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2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改革之我思
邵 平
[摘 要] 近年來我國進行過多次層次的學生體質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體質狀況難以令社會各界滿意;通過幾十年來我國中、小學學校體育教學的實踐得失,從全面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生理、心理水平,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終身鍛練的方法、手段。
[關鍵詞] 學校體育; 教學;改革
1 學校體育走改革之路才能發展
建國六十年來,縱觀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雖有幾次改革,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不能說達到了預期的結果。包括最近幾年我們進行的“快樂體育”教學,而教材幾十年來始終都是小學學田徑的起跑、彎道跑,藍球、排球、體操等,中學同樣是這些內容,高中還是這些內容。為什么體育教材不能像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課程一樣形成一個從小學到大學的教材體系,從基本技能到愛好到終身鍛煉?
最近幾年我們進行的“快樂體育”教學,又被部分教師誤解,快樂就是不管,自由活動,喜歡什么運動就活動什么運動,據有關資料顯示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兒童的體質與其它國家同齡學生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的體質不但沒有增強,有些指標還下降了。瘦弱型身體形態的比例增加,常見病的發病率有所升高,視力低下的現象更為嚴重。這些現象給我們眾多啟示,只有改善生活環境和飲食結構,減輕學生負擔,加強心理、生理衛生保健,積極開展體育活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徹底改變目前現狀;從具體措施上說,就是要把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切實抓好,從體育課、早鍛煉、課間操、課外鍛煉到運動訓練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使學校體育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強體質的重要手段。
2 影響學校體育改革的因素 2.1 觀念陳舊,片面追求升學率 從恢復高考以來,在我國現實社會生活中,升學率始終是家長和社會評價一所學校教育質量好壞的重要依據。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長,就不能不抓升學率。否則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校長都會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而家長又不愿將孩子送入升學率不高的學校就讀;為了自身的生存,學校教育只有迎合社會、迎合家長,在教學中重主課,輕副課(如音、體、美、勞動技能等)。學校體育物質條件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較大,它從根本上影響著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速度與進程,也反映了教育思想與教育政策問題。
2.2體育教師質量偏低 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陜西省漢中市中小學體育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城鎮中小學體育教師基本滿員,且大多都有專職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中小學體育教師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滿員、超編,有的地方不足,特別是農村小學甚至沒有。二是質量偏低。小學、初中的專職體育教師大多來自1981年之后原漢中師范學校體育師資班、漢中體育運動學校中師班培養的中專學生,雖然大多數人通過函授、自學等不同形式取得大專證書,但專業創新能力還值得商榷;特別是農村小學,相當一部分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大多數沒有受過專業教育,缺乏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狀況不能不影響到改革的深化,一切體育改革措施,最終都要依靠體育教師來貫徹落實。如果教師質量過低,改革措施再好,也難以運作。
2.3 體育經費、場地、器材缺乏 據我們調查了解,漢中市漢臺區的漢中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中山街小學、西大街小學為市區兩級的重點學校,各有學生2000—3000人,操場約3000平方米,城鎮如此,何況農村學校;學校體育的經費和場地、器材不足是影響學校體育工作正常開展的關鍵原因。不少地方的學校,要錢沒錢,要物沒物,連上體育課都沒有一塊場地,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廣大體育教師改革的手足。當然陜西省漢中市地處西部,又是南水北調水源地之一,經濟開發受到限制,屬經濟欠發達地區,但這里既有經濟發展水平問題,也有領導人的重視程度問題。它是影響學校體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改革所要逐步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3 討論
3.1傳統學校體育與快樂體育改革是為了全體學生
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是在前蘇聯學校體育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于當時全社會資訊不發達,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各類文體活動,都能吸引社會各階層大眾積極參與,基本滿足了當時社會發展與建設的需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教育與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日益深入,我國原有的學校體育教育與社會對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不相適應,嚴重影響著體育教育質量,各級領導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和對經費的投入與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需要尚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等等。隨著國家對人才培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之際,更要求學校體育教育把培養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力等內化到體育教育的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之中,課程體系、管理體制、投資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等都應作出相應的變革。
近年來,我們試行了在體育教學進行“快樂體育”教學,由于在認識上出現偏差,一部分教師認為只要讓學生玩高興就是“快樂體育”,在教學中不管不顧,放任自流;另一部分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探索,由于理念的偏差,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教學中的學生損傷、校舍的損壞等,也導致了體育教師無心將課改進行下去。出現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令人擔憂。據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教育部聯合召開第1次學生體質健康工作會議,學生肺活量水平、體能素質持續下降,體能素質中的速度素質和力量素質連續10年下降,而耐力素質則連續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學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達24%。視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學生為31%、初中生為58%、高中生為67%、大學生為82%。在2005年高招中,有85%的考生專業受限;在2005年和2006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8%的高中生因體檢不合格被淘汰。”〔1〕
3.2學校體育改革應講求實效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每個在校學生希望通過體育鍛練健康成才。學校體育改革應著重抓住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在生理、心理負荷;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習慣、能力;提高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素養;為學生終生體育打基礎等基本問題上加大改革力度,抓出成效。因此學校體育的改革,必須緊緊圍繞著那些不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體質、發展與完善學生個性的體育工作,包括教學、訓練、競賽和鍛煉的方方面面來進行,通過改革消除不利因素,積極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從體育學習中經受鍛練,增長知識,培養情感,完善個性。
3.3在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要緊緊抓住使學生生理、心理承受一定的負荷,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豐富文化生活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目的的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流動。〔2〕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配合德育與智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3〕。
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無論是傳統學校體育與快樂體育教學,都必須要使學生的身體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負荷,沒有一定的生理負荷,就談不上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心理。有生理負荷的練習,就要出汗、累、甚至還要滾翻等,對于獨生子女來說,就要極大的克服心理障礙;加之我們的體育教學幾十年一貫制,教材缺乏吸引力、教學手段單調自然難以將學生吸引到體育活動中來。
田徑運動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拚博的道德品質和意志品質;球類運動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紀律作風。同時在運動過程中,對人體大腦是一個有益的積極休息過程,能夠使人的大腦特別是兒童、少年達到發育、發展的平衡。如今的教材、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學生身心發育和發展。
在進行教材、教學改革中,首先應形成一套教材教學體系,在小學體育課上必修體育的基本技能(跑、跳、投、技巧、球類等),初中以上逐步按照學生的個人體質、體能、興趣愛好進行分類教學。同時可借鑒一些先進國家的模式,學生必須在課后參加1——1.5小時的課后文體活動班,這樣即可解決學校缺乏場地器材、教師不足的問題,也可極大地利用社會資源,即可使學生學會、掌握終身鍛煉的技能和健康的體質,培養良好的終身鍛煉的習慣。第二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真正達到一專多能,使教學活動能夠達到生動活潑,針對不同體質、體能及心理狀態的學生,均能實現其教學目的手段,并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使學生身心達到健康發展的最終目標。
4.0建議:
4.1提高、轉變各級領導、家長、學生對學習與健身的觀念;
4.2盡快形成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學校體育教學、教材體系;
4.3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各類文化館、業余體校、體育場等資源,使學生課后能夠積極參加各類文體活動。
參考文獻 〔1〕 劉梅英等 《體育強國視下我國群眾體育發展對策探索》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J】2009.(7):9 〔2〕〔3〕 體育運動學校《學校體育學》編寫組.《學校體育學》.人民體育出版社,【M】 1998.6:9-15
〔4〕 賴天德著.《中國體育改革》.北京體院出版社【M】1992
體育論文發表 期刊投稿到中國期刊之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