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9月0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熱帶、亞熱帶主要森林土壤發生層A層和B層有機碳含量,通過有機碳、發生層厚度、土壤密度計算有機碳密度,結果表明熱帶、亞熱帶主要森林土壤,兩個熱帶地區有機碳含量相對其余亞熱帶地區有機碳含量低,原因是熱帶地區溫度較亞熱帶地區高,加快了有機質的分解轉化。土壤密度越小,土壤結構就越好,富含的有機質含量就越高,導致腐殖質的分解轉化快,使得土壤中有機碳積累量高。四種土壤類型有機碳變動程度A層紅壤>棕壤>磚紅壤,B層磚紅壤>紅壤> 棕壤。變動程度越大,土類中有機碳含量波動性越大,有機碳在土類中含量穩定性差。
關鍵詞:環境科學評職范文,發表論文期刊網,土壤,有機碳,有機碳密度,土壤密度,森林
1研究內容
研究熱帶、亞熱帶主要森林土壤有機碳,本次試驗所用土樣來亞熱帶土壤有麗江、石林、安寧、玉溪易門,熱帶土壤有西雙版納勐臘保護區壩卡梁子、景洪曼典回火村。通過對以上熱帶、亞熱帶地區主要森林土壤有機碳的測定,研究其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通過測定有機碳得出土壤有機碳密度,以有機碳為主體綜合有機碳密度、土壤密度、各氣候帶土壤類型,分析各氣候帶土壤類型有機碳密度、土壤密度之間的關系,進而對土壤肥力情況、碳循環、碳平衡進行分析對比。
1.1 分析樣品的采集
土采集于2009-2011年。野外選擇在森林植被類型與生物氣候條件等方面均具代表性的典型地點,通過挖掘土壤剖面、土壤剖面現場調查,剖面發生層的劃分與基本剖面性狀的調查。分層采集土壤樣品。對土壤厚度不高,巖石出露較淺的土壤剖面,直接采集A、B層土樣。野外采集回來的土壤,經過風干、磨細、過篩等一系列的樣品處理后,儲存備用。
1.2 熱帶、亞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與碳密度的變化
研究表明,土壤有機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土壤結構的形成和穩定性、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植物營養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土壤的緩沖性能和土壤生物多樣性等,通過比較熱帶、亞熱帶主要森林有機碳和碳密度,了解熱帶、亞熱帶主要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碳密度含量的影響因子。
A有機碳含量麗江1>麗江2>麗江3>安寧>石林>景洪>勐臘>易門,B層有機碳含量勐臘>麗江2>麗江1>麗江3>石林>景洪>易門>安寧; A層有機碳密度麗江1>麗江3>石林>麗江2>景洪>易門>安寧>勐臘,B層有機碳密度勐臘>麗江1>石林>麗江2>麗江3>景洪>易門>安寧。
以上結果顯示8個森林土壤中森林有機碳營養麗江3采樣地有機碳營養較好,其余5個土壤有機碳營養狀態相對較差。8個土樣采樣地中勐臘和景洪氣候帶是熱帶,其余6個為亞熱帶,兩個熱帶地區有機碳含量相對其余亞熱帶地區有機碳含量低,原因是熱帶地區溫度較亞熱帶地區高,加快了有機碳的分解轉化及礦質化過程導致土壤中有機碳積累量相對偏少,而亞熱帶這個過程相對較慢,所以熱帶地區有機碳相對亞熱帶地區偏少。有機碳密度因為受發生層厚度的不同影響,可以結合表1來看,總體上看有機碳密度和有機碳含量關系密切,熱帶地區土壤有機碳密度值相對于亞熱帶偏少。
2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土層有機碳的比較
土壤有機碳含量A層是B層的1.04~22倍,A層土壤有機碳含量高于B層土壤,相差最小的是勐臘,相差最大的是安寧土壤。
以上結果顯示由于A層是枯枝落葉層,含有大量的枯枝落葉,致使A層有機碳含量顯著高于B層,8個熱帶、亞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中勐臘A層為26.217g/kg,B層為25.231g/kg,有機碳含量A、B層差異不大,A層有機碳主要來源為腐殖質的分解,B層有機碳主要來源為A層有機質的淋溶,說明勐臘土壤淋溶性能較強,A層有機碳向B層流失量大,導致B層有機碳積累量較大。而其余6的土壤有機碳含量相對各自A層差異顯著,說明A層有機碳向B層流失量較小,淋溶作用不強,由于地處森林A層承接的大量的植物枯枝落葉加之動物、人類的活動,有機碳含量來源較廣,而植被的覆蓋有機質的礦質化過程緩慢,遠遠低于有機質的產生量,使得A層有機碳積累量較高。B層的有機碳含量相對A層較低,是受土壤質地,濕潤程度土壤孔隙度的影響。
2. 1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土層有機碳密度的比較
有機碳密度比較中除去勐臘的A層明顯少于B層,其余土壤有機碳密度A層是B層的1.19~4.27倍,其中相差最大的是麗江3的土壤,最小的是安寧。
勐臘土壤碳密度A層顯著低于B層,從有機碳上來看有機碳含量A、B層差異不大,從土壤密度上來看差異不明顯,而導致勐臘A、B兩層土壤碳密度差異顯著地原因是發生層厚度的差異顯著,B層是A層的47.5倍,進而導致了勐臘有機碳密度的顯著性差異。其余7個取樣地有機碳密度均為A層高于B層,其中景洪、易門、安寧3個地點相較3個麗江土和一個石林土樣來看A、B層有機碳密度值低,碳儲量相對較低。7個取樣地A層碳密度均高于B層,是因為A層有機碳積累量較高,B層土壤相對緊實,有機碳積累量小。
3不同植被類型對森林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A有機碳含量麗江1>麗江2>麗江3>安寧>石林>景洪>勐臘>易門,B層有機碳含量勐臘>麗江2>麗江1>麗江3>石林>景洪>易門>安寧。
以上結果結合表2可知不同植被條件下,由于受土壤母質、氣候條件、土壤微生物、凋落物分解轉化程度、根系分布以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差異較大,不同林分下土壤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趨勢為:A層中杉木純林>黃背櫟、云南松混交林>暖溫性針葉林>云南松林>北熱帶原始林地,B層中北熱帶原始林地>黃背櫟、云南松混交林>杉木純林>云南松林>暖溫性針葉林,受植被類型、土壤質地、人為干擾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不同植被條件下,土壤密度垂直分布上存在很大的異質性,從而導致土壤有機碳也隨之發生變化,同一林分土壤中,單位深度土壤各土層平均有機碳含量均以表土層最大,說明土壤有機碳主要受地上動植物殘體、植物根系和地下微生物的分解積累程度直接影響。
4四種土壤類型有機碳含量變動程度的比較
通過研究不同土類中土壤發生層有機碳極差,可以知道有機碳在此類土類中的變動程度,有助于對土壤肥力波動,土壤結構易變性做出推斷。
從表3可以看出A層土壤有機碳含量紅壤變異性大,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變化,其次是棕壤,磚紅壤變異性小,磚紅壤有機碳在土層中含量較為穩定;B層土壤有機碳含量磚紅壤變異性大,容易受到影響而發生改變,其次是紅壤,棕壤土層含量較為穩定。總的來看A層和B層是一樣的,由于B層的有機碳和A層有機碳含量關系密切,從剖面變化來看B層比A層穩定性高,是因為B層處于A層以下,A層對影響因素消弱了很多。說明四種土壤類型有機碳變動程度A層紅壤>棕壤>磚紅壤,B層磚紅壤>紅壤> 棕壤。變動程度越大,土類中有機碳含量波動性越大,有機碳在土類中含量穩定性差;反之變動程度越小,有機碳含量波動性越小,有機碳在土類中含量穩定性好。
5結論
(1)有機碳密度和有機碳含量關系密切,熱帶地區土壤有機碳密度值相對于亞熱帶偏少。
(2)有機碳積累量受土壤質地、濕潤程度、土壤孔隙度及淋溶程度的影響較大。
(3)土壤發生層A層有機碳密度均高于B層,是因為A層有機碳來源廣,積累量較高,而B層土壤相對緊實,有機碳積累量小。
(4)土壤有機碳主要受地表動植物殘體、植物根系和地下微生物的分解積累程度直接影響。
(5)幾種土壤類型中有機碳含量波動性越大,有機碳在幾種土壤類型中含量穩定性越差;反之變動程度越小,有機碳含量波動性越小,有機碳在土壤類型中含量穩定性越好。
參考文獻:
[1]胡慧蓉,馬煥成,羅承德,胡庭興.森林土壤有機碳分組及其測定方法[J].土壤通報,2003,(04):1~2.
[2]孔明杰,曾繁森.高聚物土壤改良劑的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0,31(5):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