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9月26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綠色增長的概念以及發展的相關條件以及存在的環境風險,為以后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可參考依據。
關鍵詞:經濟職稱論文發表,核心期刊,經濟發展,綠色增長,環境風險
一、綠色增長概念的產生
2005年3月28日——29日于漢城召開第四屆亞太環境與發展部長會議(MED),通過《2005年亞太環境與發展部長宣言》。
《綠色增長漢城倡儀》,《2006——2010年亞太地區可持續發展執行計劃》。綠色經濟增長的概念正式提出。
二、綠色增長概念
綠色增長——保持環境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雙贏。
三、綠色增長的目標
綠色增長目標 1:促進經濟增長的環境可持續性。
綠色增長目標2:提高污染控制和生態系統管理的環境績效。
綠色增長目標3:認識和抓住環境保護為經濟增長提供的機遇。
四、綠色增長的條件
4.1理念。尊重環境價值是人類發展思維方式的革命。當前中國面臨的問題:一是對以金錢為標志的財富的狂熱追求和對生命健康的冷漠;二是對私有空間的高度關注和對公共空間的冷淡;三是政府領導對以個人需求為導向的政績工程的狂熱追逐和對公共利益需要的冷處理。
4.2政府。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將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和綠色增長方式進入兩種命運的決戰,政府處于決戰的最前沿。
——綠色競爭力,成為一個地區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成為綠色增長的核心力量。
——綠色控制能力,是評價政府績效的基礎。
——環境領導能力,是評價領導干部行政能力的第一標志,是其行政能力的集中體現。
如果政府不能具備上述三種能力,實現經濟綠色增長將喪失其政治保障。
4.3市場。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目的,綠色消費的培育將為綠色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環境保護之所以不理想,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對消費市場的關注。
(1)吃:——全國受污染耕地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土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每年重金屬污染糧食1200萬噸。中國農膜用量和覆蓋面積居世界首位,2003年用量達60萬噸,浙江省地膜平均殘留量為3.78噸/平方公里。中國土地農膜殘留量達到1000萬噸,每年殘留量達到45萬噸。2004年中國化肥用量4124萬噸,2005年化肥用量5000萬噸,耕地占世界9%,化肥用量占世界35%,肥料利用率僅30%,國際達到55%;平均施用量400公斤/公頃,是國際標準的2.66倍;農藥用量120萬噸,污染農田1.36億畝。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中國市場無公害食品占10%,綠色食品占1%,有機食品占0.5%,而88.5%的食品按國際食品安全標準不能享用。有機農業面積占世界6.29%。產值僅占世界1.76%,而且出口額占銷售額的29.3%。
(2)住: ——中國城市人均占地130平方米,相當于發達國家(82.4平方米)的1.58倍,相當于中國農村人均占地(185平方米)的70.3%。
——2005年中國個人購買商品住房消費1.42萬億元,而截止2006年3月底,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1.23億平方米。商品房市場呈現三個特征:一是無序開發,二是非理性消費,三是投機性的投資左右商品房的發展。
——中國90%的建筑屬非節能建筑,每年溫室氣體排放貢獻率達42.2%。
——中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達到20億噸。
——中國每年裝修的房屋達1億套,裝修市場交易量達6500億元,而每年因裝修浪費的費用達300億元,相當于裝修市場交易量的4.6%。
(3)行:
——中國每 2.6人一輛自行車,日本是1.7人,荷蘭是1.25。
——2004年中國汽車保存量3300萬輛。摩托車1億臺,農用車3000萬輛。2004年機動車排放碳氫化合物836.1萬噸,CO3639.8萬噸,NOx549.2萬噸,合計5025.1萬噸。中國燃油車經濟型低于歐洲25%,低于日本20%,低美國10%.2005年中國汽車燃油9300萬噸,占石油消費量39%。
——中國城市人出行乘公共汽車人員占20%,而巴西達到75%。2006年中國的暢行指數僅達到56.1%。
(4)宜居:2005年《宜居城市藍皮書: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北京)》研究表明:居民對宜居北京的總體滿意度僅為63.8分。2005年中國城市居民住房滿意度為70.7%。
(5)健康:20世紀末中國主要城市每年約17.8萬人因大氣污染過早死亡,每年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疾病工作日損失達到740萬人年,并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中國燃煤污染導致疾病需付出經濟代價390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GDP的13%。
(6)結論:非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實現經濟的綠色增長,必須建立綠色消費模式,才能推動綠色市場體系的建立。而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賴于投資拉動,2005年投資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5%.這是中國實現綠色增長的巨大挑戰.
4.4系統。一是: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必須在自然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的協調中發展,即 集成系統的良性增長:
(1)活力化,即增正值。
(2)協調化,即呈動態的協調。
(3)可持續化,即為未來的發展儲備潛力。
(4)有序化,即遵循系統發展的規律,延緩其無序化的進程。
綠色增長的基礎,在于是否具備支撐體系:
(1)綠色技術為核心的創新體系。
(2)知識增長為核心的能力體系。
(3)環境文化核心的綠色文明體系。
如果不能實現經濟綠色增長,環境友好型社會將喪失其物質基礎。
二是實例:日本索尼公司
索尼2002年環境報告:2001.3---2002.3月:索尼投入環保費用268億日元降低CO2排放量125萬噸的能耗降低產品重量18萬噸.降低固體廢物1.2萬噸,降低用水量276萬立方米,降低化學品用量557噸,合計效益292億日元,環保投入產出比是1:1.09.
當一個企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其資源和能源消耗都在不斷減少,這是綠色社會責任的崇高體現,正是忠實實踐綠色理念的碩果。而支撐其綠色增長的基石——不斷提升的環境責任和不懈追求的技術創新。
五、環境風險
環境的不可預測的可變因素的作用,導致環境風險成為定時炸彈,而且往往是在我們以為實施正確的決定時伏下了禍根。
例1: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杰克遜曾經對全世界500個過去50年靠人工植樹形成的林地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林地導致附近的河流枯竭,當地水流量減少50%,并加劇土壤鹽堿化和酸化。因為人工造林一般選擇速生樹種,多為常綠植物,全年生長,因此要吸收大量水分,導致土壤退化,地下水枯竭,并有害于當地的水生生態系統。
例2:中國三北防護林面積2203.72萬公頃,營造了中國的綠色屏障,但其每年耗水661億M3從而導致三北地區大量河流下游斷流,因為三北防護林影響了其流域河流和地下水的平衡。
結論:
1.當我們創造或改善一個生態系統時,必須考慮其相關生態系統的變化。
2.當我們創造或改善一個生態系統時,必須將其置于更大的生態系統考慮。
3.環境影響評價,是預防環境風險的一個盾牌。
4.當我們忽略環境風險時,環境災難將摧毀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成就,給予人類報復性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