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2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以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作用為切入點,通過農民的種植習慣,分析土壤有機質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建議和途徑。
關鍵詞:農業資源方向稿件,土壤有機質,降低原因,秸稈還田,有機肥
土壤有機質不僅是植物營養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很大影響。有機質中的化合物在土壤肥力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分離出的土壤多糖具有較腐殖酸更為強大的團聚土壤顆粒的能力,是水穩性團聚體的主要膠結劑,對促進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從物質轉化的角度來看,碳水化合物是微生物的能源物質。所以,土壤的生物學特性也會隨土壤有機質數量和質量的變化而變化。有機質中的腐殖酸既是一種疏散劑,又是一種絮凝劑,腐殖酸鈉和腐殖酸鉀不僅對粘土礦物有分散作用和選擇性絮凝作用,而且陰陽離子都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時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另外,腐殖酸以及包括氨基酸在內的各種有機酸、多糖等含有多種功能團,能與環境中的金屬離子發生吸附、交換和絡合作用,控制環境污染,這也是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倡導施用有機肥的重要原因[1-2]。除此之外,腐殖酸還有很大的緩沖作用,是土壤具有緩沖性能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有機質在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上具有上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土壤普查過程中有機質常被作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不容忽視的是大量土壤普查的化驗結果表明,許多地區的土壤有機質不但沒有提高,而且有下降趨勢。
據遼寧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統計,以2001—2003年化驗的3 653個土樣為例,遼中平原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76%,與1979年第2次土壤普查結果(1.93%)相比平均含量下降了0.17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為8.81%。
近幾年,隨著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開展,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的趨勢又進一步得到證實。僅新民地區而言,以2006年興隆鎮班屯村采集的48個土樣為例,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1.0%的不足8.4%,最低的僅為0.32%,最高的只有1.8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越來越多的化肥使用和高產量品種的推廣及復種指數的提高造成土壤中的養分耗竭,只用地、不養地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普遍現象。二是省時、省力已成為我國當代農民選擇生產方式時所考慮的首要因素,出現大面積的秸稈焚燒和全方位的化學除草現象,降低了土壤碳回歸指數,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三是有機肥投入的減少是土壤有機質降低的重要原因。
根據目前我國農民的勞動習慣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奇缺的狀況,原始有機肥施用方法與當代農民的勞動觀念形成極大的反差,因此,再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號召農民大面積增施有機肥及用秸稈去堆漚大寨肥已不太符合農村實際,必須在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上,推廣新的土壤有機質提高途徑[3]。綜上所述,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1)農機部門改良農業機械,力爭收割時將秸稈直接粉碎還田。秸稈不經過堆漚處理,科學地實現就地還田即能有效促進土壤肥力逐步提高,又能節省勞力,這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有機肥料積制、施用的必然趨勢。科學地進行秸稈直接還田,不僅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還有固定和保存氮素養分,以及促進土壤中難溶性養分溶解等作用。但要提高還田效果,避免可能出現的有害因素,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由于秸稈的C/N大(多在60~100∶1),碳多氮少,施入土壤后易發生微生物與作物幼苗爭奪速效養分的狀況,特別是爭奪氮素更為突出,應配施適量的氮肥或氮磷肥(含磷高的的土壤可只配施氮肥)。一般以每250 kg秸稈配施15 kg碳酸氫銨為宜。如用玉米秸稈還田,除配施15 kg碳酸氫銨外,還需加15~20 kg過磷酸鈣。二是耕埋時間宜早不宜晚,要爭取邊收邊耕埋,特別是玉米秸稈,要及時翻壓有利于腐解,并注意耕翻之前將秸稈切斷壓碎,以便和土壤混勻利于其吸水、吸肥和腐解。具體方法:可用秸稈切碎機或配施適量化肥后全部耕翻入土。三是秸稈用量不宜過多,一般施3 000~6 000 kg/hm2為宜,過多翻埋不嚴,對播種出苗不利[4]。四是秸稈在土壤中腐解,會產生一部分有機酸,對于酸性土壤,秸稈還田時應配施適量石灰,用草木灰、窯灰更好。五是與高溫堆肥相比,秸稈直接還田沒有經過高溫發酵,可能會引起病害蔓延。為此,在尚未具備相應農藥的情況下,必須避免將有害的秸稈直接還田。
(2)建議管理部門對直接在地里焚燒秸稈的農戶給予必要的處罰。盡量引導農民將帶有病害傳染源的秸稈做為燒柴,將無害秸稈直接還田。
(3)針對目前玉米收割機只收棒不碎稈的狀況,可在春耕前先用圓盤耙和重耙橫壟耙切2遍,將秸稈耙倒壓劈,再用旋耕機旋耕兼碎稈。因其涉及到機耕成本的投入,單靠技術部門很難解決實際問題,建議政府部門對將秸稈科學還田的農戶予與必要的機耕補貼。這樣既可以鼓勵農民養地,改善土壤環境,又可以防止因焚燒秸稈給大氣造成的嚴重污染,而且改善的土壤環境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和保障人畜的飲食安全都有諸多好處,不失為促進農業生產進入良性循環的辦法。
(4)積極推廣秸稈本田腐殖化技術,如噴灑腐化劑,盡量提高還回秸稈的當年利用率,以提高農民參與秸稈還田的積極性。
(5)大力發展有機肥及有機、無機復混肥深加工產業,使有機肥含量高度化,形狀顆粒化。讓農民在施用有機肥時像施用化肥一樣省工、省力,當年見效,以提高農民施用有機肥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田文霞.提升土壤有機質 增強耕地抗旱能力[J].現代農業,2010(4):34-35.
[2] 宋日,劉利,吳春勝,等.東北松嫩草原土壤開墾對有機質含量及土壤結構的影響[J].中國草地學報,2009(4):91-95.
[3] 辛剛,顏麗,汪景寬,等.不同開墾年限黑土有機質變化的研究[J].土壤通報,2002(5):332-335.
[4] 董元華,徐琪.水成土壤演化中有機質含量變化的研究[J].生態學報,1990(4):3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