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11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蓬勃發展,涉路工程項目越來越多。由于受既有交通等因素影響,做好涉路工程施工技術方案顯得更加重要。本文結合跨線橋梁施工實例,詳細介紹了跨路滿堂支架施工技術工藝流程及控制要點,為類似工程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橋梁施工評職范文,期刊雜志發表,跨路,滿堂支架,施工技術,控制要點
1 工程概況
某鐵路橋梁設計跨G205國道采用(40+64+40)m三跨四線一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箱梁橫截面為單箱單室直腹板,砼設計強度C50,端支座處及邊跨直線段和跨中梁高為2.8m,中支點梁高為5.2m,全橋箱梁頂寬漸變。全橋共設5道橫隔梁,分別設于中支點、端支點及中跨跨中截面。箱梁采用滿堂支架現澆法施工。
主跨64m跨越G205國道,與G205國道交角110°。G205國道為一級道路,雙向六車道,瀝青混凝土路面,G205國道路面寬22.5m,路基寬42m。跨越區域車流量約33000輛/日,正常通車限速60KM/h。跨線橋與G205國道具體平面、立面位置圖如下圖所示。
2滿堂支架方案
本工程采用WDJ型碗扣支架搭設滿堂支架,根據現場地質條件采用50cm厚8%石灰土換填后澆筑15cm厚C15砼封層。碗扣支架布置形式:縱距60cm,步距120cm,底板下橫距60cm,腹板下橫距30cm,翼板下橫距90cm。橫隔梁底板橫距為30cm。
根據G205國道交通特點,采用雙向預留4個門洞,供車輛和行人通過。行車道共設計2個門洞,每個門洞凈寬為7.6m,凈高為5.5m,非機動車道設兩個門洞,門洞凈寬為3m,凈高為5.5m。受高度影響,預留行車門洞采用φ610鋼管立柱及HM600*300H型鋼梁跨越,非機動車道采用WDJ碗扣鋼管架架設及HM600*300H型鋼梁跨越。門洞立面布置圖見圖3所示。
3施工工藝
3.1地基處理
地基處理分承臺基坑地基處理、門洞區域地基處理及非門洞區域地基處理三種形式。
3.1.1承臺基坑地基處理
承臺基坑采用8%的石灰土回填,沖擊夯夯實,每層壓實度不少于96%。承臺回填土回填到與比原地面標高處停止回填,然后跟原地面一塊進行地基處理。
3.1.2門洞區域基礎處理
遷移路面附屬物和綠化帶內地下管線后,將施工范圍內G205國道上的綠化帶反挖至路基基床,用8%的石灰土換填處理后,澆筑15cm厚 C15混凝土封層,封層面與道路面同高。門洞基礎采用寬1m的 C15條形混凝土基礎,基礎長29.5m,基礎頂標高高于G205國道路面標高60cm,頂面保持水平。條形基礎每5m設置一道斷縫,為防止車輛碰撞支架,在每個基礎前(行車方向)3m處設置防撞墩。
3.1.3非門洞區域地基處理
將淤泥等條件差的表土清除,然后用8%石灰土換填,換填土最小厚度不低于50cm ,壓實度不低于95%。灰土施工范圍超過橋梁水平投影邊線1m,碾壓后地基承載力不小于0.4Mpa,地基處理后作地基承載檢測達到要求后,再澆筑15cm厚C15砼,砼頂面標高要求比原地面標高高10~20cm。
3.1.4排水
為了防止雨水浸泡地基基礎,混凝土基礎施工時設置單向流水坡,水流方向為右側(沿橋方向右側),在混凝土基礎外側2m處設置縱向排水溝,將排水溝設置一定的縱坡,與地方排水系統相結合,保障施工區域地基無積水浸泡基底現象。
3.2支架搭設
3.2.1碗扣鋼管支架搭設
搭設順序是:立桿底座→立桿→橫桿→接頭鎖緊→腳手板→上層立桿→橫桿→斜桿→頂托。
①在混凝土面上按照布局要求放出排架的位置線,放出排架加密區和縱橫方向控制軸線,然后在搭設支架的帶狀位置用干硬性水泥砂漿精平地面。確定排架立桿位置排放底托,用水準儀測定排架底托高程。支架以中心線為軸線,并垂直于中心點法線往兩翼和跨兩端對稱搭設,利用可調下托調整支架橫桿使之保持整體水平,T型底托螺旋調節幅度不超過30cm。
②立桿桿件對接要錯開,連接牢固,保證支架剛度。在非標準節段處用同直徑的扣件式鋼管腳手架聯接。在支架搭設過程中結合模板、橫梁、縱梁厚度,通過跟蹤測量調整支架高度,同時確保可調U型頂托螺旋調節幅度不超過30cm。拼裝時應隨時檢查橫桿水平度和立桿垂直度,同時注意水平框的直角度,防止支架偏扭。立桿在1.8m高度內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5mm,支架全高的垂直度偏差應小于支架高度的1/600,且不大于35mm。
③掃地桿設置:縱向掃地桿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小于20cm距離的立桿上。橫向掃地桿在緊靠縱向掃地桿下方的立桿上以消除側向應力負作用。相鄰水平桿高差應小于5mm。
④剪刀撐設置:為使支架穩定,縱橫向均用扣件式鋼管設剪力撐,剪力撐沿腳手架高度連續設置,隨立桿、橫桿同步搭設、在梁體端部加密設置。剪刀撐自下向上逐層搭設,每層高度不宜大于3m,與地面的傾角宜在45º~60º之間。剪刀撐斜桿的接長采用搭接,搭接長度不少于1m,扣件連接不少于3個。
3.2.2門洞區域支架搭設
行車道采用φ610鋼管立柱,H型鋼縱梁搭設而成。非機動車道門洞一側利用行車道門洞鋼管柱,一側利用碗扣鋼管支架加密形成支墩形式。門洞施工前布置好交通疏導路線,采取先封鎖半幅車道施工后再進行另半幅支架搭設。
門洞支架搭設順序:φ610鋼管支立→2I40b工字鋼橫梁安裝→H600*300型鋼縱梁安裝→滿鋪膠合板→10cm×10cm方木橫梁→碗扣鋼管支架
①鋼管柱平行國道軸線布置,鋼管位置采用吊車安裝φ610鋼管柱,鋼管立柱安裝后鋼管樁偏差:樁位平面位置±10mm,樁頂標高±10mm,樁身垂直度<1%。相鄰鋼管柱采用[10槽鋼剪刀形斜交聯接,增強鋼管排架柱整體穩定性。
②在鋼管柱墩頂安裝雙拼I40b工字鋼橫梁,橫梁與鋼管柱頂法蘭鋼板點焊固定。I40b工字鋼接長應符合鋼結構技術規范要求。
③H型鋼平行新建鐵路中心線布置,與國道斜交。由于H型鋼標準長度12m,為防止材料浪費, H型鋼采用錯位搭接。
④為了防止雜物墜落,砸傷車輛和行人,在橫橋向門洞前后H型鋼上滿鋪一層膠合板,膠合板采用鐵絲穿洞與H型鋼固定成一體。
⑤在膠合板上安裝10*10cm方木橫梁,橫梁垂直線路方向設置,間距為60cm。在方木橫梁上搭設碗扣鋼管支架。
⑥非機動車道門洞碗扣鋼管支架加密區寬度為120cm,每根H型鋼下立桿不少于2根,鋼管支架間距為:30cm(橫距)×30cm(縱距)×120cm(步距),非H型鋼位置立桿橫距不得大于60cm。鋼管頂托橫梁采用10cm×10cm方木。
3.4支架預壓
支架組裝施工完成,并鋪設梁底模板及側模之后,對支架進行相當于1.2倍箱梁自重的荷載預壓,以檢查支架的承載能力,減少和消除支架體系的非彈性變形及地基的沉降。
3.4.1預壓流程
采用模擬壓重方法,預壓材料采用大尼龍袋裝碎石(或鋼材)方法進行壓重,稱重后直接吊裝到支架頂底模板上進行預壓。預壓加重及卸載順序為20%-60%-80%-100%-120%-100%-80%-60%-20%-0。加載的順序接近澆筑砼順序,不能隨意堆放,卸載也分級并測量記錄。
施工流程:布設觀測點并記錄支架初始標高→分布加載→觀測加載后各測點標高→卸載→觀測卸載后各測點標高→對預壓結果進行數據分析。
3.4.3觀測點布置
預壓時沿梁部縱向取梁端、1/4跨、跨中部位設置觀測橫斷面,每一個橫斷面上布設5個觀測點,兩腹板底部位各1個,梁部中間1個,翼板各1個。從支架頂部引下垂線,垂線端部設垂球,測量垂球與觀測點之間的相對距離,得出支架的變形量。
3.4.5觀測頻次及記錄
根據技術精度要求,采用三等水準測量的要求進行精確測量,支架平面位移采用全站儀進行觀測。
第一次加載完成1h后進行支架變形觀測,以后間隔6個小時觀測一次,連續兩次觀測沉降量不超過2mm,進行第二次加載。全部預壓荷載施加完成后,間隔6h監測一次,當連續12h監測位移平均值差不超過2mm,即認為結構穩定,可以卸載。
支架預壓完畢后,要將現場記錄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綜合變形。并根據測得的數據和分析結果繪制沉降—時間曲線。根據觀測記錄,整理出預壓沉降結果,調整模板的標高來控制箱梁的預拱高度。
3.5支架拆除
在箱梁預應力張拉壓漿完畢后,將鋼管支架頂托下調5~10cm脫模后可拆除支架,支架拆除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①腳手架拆除前,對腳手架作全面檢查,清除全部剩余材料,器具及雜物。
②支架拆除時,須經專業安全工程師、質量工程師批準后方可拆除。
③嚴格按照從梁體撓度最大處節點開始,從跨中向兩邊對稱均衡卸落,逐步卸落相鄰節點,當達到一定卸落量后支架方可脫落梁體。
④拆除順序剛好跟搭設順序相反,按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原則自上而下逐步拆除,拆除從頂層開始,先拆橫桿,后拆立桿,逐層往下拆除,一步一清,不準采用踏步式拆法,縱向剪刀撐應先拆中間扣,然后兩頭扣。
⑤拆除的構件成捆用吊具送下或人工搬下,零配件裝入容具內,嚴禁高空拋擲。運至地面的構配件及時檢查,整修與保養,并按品種、規格隨時碼堆存放。
⑥統一指揮,上下呼應,動作協調,當松開與另一人有關的結扣時應告知對方,以防墜落。
⑦拆除腳手架時,劃出安全區,設警戒標志,并設專人看管。
⑧在拆除過程中,凡已松開連接的桿配件應及時拆除運走,避免誤扶和誤靠已松脫連接的桿件。
⑨門洞區型鋼拆除無法滿足直接吊裝作業,故采用吊車在門洞外側進行吊裝施工。箱梁底的H型鋼先采用2臺挖掘機移推至門洞外側(箱梁翼板處)后采用吊車吊離。
4滿堂支架控制要點
4.1地基處理控制要點
①清除地表原有的軟土、腐殖土及垃圾土,整平后,采用大型振動壓路機碾壓,回填要嚴格控制填筑分層厚度。拌合填料要拌合均勻,并控制好含水率。
②基礎頂面要平整,平整度的控制在10mm之內(3m直尺檢查)。
③基礎強度須經驗算并檢測合格后才能進行支架搭設。
4.2滿堂支架控制要點
①支架立桿有彎曲變形的不得使用,底座鋼板有變形時,校正合格后才能使用。
②安放可調底座及首層立桿時需掛線擺放,調整可調底座絲扣時需抄平、拉線,水平橫桿應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相鄰高度控制在5mm以內。
③支架搭設完后,檢查節點連接牢固性,保證整體穩定可靠。澆筑混凝土前需安排專人對支架進行復檢,防止卡扣松動。
④嚴格執行支架預壓程序,防止偏壓或超壓。
⑤橫聯φ48腳手架鋼管接長處需用三個卡扣搭接,立桿及斜桿需用十字及萬向卡卡牢。
⑥剪刀斜撐及外側通長斜拉桿,可在支架搭設后再施工,6m長斜拉桿聯接點不少于5個,2m長時不少于3個。
⑦拆除支架時,任何桿件不得隨意直接向下拋擲,必須用傳遞方式運出或拴繩續下。
4.3預壓(卸截) 控制要點
①預壓前需經過自身、上級有關部門等的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平臺不得小于1m,鋼管護欄高度不得低于1.5m,并在四周設置安全防護網。
②做好沉降觀測,若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進行卸載,待查明原因解決問題后,在確保安全情況下才能進行下一步施工。
③隨時和氣象部門聯系,支架預壓避開大風天氣。
4.4防墜落控制要點
①施工用材料或設備在已澆梁上擺放位置距梁邊不小于2m;
②不使用的設備、材料或其他廢棄物及時清運到橋下場地;
③嚴禁向橋下丟棄物體;
④在已澆梁面兩側加設護欄及安全防護網。護欄與防撞墻預埋鋼筋焊接,支撐牢固,整體穩定。
4.5吊裝控制要點
①吊裝作業指派專人統一指揮,參加吊裝的起重工執證上崗,其他人員分工明確。
②吊裝作業前嚴格檢查起重設備各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進行試吊。各種起重機具不得超負荷使用,作業中遇有特殊情況不能吊裝到位,將重物落至地面,不得懸在空中。
③作業地面應堅實平整,支腳支墊牢靠,回轉半徑內不得有障礙物。吊起重物時,先將重物吊離面10cm 左右,停機檢查制動器靈敏性和可靠性,以及重物綁扎的牢固程度,確認情況正常后,再繼續工作。作業中不得懸吊重物行走。
④起升或降下重物時,速度要均勻、平穩,保持機身的穩定,防止重心傾斜,嚴禁起吊的重物自由下落。
⑤配備必要的滅火器,加駕駛室內不得存放易燃品,雨天作業,制動帶淋雨打滑時,停止作業。
⑥工作完畢,將機車停放在堅固的地面上,吊鉤收起,各部制動器剎牢,操縱桿放到空檔位置。
4.6高空作業控制要點
①高空作業項目施工時,必須有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高空作業安全設施必須嚴格按設計進行安裝。高空作業者必須系安全帶,穿防滑鞋施工。
②從事高空作業的人員要定期或隨時體檢,發現有不宜登高者不得從事高空作業。嚴禁酒后登高作業。
③高空作業所用梯子不得缺檔和墊高,同一梯子不得二人同時上下,在通道處(或平臺)使用梯子應設置圍欄。
④夜間進行高空作業時,必須有足夠的照明設備。六級以上大風,為確保施工人云的人身安全,應停止高空作業。
⑤嚴禁人員乘坐運送物件的吊籃。
4.7交通疏解控制要點
①涉路施工前做好交通疏解方案,對車輛合理引導分流。交通疏解方案應經涉路管理部門評審通過才能實施。
②與涉路管理部門簽訂施工安全協議,必要時請交警對現場進行車輛引導分流。
③涉路施工前作好媒體宣傳、現場施工告示,在交警指導下做好各區域標志牌安裝。
④門洞內設置安全照明,作業控制區設置施工警告頻閃燈,設置交通標志必須具有反光功能。
⑤在交管部門監督下派專人穿反光標志的桔紅色背心負責維護施工交通安全。施工臨時圍擋設施不得影響行車視線。
5結束語
在施工操作應注意條形基礎斷縫處理,基礎澆筑前應與路面設置隔離層,以便于后期基礎拆除。跨線橋梁工程已全部完工,其施工藝及控制要點為類似工程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TB10303-2009,鐵路橋涵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
[2]鐵建設[2010]241號,高速鐵路橋涵工程施工技術指南
[3] TB10752-2010,高速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4] JTGH30-2004,公路養護安全作業規程
[5] DB34/T790-2008,涉路工程安全評價規范
[6]TB10110-2011,鐵路混凝土梁支架法現澆施工技術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