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11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下面文章主要針對當前超高層建筑在空中環境營造方面的局限性,分別對空間環境、自然環境、行為環境和物理環境展開研究,探討空中院落的植入對于超高層建筑空中環境的補償作用,指出空中院落的植入可在遠離地面的超高層建筑中引入自然要素,創造交往空間,有利于保持使用者身心健康,同時豐富建筑功能的多樣性,激發建筑內部活力,提高建筑系統的整體生態穩定性。
關鍵詞:空中院落,超高層建筑,環境補償
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全面推進,我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超高層建筑的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有限的土地資源與快速增長的城市人口之間的矛盾。然而,當前的超高層建筑在空中環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成為制約其長效使用的不利因素。袋形的封閉空間缺乏與自然接觸的界面,造成空中環境的單一化與同質化,無法提供使用者需求的場所感、歸屬感和認同感,長期在這類建筑內生活的人們易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
基于可持續理念的長效建筑要求創造良好物理環境的同時,兼顧使用者交往和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的延續性。有鑒于此,本研究提出建筑環境補償概念,利用建筑設計策略實現對空中環境不良部分的補償作用,達到整體改善建筑環境、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推動可持續建筑發展的生態目的。
1空中院落是實現補償的主要手段
作為傳統建筑設計的精華所在,院落空間既是組織各部分功能與交通的結構核心,也是傳統自然元素的載體,與風、光、熱等外部自然環境產生直接交換,有效地解決通風采光的問題,為整體建筑空間提供良好的氣候適應性。此外,院落空間也是人們宗教及日常活動的理想場所,具有交往休憩的功能。空中院落突破了傳統院落原型,是以垂直方向發展,以側向采光,同時有更自由開闊的圍合方式的現代院落空間。
在超高層建筑的設計中引入空中院落是實現其環境補償的重要手段。空中院落將自然的環境要素引入到高空中,為生活在超高層建筑中的人們創造親近自然的條件以及進行休憩、社交和娛樂等行為的活動場所,使其得到生理及心理上的放松。作為功能可置換、容量可拓展的共享空間,空中院落存在于不同功能模塊的交接區域,促進建筑各部分的互動與配合,形成縱向協同作用;超高層建筑群以空中院落為鏈接,形成橫向協同關系,創造位于多種城市標高的次級地面,是營造“多層城市”的關鍵。
基于引入自然要素、改善空中環境的目的,植入空中院落成為近年來超高層建筑設計及研究的熱點。從改善空中環境的思路出發,超高層建筑空中院落的布局和設計應兼顧考慮空間因素、自然因素、行為因素和物理因素。有鑒于此,本研究從這四方面探討空中院落對超高層建筑空中環境的補償作用,以期為超高層建筑空中院落的設計決策及生態設計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2空中院落的環境補償作用分析
2.1空間補償——提供共享空間,營造“多層城市”
傳統建筑中的院落不僅是組織交通與功能的核心空間,而且是發生群體交流的交往空間。現代超高層建筑中,交通空間目的性明確,流量大,往往被設計為有較強獨立性的功能模塊,與公共場所分離,成為超高層建筑設計不夠人性化的方面。交通空間與交往空間的結合可以促進大范圍人群的交往,催生群體感,創造和諧、融洽的社會環境。
空中院落是一個融合交通流線組織與休憩交往娛樂的共享空間,為超高層建筑的使用者提供優質的交往場所,使置身其中的人們得到身心的放松與恢復,促進非正式交往的產生。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KennethKingMunYEANG)在他的《綠色摩天樓的設計與規劃》一文中提出,有必要在密集城市建立三維體系,而空中院落是其關鍵[1]。從城市層面上看,一系列帶有空中院落的超高層建筑是營造“多層城市”的重要手段。
2.2自然補償——高空自然環境的載體
超高層建筑的空中院落是高空自然環境的理想載體,可容納大量的綠色植物,與外部自然環境產生直接的交換,是實現自然補償的有效手段。空中院落提供了一個位于不同城市標高的自然接觸區域,重新建立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使其得到接觸自然的親切感受,激發身體機能。經過連續十多年的實驗與觀察,美國羅杰·S·烏爾里克(RogerS·Ulrich)教授發現,人類具有從一定的自然及其外形中獲得恢復性或減輕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人的生存非常有利[2]。
人們具有通過感受自然緩解壓力的心理共性,即使接近自然的時間有限或者僅看自然風景畫也有助于減輕壓抑[3]。由此,恢復人與自然的聯系,對于提升超高層建筑的空間品質、實現建筑環境的生態長效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空中院落營造景觀花園具有超越建筑形式的現實意義,使整日生活在單調乏味的人工環境中的人們切實獲得親切、柔和、松弛感。綠色植物在空中院落大規模的種植,有利于發揮其集群效應,提升凈化空氣的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建筑“綠肺”,是創造“呼吸城市”的重要手段。長時間生活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得以進入開敞式的空中院落中呼吸空氣及沐浴日光,重新接觸自然環境,對身體和心理均是很好的調整。
2.3行為補償——城市肌理與傳統生活模式的再現
由于超高層建筑的大量建設,傳統建筑中的開放空間被壓縮,直接導致城市肌理的割裂與傳統生活模式的消解。同時,超高層建筑的各種結構體系阻隔了人們的縱向情感交流,使人際關系與情感聯系越來越淡漠。在超高層建筑的設計中引入傳統院落的空間模式與場所感,形成供人們交往與溝通的空中院落,有利于城市肌理的重塑與傳統生活模式的再現。曼谷大京都大廈(MahaNakhon)是城市平面在建筑立面上延續的一個典型,設計師奧爾·舍人(OleScheeren)從場地周邊的城市肌理中提取構成元素,轉化為大廈中由小尺度體塊堆疊組成的開敞空間,使人感覺這座建筑是與周圍建筑相結合的。
伸出的陽臺在給城市提供更多綠色的同時,也為居住者提供觀景和交往的理想場所。提取傳統院落空間形式,回應場地的城市肌理,在形態上將傳統院落形式改變為由多樣化的使用者共享的空中院落,使傳統建筑文化得到延續。空中院落在城市縱向空間上延續傳統的“進出”形式,之間用過渡空間連接,打通超高層建筑公共空間的縱向聯系,恢復其中人們的縱向交流與公共生活,有利于傳統交往方式和傳統生活習慣的傳承。
2.4物理補償——氣候緩沖空間與空中開敞空間
空中院落的引入有利于改善超高層建筑物理環境,提升建筑性能,降低建筑能耗,達到節能與長效的生態設計目的。它不僅能在空中創造開敞空間,顯著改善建筑內部環境的通風采光條件,而且能通過對自然元素的利用,在空中形成氣候緩沖空間,調節建筑微氣候。超高層建筑標準層疊加的生成模式使其平面進深大,自然采光條件差,往往需要大量長時間的人工照明以滿足人們工作及生活的采光需求。
空中院落的存在使得采光面在垂直方向上得到延展,由此陽光在建筑中傳播的縱深得到加強,有效地改變原本的采光模式,提高使用空間的自然采光時長,以降低建筑照明能耗。在夏季,空中院落表面設置的百葉可有效地遮擋直射陽光,形成相對舒適的熱環境,同時對其他使用空間起到熱緩沖的作用,有利于構建建筑內部的氣候緩沖空間。空中院落完全開放,成為一個直接與自然接觸的開敞空間,促使形成建筑內部的自然通風。新加坡皇家花園酒店將交通空間與空中院落結合設計,形成帶有豐富綠化景觀的開敞公共空間,自然風從建筑內部穿行而過,產生良好的通風效應,改善建筑風環境與熱環境,是一個充分結合地域氣候特點進行設計的建筑案例。
3基于環境補償的超高層建筑空中院落實現手法
隨著超高層建筑的不斷發展,其平面形式的演變為空中院落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傳統超高層建筑集中于平面中部的交通及輔助區域與使用空間分離,化解成多個部分,使平面布置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從而為公共空間的植入創造可能。超高層建筑空中院落是由傳統院落原型在垂直方向發展而形成的現代院落空間,其形式可從傳統院落空間提取,形態上將傳統院落形式改變為共享的空中院落,從形式上保持了文化傳承,給予使用者人性化的情感寄托。
受超高層建筑結構及核心筒的限制,空中院落的生成模式有以下幾種:①利用核心筒的縮減;②利用懸挑的平臺;③建筑體量上的開洞;④創建貫通空間。整體布局上,設計可在豎向空間上延續傳統的“進出”形式,之間用過渡空間連接,延續城市肌理與鄰里交往方式。考慮空中院落的多層次營造,創建垂直城市中的縱向節點,通過創建聯系途徑,促進城市平面空間的立體化,全面激活縱向節點空間,通過拓展超高層建筑空間功能、營造空中城市模式提高建筑的功能適應性,從而達到長效性的生態目標。
結語
超高層建筑的長效使用是其設計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其符合生態性與否的重要評判標準。近年來在超高層建筑中引入空中院落的設計方法在國內外各大城市中都有所實踐。這些項目的空中院落都不同程度地起到提升空間質量,改善建筑環境,減少能源浪費,提高建筑功能適應性等方面的作用。在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超高層建筑還將日益增多,空中院落也將和其他生態技術一樣進一步完善,在超高層建筑設計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經文,單軍.綠色摩天樓的設計與規劃[J].世界建筑,1999(2):21-29.
[2]UlrichRS.Effectsofinteriordesignonwellness:theoryandrecentscientificresearch[J].Journalofhealthcareinteriordesign:proceedingsfromthe.SymposiumonHealthCareInteriorDesign.SymposiumonHealthCareInteriorDesign,1991,3(1):97-109.
[3]UlrichRS.Viewthroughawindowmayinfluencerecoveryfromsurgery[J].Science,1984,224(4647):420-421.
[4]王擎,賈倍思,李敏兒.功能主義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反思——長效建筑理論及策略初探[J].城市建筑,2015(31):13-15.
[5]吳霄紅,林紅.將共享空間引入高層住宅——北京現代城5#樓空中庭院設計構思[J].建筑學報,2001(7):28-29.
建筑類刊物推薦:建筑學報(月刊)創刊于1954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建筑學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要發表建筑學專業的最新研究論文和優秀建筑作品,在國內建筑學領域享有權威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