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7月09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結合廣樂高速武江特大橋水中墩基礎施工實踐,闡述貝雷橋、鋼板樁圍堰的設計方法、施工技術及受力分析,為同類工程提供了指導。
關鍵詞:水中墩基礎,貝雷橋,鋼板樁圍堰
1 工程概況
廣樂高速武江特大橋水中共計16墩位,76根鉆孔樁,樁徑為1.8m、2m和2.8m三種,主墩承臺尺寸為10.6m×7m×3m,VI級航道。水流自北向南,西、東岸河槽寬度為40m及50m,中間為沙洲,下游為水電站,水深3m~9.6m,江水流速平緩,卵石土層厚達20m,無淤泥層。
2 貝雷橋的特點和類型選擇
貝雷橋具有結構簡單、輕巧、快速、經濟、組合結構系統好、互換性強和容易組裝等特點,按各種排、層組合,跨度可由9m~69m。拆除后其材料、部件能回收再進行使用,以免浪費。
3 貝雷橋及平臺設計
3.1 貝雷橋設計
貝雷橋承載力及通行力滿足50t吊車和9m3砼罐車滿載通行要求。棧橋總長549m,橋面寬6m,基本跨度為15+9m。
棧橋采用2根鋼管柱基礎,樁頂設兩根I36b工字鋼橫梁,其上鋪單層雙排貝雷片,橫向布置為90cm+370cm+90cm,棧橋設計承重65t。
鋼管柱直徑630mm,厚8 mm,橫向間距4.9m。橋面采用6m長Ι25b工字鋼作為分配梁,間距按75cm布置,擱置在貝雷梁上;橋面鋪設25b槽鋼,間距30cm。
3.2 平臺設計
引橋鋼平臺長24m,寬11m;橋面板及分配梁與棧橋一致;縱梁為單層雙排貝雷梁片,擱置在雙拼36b工字鋼墊梁上;基礎為直徑ф630mm,壁厚8 mm的鋼管,橫向布置5.5m×2,縱向12m×2。
主墩鋼平臺長25.5m,寬18m,縱梁采用單層雙排貝雷片,基礎采用直徑ф800,壁厚10mm的鋼管,縱向間距4.35+3.5+4.88*2+3.5+4.35m,橫向間距8m+10m,管樁與管樁之間用325*6mm鋼管焊接,形成井架基礎。
4 鋼棧橋施工
4.1 鋼管樁的定位
利用一臺全站儀在岸上,沿著鋼管樁順橋軸的方向固定外切方向,定出鋼管樁的距離,利用竹竿吊垂球定位,岸上的人目測順橋向,小船上的人目測垂直向,控制鋼管的平面偏位情況和垂直度,并通過對講機指揮打樁機調整鋼管樁的垂直度和糾正平面偏位。
4.2 橋鋼管樁打設
貝雷橋鋼管樁擦打部分采用50t船吊和DZ90振動錘配合進行施工。50t船吊無法到達地方利用運沙船澆沙將卵石河床填平、壓實形成筑島,然后用船將機具運至筑島上施工作業。
4.3 工藝要點
⑴ 按設計好的棧橋樁位和標高打樁和控制定位。
⑵施工過程中以貫入度控制為主,標高復核為輔。為保證鋼管的防沖刷及抗橫向力的能力,根據施工需要可在鋼管樁周圍拋砂袋。
⑶在振動錘振動過程中,如樁頂有局部變形或損壞情況,要立即停止振動,及時修復后再進行。
⑷鋼管下沉必須均勻連續,中途間歇時間不可過長,最好控制在15min以下。
⑸施打時要不斷檢測樁位和樁的垂直度,并控制好樁頂標高和貫入度。
4.4 貝雷梁、分配梁及橋面板安裝
貝雷梁拼裝在后場進行,按組進行,每次拼裝一組貝雷,每組貝雷梁長9m、15m,貝雷片之間用聯接片連接好。
在下部結構頂墊梁上進行測量放樣,定出貝雷梁準確位置。貝雷每兩片分為一組,先安裝一組貝雷梁,準確就位后先牢固捆綁在墊梁上,然后用騎馬螺栓將貝雷梁固定在墊梁上。貝雷梁安裝完成后,按設計要求架設I25b分配梁和橋面槽鋼。分配梁用騎馬螺栓與貝雷梁固定。
4.5 鉆孔樁施工
選用沖擊鉆按照陸地上常規鉆孔施工完成鉆孔樁施工。泥漿池采用相鄰樁鋼護筒進行造漿循環,不得排入河中。
5 鋼板樁圍堰施工
主墩承臺尺寸為10.6m×7m×3m,采取矩形長邊整體圍堰,圍堰尺寸25.85m×9m,最大水深為9.6m,設計地質揭示覆蓋層為16~45m厚卵石土。結合設計、河床地質情況、工期、經濟優越性,擬采用18m長拉森Ⅳ鋼板樁。圍堰內設2道圍囹,上下層采用I45b工字鋼雙拼焊接。
5.1 施工工藝
5.1.1 工藝流程
測量定位→護筒上焊牛腿→導向架加工拼裝→焊接第一層圍囹→沿圍囹插打鋼板樁→潛水員檢查→角樁合攏→抽水、止水→安裝第二層圍囹→監控量測圍囹變形→鑿樁頭、清基及回填墊層→封底→支撐體系轉換→承臺施工→第一道支撐體系轉換→施工墩柱→拆除支撐,拔鋼板樁。
5.1.2 施工步驟和方法
(1)導向架加工安裝。在鉆孔樁外側的鋼護筒上焊接牛腿托架,安裝第一道支撐導梁,作為鋼板樁插打時的導向架,以控制其平面位置和垂直度。
(2)鋼板樁插打施工。利用50t浮吊作為起吊設備,配合DZ90型振動錘的施工方法逐片施打。插打采用逐塊(組)插打到底或全圍堰先插合攏后,再逐塊(組)打入。打樁時先在中心打入一個用兩根拉森樁焊接在一起的控制樁,以導梁為定位、垂直插打,第二根樁要與第一個樁相咬合并保持樁身垂直打入,最后在接口處上部焊接及與導向架焊接起來,以抗水流沖擊,然后依次類推打完整個圍堰鋼板樁,最后角樁封閉位置將兩個拉森樁垂直焊接在一起打入(如圖1所示),形成轉角,經過多次調整短邊誤差構成自然角樁合攏。
(3)支撐及基坑處理。鋼板樁施打完后,開始布置第一道圍囹、支撐,抽水至第二層圍囹下方1m后安裝第二層圍囹及支撐(如圖2、圖3所示),后繼續抽水堵漏,直至基坑底。監控量測相對變形位移及四角絕對位移,監測樁頂向基坑內外的偏移量。尤其是洪水期要嚴密監控。
5.1.3 水下封底
水下封底施工采用垂直導管法施工,應根據導管的直徑、砼的流動半徑,均勻、合理布設導管數量。砼的流動半徑按3m考慮,直徑為Φ300 mm鋼管,首批砼灌注埋深不小于60~80cm,采用分層、先低處后高處、先四周后中間法灌注。灌注中需派潛水員觀察水下灌注情況,保證水下混凝土的封底厚度、質量及大面平整。20#墩相當低承臺不需封底,只需15cm墊層封底即可。
5.2 鋼板樁入土深度驗算
查《橋涵》上冊圖5-45板樁計算圖(四)曲線6-6,根據卵石土的內摩擦角φ=35°得h=a×H=0.4×9.6=3.8m。
開挖后圍堰外入河床9.6m,入河床至少3.8m,露出水面1m,則總長13.4m,需選用18m長拉森鋼板樁。現場將根據實際貫入度進行控制,保證鋼板樁入土深度不小于3.8m。根據樁位地質資料,樁底范圍下40m為卵石土,σ=200kpa,中密,持力層中又無承壓水,在此可不驗算鋼板樁的入土深度。
5.3 內支撐及彎矩計算
(1)荷載計算。多支撐板樁按等反力布置時,支撐間距第二層為第一層的0.6倍,第一支撐的反力只為其他各支撐反力的0.15倍。這種支撐布置可使各跨板樁的彎矩盡量接近,以期經濟。則H=h+0.6h ,即6.58=1.6h,得h=4.11m,支撐從上到下間距依次為4.11m,2.47m。
取1m寬板樁計算,則河床底的水壓力P=ρgh=65.8KN/m ,則壓力線的增加率p=65.8/6.58=10KN/m2。
各支撐的反力P=pH2/2(n-1+0.15) ,式中;P—各支撐反力,kN;n—支撐數;p—壓力線的增加率,KN/m2;H—基坑深度,m。
則1延米鋼板樁支撐反力P=10×6.582/(2×1.15)=188.2kN。
(2)內力驗算。按等反力原理布置,各支撐受力相等。利用結構力學求解器計算得σ=4.92P/A=98.4MPa<【σ】=215 MPa,滿足要求。
(3)圍囹布置及檢算。由圖5可知,Mmax=2.97×188.2=558.95KN.m,
受均布荷載最大的是最底層圍囹,W=2Wx=2*1500=3000cm3,σ=M/W=558.95*103/(3000*10-6)=186.3MPa<【σ】=215 MPa,滿足要求。
(3)剪力Qmax=2.5*188.2=470.5KN,τ=Q/A=470.5*103/(2*111*10-4)=21.19 MPa<【τ】=125MPa,滿足要求。
(4)圍囹最大變形計算。I45b E=200GPa;雙拼工字鋼截面面積:A=222cm2,截面慣性矩:I=67520cm4,故有:EA=4.44*109, EI=13.504*107。
根據圖6可知鋼圍囹最大撓度發生在單元2跨中處,最大撓度值為9.7mm
(5)21#墩支撐采用4個K撐(八角撐),上下兩層支撐均采用I40b工字鋼,下層圍囹采用2I56b工字鋼,上層采用2I45b工字鋼,且將第二層圍囹提到層臺上,第一層與水面平齊,不需體系轉換,更經濟和方便。
即圍囹Mmax=250.9KN.m,K撐Mmax=49.1 KN.m,底層圍囹W=2Wx=2*2447=4894cm3,σ=M/W=250.9*103/(3000*10-6)=51.2MPa<【σ】=145 MPa,滿足要求。K撐W=Wx=1140cm3,σ=M/W=49.1*103/(1140*10-6)=43.1MPa<【σ】=145 MPa,滿足要求。
5.4.封底厚度確定
封底混凝土的作用不僅在于堵滲水,而且還能平衡圍堰抽水后受到的浮力。封底混凝土采用水下混凝土施工澆筑工藝,待混凝土達到強度后再抽水施工。假設封底厚度為1m,F-G1≤(nπD+2υ)×[τ] ×T ,則通過計算得τ=F-G1 =10626.1kN<[τ]=11718kN,因此,在抽干水時不會上浮。
6 總結
通過水中墩的施工實踐,其施工技術和設計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既滿足了施工進度、整體穩定性要求,又節約了成本,施工工藝成熟可操作性強,采用八角撐比直撐更經濟、方便快捷,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這是我們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通過比選、實踐與摸索出來的,對今后類似水中墩施工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胡明義.公路橋涵設計手冊(梁橋上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3月.
[2]、何兆儀、鄒毅松等編著,路橋施工計算手冊,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10月.
[3]第一公路工程總公司主編,公路施工手冊(上、下冊),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