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8月2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關鍵詞:劍南文學期刊征稿,職稱論文發表,高校圖書館,社會文化
1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文化服務的現狀
1.1國外高校圖書館的開放程度較高,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管理方法。
如自20世紀60年代起,所有美國公民,只要能出示證明身份的證件,就可進入高校圖書;耶魯大學圖書館還提出要把其所在地———紐黑文市變成人人讀書的城市,所以美國高校圖書館就被稱為“大學里的公共圖書館”;日本目前已有80%的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圖書館一直接待校外讀者,社會服務量占到40%;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采用全部開架的服務方式,校外讀者不必提供任何證件就可以與校內讀者享有相同權利。可見,國外的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并沒有明顯界限,從觀念意識到具體服務已完全面向全社會。
1.2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一些高校圖書館也以不同方式邁開了社會文化服務的步伐。
如清華、北大圖書館為我國圖書館界在資源共享、館際互借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指導;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開展了數字化軟件開發、數據庫制作等多項服務;容量超百萬冊的浙江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已正式開放,該省任何一所高校的師生都可以就地查看其中所有數字資源;廣州大學城里的十所高校圖書館均免費向社會開放,持有效身份證明的中國公民都能進館借閱;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則是唯一在網站主頁的服務指南上赫然出現校外讀者服務專欄的圖書館。雖然我國的一些院校圖書館正在慢慢向社會敞開懷抱,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社會文化服務程度低、范圍小、項目單一,與美、日等發達國家高校圖書館相比差距懸殊。具體表現如下:
1.2.1把為教學科研服務當作高校圖書館的唯一任務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規定:“作為高等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圖書館的主要工作是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所以,我國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只把為本校的教學與科研服務當作主要任務,認為不需要把服務延伸到社會,自然不重視這一服務所涉及的資源配置、館員培訓、時間安排、管理方法等問題,更沒有合理的計劃與措施,最終造成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大量閑置,社會公眾無法利用的局面。
1.2.2缺乏合作意識,館藏建設各自為政,很難實現各館間資源共享
現行多年的管理體制使各高校圖書館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多數只關注本館的建設與發展,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及合作意識,導致各館文獻建設出現大量重購現象、資源共享沒有統一規劃與協作,既造成資金和資源的極大浪費又使高校圖書館社會文化服務的難度增加,無法滿足公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1.2.3管理觀念陳舊,方法停滯落后,社會開放服務水平低
由于我國高校圖書館缺乏超前管理理念,館藏配置單一,方法陳舊落后,社會文化服務水平自然很低。隨著社會公眾對信息需求的不斷增加,作為社會一分子的高校圖書館再不能將自己置身局外,應盡快改進服務理念,拓寬服務范圍與對象,調整服務手段和方法,使高校圖書館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用豐富的信息資源為社會文化服務。
2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文化服務的必要性和優勢
2.1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文化服務的必要性
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指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面向社會的文獻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可根據材料和勞動的消耗或服務成果的實際效益收取適當費用。”因此,探索社會文化服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使館中閑置的大量信息資源服務于社會,是每一個高校圖書館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2.2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文化服務的優勢
與公共圖書館相比,高校圖書館在文獻資源、技術人員、專業能力、服務手段等方面優勢明顯,具備開展社會文化服務的條件。
2.2.1文獻信息資源數量巨大,類型多樣
與藏書4億冊左右的2700所公共圖書館相比,目前我國擁有各級高校圖書館近1800所,藏書超過6.5億冊,設置專業齊全、信息數量巨大,文獻類型豐富,館藏結構合理。尤其是近年來加大對電子圖書、期刊數據庫等數字資源的投入力度,更進一步夯實了高校圖書館社會文化服務的基礎。
2.2.2館員專業素質高,服務能力強
據統計,在上報“教育部高校圖書館事實數據庫”的近700所高校圖書館中,具有博士學位館員超過260人,碩士學位館員超過3400人,200多個館長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比例遠遠高于公共圖書館。這些數字表明高校圖書館已經擁有了一批專業知識精、業務能力強,學歷水平高,集傳統文獻建設與現代信息處理為一身的高素質館員隊伍,這是高校圖書館最大的優勢,也是他們開展社會文化服務的有力保障。
2.2.3信息處理技術領先,網絡傳播快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先后進入計算機管理時代。建立電子閱覽室、購進國內外各種數據庫,加大數字化投入,高校圖書館正在向原有的服務方式挑戰,力圖通過計算機和網絡實現信息的遠程傳播,將加工處理后的信息以在線咨詢、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供給相關讀者。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當網站成為高校圖書館流通和塑造自身形象的主要窗口,日趨普及的計算機和網絡、數據庫等先進的設備和手段,就為高校圖書館進行社會文化服務搭建了方便快捷的平臺。
3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文化服務的主要途徑
3.1強化社會文化服務意識,處理好校內讀者和社會讀者的關系
無可置疑,高校圖書館的主導工作應以為本校廣大師生教學和科研服務為主,否則無法稱之為高校圖書館,日本等國外大學圖書館還制定了相關措施來確保本校師生對圖書館的優先利用權。但當為社會服務和為教學和科研服務一起被《高等教育法》列為高校圖書館的三大功能之一,高校圖書館必須要盡快轉變觀念,在充分保證本校讀者文獻信息需求的基礎上,打開館門,與社會接軌,在“讀者第一”的理念下,既保證校內讀者利益又尊重社會讀者權利,通過圖書借閱、代查代檢、科技查新及定題服務等方式,擴展服務領域,提高館藏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多方位的知識與文化需求,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
3.2健全法規和管理體系,處理好傳統服務內容和現代信息利用的關系
雖然《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已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在宏觀上提出要求,但并沒有將其列入高校評估指標中,也沒有在資金保障、服務內容、協調機構等方面加以細化,以至使這一工作目前大多基于自愿或限于理論研究階段。所以如果要使該項服務得以進行,首先要得到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從制度上對高校圖書館社會文化服務職能的發揮提供大力支持和有效保證;同時通過高校圖書館的努力,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員、技術、資源等優勢,將傳統的書刊借閱方式轉變為通過館際互借、資源共享、網絡檢索等多種信息利用方式,逐步縮小有限文獻信息資源與無限社會需求的矛盾,使高校圖書館真正成為社會公眾的知識和文化中心。
3.3培養專門人才,必須處理好自身建設和對外開放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在對社會公眾開展文化服務過程中,難免會碰到許多新問題,對館員在知識結構、業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人才建設。因此,高校圖書館應立足本館,優化人才結構,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加大館員的再教育力度;要從社會化服務需求出發,重新審視圖書館員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使其在掌握精深專業知識基礎上,強化社會文化服務意識,全面了解公眾需求,用最新信息技術研制出公眾所需的文化產品。
3.4尋找有效途徑,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要推行社會文化服務,必須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擴大影響,加大社會的關注程度,積極探索有效途徑,把原來封閉于高校館中的文獻信息資源轉變為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為社會文化服務是以館員對信息整理、加工和傳遞為基礎,如果被社會公眾利用,就自然要為館員勞動支付相應費用。所以高校圖書館在進行社會文化服務時應把經濟效益考慮在內,可通過紙質圖書借閱、網絡遠程登錄、專題定向服務、虛擬參考咨詢、資源共建共享等方式,正確處理好有償服務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無償服務取得的社會效益之間的矛盾。
4結語
現代信息環境下,任何一個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都是有限的,但整個社會的信息需求則是無限的,所以高校圖書館必須轉變觀念,走出校門,放眼社會,明確定位,找準方向,發揮獨有優勢,通過向社會提供多方位文化服務,在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真正體現出其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