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淺議如何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李雪
摘要: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語文的學習同樣需要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了高昂的學習興趣。本文從保證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等三個方面,提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閱讀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門技術,同時也是一門藝術[1]。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熱愛語文這門課程。筆者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保持熱衷的情緒。
一、保證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教師對語文學科的熱愛是讓孩子對語文課堂充滿興趣的基礎,教師要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用溫和親切的態度親近學生,教師在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最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對語文有興趣,語文一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對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交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
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就在于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作為一節語文課,我以為生動性應體現在以下一些教學方法的使用上。(1)讓學生享受語言的美。繪聲繪色的范讀會激起學生美好的想像,激起學生強烈的感情。聽老師范讀是一種享受,自己誦讀也是種享受。(2)讓學生表演、想像。小孩子的表現欲是很強的,以表演做為一種內化語言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3)讓學生合作學習。有些學生在集體(全班性的)的授課中,由于膽怯等原因,不敢發言、參與,而到了小組中,他們卻活躍起來。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抓住合作的時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總之,創造一個生動的課堂根本目的都在于促使學生樂學、善學。沒有一個生動的課堂,學生怎么可能樂學?沒有樂學的動力,善學又談何容易呢?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創造性地開發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在實施教學時,要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在語文活動的過程愛上語文,讓學生在語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英國家洛克曾經說過:“最好是把兒童的變成一種游戲似的,使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這是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這種方式重在學習過程,重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重在知識和能力的整合,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等[2]。我結合所學課文組織學生排演課本劇,如學完《負荊請罪》后,排演課文劇《將相和》小組分工明確,一名負責編寫劇本,一名擔當導演負責分配角色指導排練,演員們各自先記熟臺詞后參加排演。這不僅鞏固隨學內容又拓寬了所學內容,孩子想象力、創造力得到提高。
三、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作用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就是說學習語文最主要就是要多讀書。課外閱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作用,促進了語文教學,更主要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意識也有重大影響[3]。
面對浩瀚無際的書海,學生會茫然,會困惑,這時教師指導孩子首先學會有選擇地讀,在讀書時堅持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對于精讀的文章,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圈圈劃劃,摘抄好詞佳句,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課外書,還可以練練筆,記錄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還定期舉行階段性閱讀的課外閱讀活動: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給學生提供展示課外閱讀成果和個人才能的機會,使他們品味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讀書的無窮樂趣。
教室是孩子們學習的精神家園,為了營造讀書氛圍,精心營造班級書香綠洲,讓書香無聲地感染熏陶他們。在教室墻壁上懸附名言警句,時刻警醒學生保持對課外閱讀的熱愛,認識到課外閱讀的作用。班級設立了圖書角、閱讀角、展示臺等學習園地。一走進教室,就能聞到一縷書香。另外還借助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每天早讀課讓學生輪流播報課外看到的新聞或一些趣味小知識;每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舉行班級“讀書會”活動;每各月舉行一次“成語大比拼”或“詩詞游樂園”等主題閱讀活動;每學期進行一次“閱讀大王”知識競賽,評出班級的“閱讀標兵”,并對每個學生閱讀能力進行適當的檢測和星級評定。
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要求夾雜很難過多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建議為孩子建立“小小圖書架”,訂幾份少兒讀物,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的讀書環境。倡導“親子閱讀”,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
為滿足學生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我們讓學生走進閱覽室,去涉獵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成長有益的圖書,以開闊視野,積累知識,為能力的提高打基礎。另外在開展班級內“換一本書看”的活動,每個從家里帶一到兩本書到教室,可以同學間自由交換看,也可以交給組長換取別的書看,一個月后把書帶回家再帶另一本到教室和同學換看,以此循環下去。這樣做即節約了資源,更調動了學生讀書積極性。
總之,語文教學中老師的主導作用顯而易見。語文教學中處處滲透著教師的心血。因而教學藝術不僅使學生樂于接受、學到知識及能力,而且更加豐富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字、詞、句的學習,更是興趣的培養、觀念的更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曾慶靜.如何使語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J].成功,2007,(07):24-25.
[2]周友忠.語文課堂氣氛的營造藝術[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05):43.
[3]賈淑秀.淺談對語文課堂氣氛的幾點看法[J].新課程研究,2009,(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