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淺議琦善的救國方案
秦紅旭
摘要:琦善,中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輔佐道光帝、忠誠于清王朝的肱股大臣。當清王朝邁著年邁的碎步在中世紀的年輪里徘徊時,代表近代文明的英國轟開了中國古老笨重的大門。身為清王朝的皇親國戚、道光帝的肱股大臣琦善,首先考慮的事情是如何忠君愛國、維護國家的穩定統一。因此,1840年當英國以鴉片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琦善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以及道光帝的態度,使他產生了不同于一般人的救國方案。該方案令他背負屈辱承受后人對他的辱罵。
關鍵字:鴉片戰爭 救國方案 琦善
一、琦善的救國方案
做為道光帝的欽命大臣,琦善放棄了眾人眼羨的直隸總督,舟車勞頓趕赴廣東接替林則徐,開始趕走英國侵略者的活動。琦善來到廣東,親眼目睹了英軍的堅船利炮和清王朝武器的陳舊落后。他明白與英軍交戰注定失敗的結局,因此他在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如實陳述了中英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 :“隨連日詳查該夷進兵情形……該夷水戰之具,船只則大小具備,火器則遠近兼施,更有所謂飛炮者……所至炸裂焚燒。又有炮內盡屬鐵片……能使射入臺中……及數十丈廣遠……皆遠且準,而為我師所不及。”[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四)第82頁。]當勘察過虎門炮臺后,他上書道光帝:“至各臺所設炮位……僅敷安置前面,兩旁均屬空虛……炮形極大,炮口極小,而洋面極寬,未能轟及中泓……不及該夷船炮之多……不敵該夷船炮之利……炮眼,其大如門……迨被轟擊……無可遮蔽”[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四)第90頁。] 正因為琦善看到了清王朝在軍事上的弱點:軍備松弛、武器陳舊、兵弁缺乏訓練等,所以他向道光帝提出“……藩籬難恃,交鋒實無把握。”[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四)第91頁。]為了使道光帝能夠接受自己的建議,琦善可謂煞費苦心,還利用道光帝對京都和盛京的重視,以及勤儉節約的特點。上書道光帝“……該夷行蹤叵測,必系往來通信。延之日久,勢必南北滋擾。天津拱衛神京,已屬扼要之區,且近接盛京,尤為根本重地,欲求處處決勝,時時常勝,臣實不免隱存意外之虞。……且本年即經擊退,明歲仍可復來,邊釁一開,兵街莫釋。……而頻年防守,亦不免費餉勞師。”[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四)第54頁。]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中寫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忠君愛國是每一個做臣子的基本職責。因此,對琦善來說如何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就是他基本的職責,也是他主要的職責。
二、產生這種救國方案的原因及評價
琦善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方案,以及他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的行為舉止為后人所不齒,他本人也被后人冠以妥協、投降、賣國的罪名。那么,琦善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救國方案呢?
“琦善。博爾濟吉特氏。滿洲正黃旗人。祖恩格得理爾。以率屬投誠功。世襲一等侯爵。”[ 蔡冠洛編著《清代七百名人傳》(中)。]從簡短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琦善屬皇親國戚,通過恩蔭走上仕途的。因此對琦善來說,要想維護自己的榮譽地位,就要維護清王朝統治的安定。所以當鴉片戰爭爆發時,琦善采取羈縻策略就沒有疑義了。因為這一策略,一、可以避免中英兩國開戰,減少軍事開支;二、即使兩國有摩擦沖突,也可以降低兩國人員傷亡,尤其是中國人員的傷亡;三、如果兩國開戰,戰場在中國的領土上,中國百姓免不了要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四、該策略可以維護了社會的穩定,進而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穩定,這是琦善最想達到的目的。
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道光帝卻猶豫徘徊、死守天朝上國顏面。當廣東省鴉片流毒泛濫成災時,道光帝擺出一臉堅決抵抗的表情,敕命林則徐速往廣東查禁鴉片。但當英軍戰艦攻占定海、駛往天津后,道光帝悄然收起強硬抵抗,對林則徐奏章的朱批也改為“外而斷絕通商,并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凈……反生出許多波瀾。”[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四)第53頁。]這與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時的口氣完全相反。琦善從道光帝革職查辦林則徐的案例中看到采取強硬抵抗的策略會導致自己身敗名裂。為了盡忠、為了百姓免受生靈涂炭,同時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地位,琦善選擇了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于林則徐的救國方案,即溫和羈縻。
1839年,中英因為鴉片問題產生矛盾沖突。面對沖突,清政府先是啟用林則徐頑強抵抗,繼而啟用了溫和派琦善。事實證明,1842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在該條約中,中國不僅要賠款兩千萬兩還要開放通商口岸。但戰前講和:即可以維護社會安定,又能減少軍費開支;并且對英國的賠款也遠遠少矣,即賠款煙價六百萬兩;清政府可以用節省的銀兩發展國民經濟、改善清軍的武器裝備、提高軍隊教育素質等。然而,清王朝為了維護所謂的顏面,既沒有接受琦善的方案;又沒有在戰敗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更沒有自我反思、奮勇直追;而是依然安詳的躺在中世紀的年輪上昏昏欲睡。
1840年鴉片戰爭,是古老的中國近代化腳步的開始。面對戰爭,如何維護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是所有統治階級成員都應面對的問題。針對當時中國的情況,對英國開戰是失敗,與英國講和也是失敗。但不同的是,未開戰先講和,則中國損失少矣;先開戰在講和,則中國損失慘重也。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很多,針對問題,進行多方面因素的考慮,選擇最適合的方案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