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0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保證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施工質量
李華
摘要: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系提高多層磚混房屋抗震能力的一種措施,本文介紹了多層磚混結構房屋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作用,提出了施工過程中質量缺陷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多層磚混結構 鋼筋混凝土構造柱 工程質量 缺陷防治
為了提高多層磚混結構房屋的抗震能力,增強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和延性,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應運而生,在磚混結構房屋設置構造柱正是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種有效措施。但是,目前許多施工單位,往往忽視構造柱的施工質量,降低了構造柱的作用,給工程留下了不應有的隱患。
一 構造柱的性能和作用
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是從構造的角度考慮設置的,一般設在建筑物的四角、內外墻交接處、樓梯間、電梯間以及某些較長的墻體中部,并與每層圈梁有可靠連接。實驗表明,在多層磚混房屋結構中設置構造柱,一般墻體抵抗水平外力的強度最大可提高20%、墻體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根據構造柱的結構特性,即使地震后的墻體發生滑移、變形、開裂,仍可明顯加強多層磚混結構房屋的整體性而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壞。
二 構造柱在構造方面的要求
1 構造柱按構造設置,不需單獨設置基礎。其下段應錨固與鋼筋混凝土基礎或基礎梁內。
2 多層磚混結構房屋構造柱應符合: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縱筋宜采用4φ12,箍筋間距不宜大于250mm;構造柱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層高或450mm高度內,箍筋間距不大于100mm。7度時超過六層,8度時超過五層和9度時縱筋宜選用4φ14,箍筋間距不大于200mm,房屋四角處的構造柱可適當加大截面及配筋。
3 構造柱與墻體連接應砌成馬牙槎并沿墻高每500mm設2根φ6拉結筋,每邊伸人墻體內不小于lm.,且應與每層圈梁連接。施工時必須先砌墻,隨著墻體的上升而逐段現澆構造柱柱身。
三 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施工缺陷
1樓層間構造柱軸線錯位
在澆注混凝土時不認真調整鋼筋骨架,當混凝土澆筑完畢進行下層砌筑放線時,便發現下層構造柱中心線位移,因此便造成了上、下層不貫通,軸線錯位的現象。
2 箍筋、拉接筋設置不滿足規范規定
未按規定沿墻高每500mm設置2根φ6水平拉接鋼筋連結,每邊伸入墻內的長度少于1m;在圈梁上、下1/6層高或450mm范圍內,箍筋未加密,箍筋間距大于100mm;構造柱的豎向鋼筋綁扎接頭35d范圍內,箍筋也未加密。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工人技術素質差。
3 蜂窩、麻面、孔洞
混凝土配合比計量不準確,砂石級配不好;攪拌時間短,攪拌不均,和易性差;一次澆搗混凝土太厚,下料不當,導致混凝土離析;模板拼接縫隙不嚴,致使水泥漿流失,模板清理不干凈,或拆模早,模板粘連,致使出現蜂窩、麻面等現象。
4露筋
混凝土配比不當,產生離析;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漏漿;在澆筑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移位,或太少,甚至漏放,使鋼筋緊貼模板而外露;鋼筋過密,致使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將不能充滿鋼筋周圍,而使鋼筋外露。
5構造柱爛根
多層磚混結構是先砌墻后澆筑混凝土,因此 “柱腔”經歷了整個一層的砌筑時間,其根部普遍夾有砂漿、磚渣等雜物,很難清除干凈,且澆筑前未下同混凝土配合比的砂漿,澆注混凝土后便在此處形成“爛根”現象。
6 強度偏低,勻質性差
隨意改變混凝土配比,水灰比大,坍落度大;攪拌不均勻,振搗不密實;拆模早,養護不到位,早期脫水表面疏松。
四 保證構造柱的質量措施
首先,要提高相關參建單位對增設構造柱重要性的認識;其次,根據不同的設計要求和施工條件,提前制定保證構造柱施工質量的技術組織措施,做好技術交底,在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并做好“三檢”制,責任落實到人。
1嵌在墻體中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一般是先砌縱橫墻,在墻體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預留構造柱的位置。構造柱隨著墻體的分層砌筑和圈梁分層澆注,進行分段施工。然后在澆搗混凝土前按照墻的軸線引向圈梁模板上的構造柱中心位置線,使鋼筋骨架中心與柱中心線對齊。這樣才能保證構造柱的正確位置。
2構造柱鋼筋骨架應分段梆扎,綁扎點要牢固可靠,避免錯位和滑移。豎向搭接接頭長度一般為35d,搭接區域內箍筋應加密,間距不大于100mm;構造柱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層高或450mm高度內,箍筋也應加密,間距不大于100mm。對于沿墻體每隔500mm設置一道2根06拉結筋的要求,必須嚴格要求砌筑者隨砌隨放。構造柱與砌體連接整體性只有越強才越好,這樣才能發揮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
3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證計量準確,按實驗室確定的配合比及施工調整配合比,正確控制加水量和外加劑摻量,加大對施工人員宣傳教育力度,強調按規范操作的重要性,改變其認為柱子水灰比大易操作、易密實的錯誤觀念。
4為增強墻體與構造柱的連接,墻體應砌成鋸齒形的馬牙槎,使構造柱成為變斷面柱,以增強構造柱與墻體的可靠連接。每一馬牙槎的齒高一般約為300mm(5層磚高),齒深不小于60mm。當齒深為120mm時,其上口采用一層進60mm、再一層進120mm的方法,使馬牙槎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證澆搗密實。
5 構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澆灌的,一般每層作為一個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可在構造柱模板適中部位預留混凝土澆搗口,同時在每層柱的底部預留清掃口,以便在澆灌前清掃柱模板內的砂漿、木屑、磚碴等雜物。再用構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同配比的水泥砂漿,鋪在舊混凝土面上,厚度為10~20mm,保證新舊混凝土結合有可靠的質量,杜絕爛根現象的發生。
6構造拄振搗操作要設專人負責。澆注過程中專人對澆注柱段進行觀察,以免出現漏漿、過振、中間受阻混凝土澆注不到位等現象。澆搗柱混凝土時,宜用插入式振搗棒分層振實。構造柱與圈梁相交處必須同時澆搗。混凝土也要進行養護,不宜過早拆模,以免缺楞掉角、麻面、強度不足等質量問題的發生。
進一步提高對構造柱的正確認識,強化施工質量,是改善砌體結構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與圈梁共同作用約束了磚砌體的開裂,使裂縫不致進一步擴展,既使開裂也不致于倒塌,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組成的結構獲得可觀的抗變形能力,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