決于勞動力作用的發揮。而勞動力素質和人力資本的提高關鍵在于教育的發展。而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仍然是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教育投資的增加。從歷史和經驗來看,農村教育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一直互為基礎和動力,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農村教育發展為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高素質人力支撐和技術創新支持。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當代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和技術創新都與教育密切相關。而農村相對扎實的基礎教育,打下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國民教育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基礎。而在農村農業、科技、教育三結合的職業和技術教育中,不但可以培養現代農業所需要的現代農民,也可以通過提高人的勞動生產能力來實現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為實現農村城鎮化、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教育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財政投入和教育投資規模,因此經濟發展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尤其是以縣級財政為主的農村教育,其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及速度更是有直接的關系。之前,之所以形成城鄉的“二元”教育格局,就是因為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而近年來,農村教育軟硬件設施的改善,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都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鎮化帶來的城鄉一體化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城鎮化帶來了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一)城鎮化為農村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1、城鎮化推動了農村教育改革,帶來了教育觀念革新的新機遇。
在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農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推進二者逐漸走向融合。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城市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方案、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等開始逐步向農村輻射,城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深深的影響到了農村教育發展,推動了農村教育思想觀念的大討論,帶來了農村教育的革新。在城鎮化的影響下,農村教育開始試圖通過教育思想觀念的革新,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提升農村教育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2、城鎮化促進了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帶來了農村教育持續發展的新機遇。
傳統的城鄉“二元”教育結構,造成農村教育環境和教育質量較差,教師和學生紛紛向城鎮集中,從而導致農村教育發展乏力和滯后。在城鎮化過程中,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大都加快了中小學布局調整,開始把城鄉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在發展思路、學校布局、教師培養、隊伍配置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在城鎮教育發展的輻射帶動下,附近的農村學校軟硬件設施得以逐步完善、師資隊伍得以穩定加強、校園文化得以提升和深化,提升了農村的教育質量。
3、城鎮化催生了城鄉教育一體化,帶來了農村教育公平發展的新機遇。
要實現城鄉教育協調公平發展的目標,就必須要改變城鄉“二元”教育結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列的十大教育改革試點第二條就明確提出了“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從目前實際的效果來看,城鎮化以來,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通過優質資源共享、城鄉教師交流、改造薄弱學校等方式,有力的促進了城鄉教育一體化趨勢,給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和農村可以各自發揮優勢與特色,促使城鄉教育雙向借力,最終實現城鄉教育的協調繁榮發展。
(二)城鎮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1、城鎮化帶來了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新機遇。
城鎮化對于改變農村粗放式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城鎮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大面積還原和集中耕地,采用大機器作業模式和科學種植方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城鎮化還可以提高農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農業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城鎮化的發展,為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技術和資金支持,為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2、城鎮化帶來了農村企業發展壯大的新機遇。
城鎮化進程促進了農村人口和資源不斷向小城鎮集聚,這一過程必然要求能源、通訊、金融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體系的大力支持,給農村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空間和可能。而且,城鎮化的過程是地方政府優化經濟發展政策和制度的過程,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經濟的過程,也是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功能的過程,給農村企業發展提供了載體和依托。城鎮化加速了資金投入,擴大了金融和財稅支持,實現了集聚發展,為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3、城鎮化帶來了農民增收的新機遇。
首先,城鎮化改善了農民的收入構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使農民的非農收入持續增長。而且,城鎮化為農村發展二、三產業提供了機遇,農民在農村的非農收入也會增長。其次,城鎮化進程中城鎮人口比例提高,改變農產品供求關系,刺激農村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再次,城鎮化有利于耕地集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帶動了農業技術和管理創新,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另外,城鎮化加速了農村土地流轉,盤活了土地要素,為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可能。
三、城鎮化背景下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
(一)借力城鎮化,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實現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的直接互動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抓住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加大農村教育財政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拓寬農村教育投資渠道,鼓勵農民提高子女教育投資,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高農村教育發展速度和質量。農村教育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教育投資被視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潛在引擎”,農村教育投資的增長又必將刺激農村教育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農村經濟整體增長。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農村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農民提高教育投資提供了可能,從而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直接互動。
(二)融入城鎮化,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良性互動
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都要強化主動意識,積極融入城鎮化發展中去,融入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去。城鄉一體化是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城鎮化也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和經濟社會一體化的根本動力和重要載體。一方面,農村教育要積極融入城鎮化中去,抓住新型城鎮化的機遇,利用城鄉教育一體化趨勢的契機,借助教育投入的增加、優質資源的共享、友好學校的幫扶等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發揮特色與優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地區要緊緊抓住城鎮化帶來的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的機遇,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和特色經濟;利用城鎮化帶來的更加完善的經濟發展空間和載體,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提高農村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從而促進農村教育發展,實現城鎮化、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良性互動。
(三)助力城鎮化,加速農村教育轉型,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協調互動
城鎮化的發展需要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城鎮化的基礎和核心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同時也是農村資源深度開發利用、農村產業升級轉移、城鄉生產格局更加合理的過程。但不論是哪一方面,城鎮化都離不開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都依賴于農村教育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農村教育要根據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加速教育理念和教育結構的轉型。一方面,農村教育在鞏固基礎教育的同時要加強離農教育、技能教育和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有效向城鎮轉移,為城鎮化提供有一定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的人力資源隊伍,助力于城鎮化和城鄉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教育要大力發展基于“三農”本身的農村教育體系,加強農業技術教育和農業科技創新,培養一大批“依靠農村、為了農村、扎根農村”的有知識、有能力、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于城鎮化建設,從而實現城鎮化、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協調互動。
四、小結
農村教育要積極融入和支持城鎮化建設,進一步強化地方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從解放與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出發,推進教學改革,轉變辦學理念,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農村經濟發展要以城鎮化為契機,大力發展農村地方經濟,實現農業產業升級和非農產業發展壯大,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堅持教育與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