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2月0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高層建筑正在日益成為城市建設的主體。高層有幾種分類:9層-16層(<50m)為一類高層,17層-25層(<75m)為二類高層,26層-40層(<100m)為三類高層,大于40層(>100m)為超類高層。由于高層建筑的投入相對比多層大,且施工周期長,混凝土澆筑量大,工程質量及安全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結合我在施工實踐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建筑施工評職論文,核心期刊,高層,建設施工
1、控制高層建筑“三線”
1.1 垂直度的控制
(1)垂直度是保證高層建筑的質量基礎,也是關鍵的環節之一。為了控制建筑大樓的垂直度,首先應根據大樓柱網布置情況,先將大樓四個邊角柱的位置確定。在安裝四個邊角柱的模板時,沿柱外層上彈出厚度線,立模、加支撐,采用吊線的方法測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證垂直度100%后,對準模板外邊線加固支撐、澆筑混凝土。待四角柱拆模后,其他各列柱以該四柱為基線,拉直線,控制正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2)過程中的垂直度控制,應用激光鉛垂儀進行測設定位。用激光鉛垂儀首先在首層面層上做好平面控制,選擇四個合適的位置作控制點,在澆筑上面的各層樓面時必須在相應的位置預留200mm×200mm與首層層面控制點相對應的小方孔,保證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過預留孔。在首層架設激光鉛垂儀,準確測出上層控制點,這樣更能增添垂直度的準確性,同時加上內、雙控使高層建筑的豎向投測誤差能減小到最低限度。
1.2 軸線的控制
(1)軸線傳遞。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腳手架與施工層同步向上,導致從外圍一些基準點無法引測。因此在±0.00結構施工復核軸線無誤后,以1層樓面為基準在最長縱橫向預埋多塊200mm×200mm×8mm鋼板,在鋼板上標出控制軸線或主軸線控制點;2層及以上施工時,以1層樓面為基準在每層樓面相應位置留設200mm×200mm方洞,采用激光鉛垂儀引測下層樓面的控制點,再用經緯儀及鋼卷尺進行軸線校正,放出各層軸線和細部尺寸線。
(2)過程線的控制。掛起兩條線,澆好剪力墻,這是過程線控制的關鍵。澆筑剪力墻,宜用18mm厚優質膠合夾板,外墻外圍組合固定大模,內墻散裝散拆進行組合模板編號,這樣墻體平整度就得到了保證,但更要注意的是墻體的垂直度,因此還要注意以下幾點:a.模板支撐時嚴格控制好剪力墻的四角,確保四個角的垂直度偏差在最小范圍內;b.澆筑混凝土時,在剪力墻外平面的腰部和頂部掛雙線,確保線和模板始終保持一致,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從而達到線性控制的目的。
1.3 標高線的控制
(1)在每層預控軸線上至少設置四個200mm×200mm洞口(一般高層至少要由3處向上引測)進行標高的定位,同時輔以多層標高總和的復核,同時輔以多屋標高總和,然后以水準儀抄平,復核此四點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確保標高的準確性。
(2)這其中對四個洞口標高自身的準確性要求提高,因施工過程中模板、澆筑、加載等原因,洞口標高可能失去基準作用,為此必須確保引測點的可靠性,加強洞口處模板支撐,同時輔以直徑為12的鋼筋控制該部位樓面厚度,確保標高的準確。
(3)在大樓四角、四周具備條件處設立層高、累計層高復核點,每層向上都輔以該位置進行復核,防止累計誤差過大。層面標高復核過程中必須實現每層面的四個洞口控制點與外層高復核點在同一水平面上方能確認標高的準確性,達到標高控制的目的。
2、保證鋼筋的正確位置
2.1 防止柱主筋偏斜位移
(1)基礎及梁內插筋位置不正確是柱主筋偏斜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澆注混凝土前應檢查校正插筋位置;A插筋綁扎應方正,底端定位應牢固,必要時可與底筋焊接。插筋上口用井字形套箍箍緊。主筋外側綁好混凝土墊塊。此外應加強模板剛度。當基礎插筋發生位移時,如偏移尺寸在允許范圍內,可按1:6斜度調整至設計位置并在該處加密或加粗箍筋補救;如偏移過大,應在基礎臺階上鉆孔,將錨柱插筋。
(2)梁柱節點鋼筋較密,柱主筋易被梁筋擠歪。另外,柱箍筋綁扎不牢,模板上口移動,澆注混凝土時振搗也往往使柱主筋偏斜。故應當采取預防措施。
2.2梁柱節點核心區箍筋漏綁
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力情況復雜,當地震荷載反復作用時,核心區混凝土處于剪壓復合應力狀態,往往造成核心區出現交叉形式裂縫及柱端混凝土壓酥剝落,鋼筋壓屈外鼓。特別是角柱和邊柱,由于扭轉和偏心等影響,受力更為復雜,比內柱更容易引起震害。當節點核心區出現斜向裂縫時,由于核心區箍筋及縱筋約束,節點仍能承擔荷載。因此,節點核心區箍筋綁扎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建筑物正常使用及安全。但梁柱節點鋼筋密集,施工人員高空作業,給箍筋綁扎帶來不便,因此常常出現箍筋漏綁事故,為防止出現以上問題,除加強監督檢查外,可采取以下措施:
(1)調整施工順序:支柱頭模板——支梁底模板及—側模板——綁扎梁鋼筋——套核心區箍筋并綁扎——支另一側梁模板——支現澆板模板——綁扎樓板鋼筋——澆注混凝土。
(2)綁扎鋼筋時,先把柱頭模板拆下1-2塊,在側面及現澆板下綁扎核心區箍筋。
(3)用兩個開口箍筋拼成一個完整箍筋。
3、與梁鋼筋的位置有關的問題
(1)梁的受壓區及受拉區鋼筋往往需按兩排擺放,但在穿綁鋼筋時,在主梁鋼筋插入柱鋼筋或次梁鋼筋插入主梁筋的過程中往往出現矛盾,迫使第二排鋼筋與第一排鋼筋的凈距達到十幾厘米甚至第二排筋接近中性軸,從而大大削弱第二排梁筋的受力功能。
(2)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連接接頭的縱向受力鋼筋截面積百分率在規范中有明確規定。例如綁扎接頭對梁、板、墻不應大于25%,對柱不應大于50%。這里無論如何鋼筋連接接頭部位都是鋼筋受荷載及傳力方面的薄弱點,因此為了保證結構安全,需限制接頭面積百分率。但在工程實踐中往往未能達到以上要求。
(3)鋼筋保護層尺寸對于保證構件承載能力及抗裂性能以及防止鋼筋在使用過程中銹蝕,保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保護層厚度低于規范要求的情況。
(4)規范要求同一排受力鋼筋間距的允許偏差為±10mm,但在實際工程中,偏差往往大于上述規定,甚至兩根受力筋拼在一起。鋼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是通過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黏結力來實現的。鋼筋和混凝土的接觸面積對于保證必要的黏結力有重要作用,兩根受力筋拼在一起使鋼筋和混凝土接觸面積大大減少,從而削弱受力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
形成以上各種質量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1)結構中鋼筋密集,縱橫交錯,設計人員對鋼筋實際位置未深入考慮,往往出現難以解決的矛盾。因此在鋼筋安裝之前,必須深入研究圖紙,請設計人員共同研究如何解決矛盾。
(2)往往鋼筋(尤其是箍筋)的彎鉤、彎折形狀、角度及尺寸以及鋼筋平直情況不符合要求,從而加劇了縱橫交錯鋼筋在位置上的矛盾。因此在鋼筋綁扎安裝之前,必須認真檢查鋼筋加工質量,并糾正加工偏差。
(3)鋼筋安裝操作人員不了解圖紙及規范要求或思想上不重視。必須在安裝前進行詳細的技術交流,并在安裝過程中檢查監督。
4、模板的施工質量
4.1 模板易出現的質量問題
結構構件拆模后往往發現柱、梁等構件彎曲,截面扭轉、鼓肚、竄角等質量問題,對結構的受力性能及外觀質量有明顯影響。形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模板剛度不夠;
(2)首層結構模板支撐點地基變形(冬季基本凍脹,軟弱土受荷下沉等);
(3)澆注混凝土時使模板受力過分不均,以及振搗時過分受力;
(4)在正在施工的結構上承受過多堆載。
在上述原因中,模板的剛度不足是主要原因,因此應事先研究模板設計方案,認真檢查支撐點、柱箍、楞木、柱桿、柱箍等的斷面尺寸是否符合要求。當模板面板采用竹膠板時,剛度比組合鋼模板差,更應認真對上述要求進行檢查。
4.2 清水混凝土施工時對模板的要求
近年來,在高層混凝土施工中開始推廣清水混凝土,采用清水混凝土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自重;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表面質量,從而提高耐久性;取消抹灰層,從而相應節省人工,縮短工期。為了實現清水混凝土的要求,模板是關鍵。
(1)模板面板
清水混凝土施工時對模板在板的平整度及剛度要求高,常采用以下兩種面板。
1)膠合板
彈性模量是影響膠合板板面剛度的主要指標。
2)鋼板
清水混凝土用的鋼模板的面板厚度為6-8mm,并配合有強勁的楞木、邊框、豎肋等。板面采用企口連接,企口寬40mm,并留有2mm安裝或拆模余量。
(2)板縫密封
板縫用橡膠條等密封,以防止漏漿。
(3)特殊部位模板設計
做好特殊部位模板設計,以保證模板的剛度、嚴密性及易于拆模。
5、結束語
在高層建設施工工程中,所有技術、施工人員,必須認真熟悉設計圖紙和掌握各類規范、規程,對高層建筑施工要求,必須詳細做好技術交底工作,認真進行檢查,消除各種質量隱患,力求做到施工前有預防,施工中有標準,施工后有保護,有驗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層建筑施工,梁柱鋼筋位置,模板施工質量以及三線控制,從而保證整個高層建筑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JGJ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146-163。
[2]趙志縉,高層建筑施工手冊(第二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3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