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3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介紹了檔案編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檔案文獻編研須重視的問題,圍繞網絡環境下的檔案編研工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檔案管理評職范文,期刊雜志發表,檔案編研,信息時代,網絡環境,重要性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技術、人才、信息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力量。檔案信息的開發利用日益成為決策部門及各部門單位有關方面工作利用與查詢服務之必須。領導層及部門單位的利用,也就不能滿足于單個的原始檔案信息的利用,而要求檔案部門能夠提供系統的、科學的、集中的檔案信息材料為之服務。因此,加強檔案內容的研究,對于提高檔案的開發利用,做好編研工作是一件不容忽視的工作。
一、檔案編研工作的重要性
1、編研工作有利于發揮檔案的自身價值
編研工作應正確把握好滿足眼前與長遠、一時性與永久性利用的關系。檔案事業的要求是對歷史負責、為當代服務、替未來著想。因而,編研工作除了緊密配合當前的日常管理外,還應具有一定的歷史感和前瞻性,從企業不斷拓展的需要出發,努力推出既能反映以往發展歷程又能啟迪后世的具有恒久利用以及珍藏價值的優秀成果來。
2、編研工作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信息
編研工作不僅為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翔實、準確的信息依據,起到積極決策參考作用,還有助于宣傳企業的品牌,擴大企業的影響力。同時對搞好各項工作,加強人文建設,加強創新力,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編研工作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拓寬檔案工作領域,對檔案信息開發利用的最好形式。
3、編研工作有利于發揮檔案的服務功能
檔案工作者的今天要做的不僅是將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分類、造冊登記入庫這些相對簡單的事情,應該經常確立特定的題目,對原始檔案加以充分開發,通過篩選、編排、審核、落實等一系列程序,形成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編研成果,我們不能滿足于守好庫藏,只做到“你來我查,你問我答”,而應強化主動服務意識,在敏銳把握企業各時期工作重點的基礎上,推出不同專題的編研成果予以積極配合。
4、編研工作是對檔案原始資料的有效保護
檔案資料在長期、頻繁的查找利用過程中,難免會有所損壞,而檔案一旦遭到破壞,即使采取有效措施,也很難恢復原狀。這不僅影響到檔案的保存和使用,檔案的價值也會被破壞。我們通過匯編檔案史料、編寫檔案信息參考資料以及出版的書籍,不僅可以減少對檔案原件的重復利用,而且有利于減少對檔案原件的耗損。在延長其壽命的同時,使檔案史料更好地永久流傳下去。
二、做好檔案文獻編研須重視的問題
1.加強檔案資料的收集,保證歸檔材料的齊全完整
在檔案工作的起始階段,人們沒有實踐經驗,難以確定、區分資料的價值,面對眾多的檔案材料,總覺的“存之無用,棄之可惜”,這是很正常的。一個單位的檔案積累了數十年之后,面對成千上萬的檔案史料又會出現“存時嫌多,用時嫌少”的局面。這些都要求我們檔案工作人員在接收檔案時,必須認真細致地對每個單位的案卷按照職責范圍、上下級關系進行檢查驗收,發現問題,及時補救。還要將社會上和個人手中散存的重要文獻、資料收回,并妥善保管,絕不能因現在的疏忽而愧于后人。
2.編制多種形式的檢索工具,為編研工作提供利用創造條件
編制檢索工具與開發利用工作的關系極大。搞檔案文獻編研,也需要摸清庫存,了解家底,全面地掌握檔案情況。在檔案數量不斷增多、類型多種多樣、內容豐富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多種形式檔案檢索工具,不僅查找效率低,而且常常查不準,查不全,甚至有的檔案找不出來。所以我們檔案工作人員不僅要整理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是熟悉業務,多做些索引、目錄,使利用查找方便。
3.充分發揮檔案工作人員的優勢,積極開展檔案加工利用
檔案人員比較熟悉本單位庫存檔案的情況,要注意發揮這種優勢,挖掘檔案信息,搞好檔案文獻編研,為利用者提供系統的史料。過去檔案工作側重于對檔案的整理和保管,對利用檔案進行研究卻不多。開展檔案文獻編研工作,不但是檔案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科學研究的一支生力軍。通過對檔案文獻的編研工作,還可以摸清檔案的保管情況、改進管理,提出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4.積極采用現代技術,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以電子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為代表的現代辦公技術使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目前,人們對檔案的利用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一次利用檔案數量擴大,時效性、專題性、準確性要求提高,依靠傳統的手工檢索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采用計算機編目檢索技術、計算機尖端技術,以及相應的服務方式,必將大大減輕檔案管理人員的勞動,提高效率。只有檔案工作現代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檔案利用方式、方法與社會利用之間矛盾,更好地使其轉化為生產力以服務于社會發展。
三、新時期的檔案編研
1.編研者與利用者的關系由單向傳播向著雙向傳播的方式轉變。網絡信息為編研者與利用者營造了一個互動的全新模式,拉近了編研者與利用者的距離。利用網絡上的交互功能,解除地域、時間、空間的束縛,打造了二者近距離對話的平臺,為雙方交流思想、交流學習、交流心得即選題前的準備工作打下了基礎,啟開了二者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利用的大門。使編研者與利用者的地位相對化,實現了編研者與利用者的互動作用,把傳統的檔案編研工作由單向傳播向著雙向傳播的方式轉變。
2.改變了以往以編研者思路為主的選題取向。網絡信息下編研者與利用者之間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與溝通,編研者可根據利用者的信息需求,開展定題編研服務。即編研者將自己的編研工作計劃發布于局域網上,利用者提出自己意見與具體要求,編研者根據對方的要求去設計、決定檔案編研工作的尺度與安排。傳統的檔案編研選題是編研者按自己的主觀意識操作的,采取的視點他人不一定合適。利用者介入編研選題前期準備工作,改變了編研者自主選題的傳統方式,使半封閉的編研工作向開放性的模式轉變,既可保證選題精確性,又可避免受館藏資源的局限,或因查找疏忽而造成重要材料遺漏的失誤,減少了編研選題的盲目性。
3.資源共享擴大了編研選材的內涵,利用群體及信息價值的可塑性拓寬了選題的外沿。以往編研的信息材料基本來自于本單位的館藏,選擇的范圍窄、數量少,限制了選題的范圍,實現了網絡資源共享改變了這種信息貧泛的狀況,跨區域、跨國界的信息資源,為編研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題材資源。大量的各種類形的信息不僅豐富開拓了編研者的視野,在思維和選題的方式上,也沖破了本館藏的資源材料的局限,思想得到了解放,編研選題及題材得到拓展。其次利用群體及信息價值具有可塑性的功能。一方面利用群體的本身是個龐大的團體,其內部結構是由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層次、不同職業、不同種類的人員組成,特別是通過網絡的交互窗口,不受任何界限的制約,無形中也擴大了編研選題的范圍。另一方面信息自身價值也具有多樣性、多層次性、可變性的多重性功能。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利用者,呈現現的價值體現不同。這種價值的可塑性,隨著企業利用群體的擴大,選題的內涵也相應得到拓寬。
4.建立了推介與宣傳編研成果的平臺,改變了以往人工傳遞的媒介傳播方式。利用網絡信息的傳遞功能發布編研成果,時速快、方便效率高,影響面大,利用者可隨時在局域網上有目的選擇和下載或打印自己所需的資料。就布局面言,涉及面寬而廣,利用群體是由企業內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崗位、不同結構的人群組成,只要計算機接通網絡,不管加油站還是油庫,都能接收到來自各方的信息,比制作成紙質信息的傳播、傳遞速度快得多,覆蓋面也廣。
5.編研成果由紙質向多種類、多形式的介質載體轉變。計算機網絡下的檔案編研成果經過個性或綜合性的處理,除了制成紙質的載體外,還可以數字化的電子文件形式在局域網絡中傳播和儲存,或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以圖文并茂、聲音、視頻融為一體制成影視傳媒播放的音像傳播保存等,編制出的多種類、多形式的載體,有的載體使編研成果更趨于形象、具體化。這些載體還能實現由紙質材料向非紙質材料與磁性材料、感光材料等并存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