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探討對建設城市街道住宅小區的規劃與管理
黃劭
[摘要]:街道是人民相互溝通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公共場所,文章通過城市居住區街道的現狀分析,探討了城市街道居住區建設中的問題,提出了實施居住區街道建設的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城市居住區;街道文化;步行街道;街道管理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的舊城改造日新月異,新建的住宅小區也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極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條件,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住宅小區居住環境的優劣,首先取決于規劃方案的好壞。針對近年來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規劃設計出一批居住環境良好﹑社區功能完備,具有當地特色的高水準的居住小區對我們來說已經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1、住宅小區居民的特點
(1)住宅小區的人口密度大。活動頻繁且時間集中在住宅小區的有限時間內,居住著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的居民,他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小區內,一年四季與之朝夕相處,每天都與小區的環境凄迷接觸。尤其是在早上的晨練時間和晚飯前后以及節假日的休閑﹑娛樂﹑散步﹑聊天等室外活動,更是將自己溶入了小區的環境之中,于是對家園的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密切的關注,對環境的優美和環境提供的完善的功能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
(2)住宅小區居民的的年齡結構多層次化職業不同,生活習慣迥異,對環境有著多樣化的需求。人民有著不同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并且文化素質高低不同,審美情趣偏好各異,因而對環境就有著不同的要求,如小孩喜歡追逐玩耍的場地,中年人需要放松休息場所,老年人的休閑娛樂地方,鄰里朋友需要的溝通社交空間等。
(3)現在城市居民的心理和身體壓力很大,需要釋放與放松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劇烈的社會競爭﹑沉重的生存生活壓力﹑緊張單調的工作內容﹑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喧囂﹑嘈雜﹑嚴重污染的城市環境,使得人民感到身心疲憊。人們與自然隔離的太遠﹑太久了,現在人們都無不時時渴望有一個清新幽雅﹑安靜舒適的環境來舒張放松緊張疲憊的身心,釋放心中的壓抑與壓力,渴望大自然對心靈的撫慰。
2城市居住區街道的現狀分析
在城市居住區內,街道區街道活動即安全又方便。居住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們感覺愜意融融。但是這美好的居住環境里卻存在著很多問題。我國城市的居住區街道普遍包攬了物質性平民窟體現的要求,進入了“物質性平民窟”的危機狀態:
2.1由于一些與規范相脫節的舊建筑物緊挨建筑紅線布置,道路與建筑間隔不夠,布局不合理,居住的街道過窄﹑道路無系統﹑照明不夠﹑轉角過急等,給居民晚上出行帶來一定的不便,同時,也容易給犯罪分子帶來方便,造成較高的犯罪率;
2.2街道出現許多雜貨店,機動車和流動人口逐漸增多,治安和衛生紊亂,形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由于流動人口多,人群文化素質及結構不同,對小孩的安全造成了威脅,因此,居民很少到公共場所聚會和活動,街道喪失了人性化交流空間的可能;
2.3.街道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公共綠地少。在狹窄的街道中,消防車和垃圾車無法進入,或是進入后掉頭空間不足,通常是有進無出。同時,街道衛生管理人力都不足,衛生環境無法改善;
2.4.街道之間,建筑之間的外表特征比較相似,多呈矩陣形規劃,巷道較多,街道環境識別性不強,現代標識系統沒有及時彌補快速老化的社區街道環境,對環境不熟悉的人往往會迷路,給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不便;
2.5舊城改造中,由于一些開發商不顧城市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開發商經濟效益的喜好定奪建筑的空間,街道的性質也隨其改變,商業中心、居住區、商務區生產雜亂。
針對以上街道出現的種種問題,市民能意識到其對社會進程的腐蝕性作用,并強烈的要求去改變這種現狀。其使用效率低,在消耗資金下并不能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反而成了一種“街道負擔”。
適合人居住的環境應該是圍繞居住和生活空間的生活環境的總和。因此,街道環境的改善不是肓目的景觀拼湊和建筑表皮裝飾,而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集合功能、生活、文化傳承性相綜合的全面性規劃。
3實施城市居住區街道建設的措施與對策
(一)保護與發展街道生活文化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么一句名占:“文化”在設計中就像天氣一般,“人人都在談論它卻都對它無能為力”。文化它來源于,豐活又消失于生活。它不能通過“設計”而得,它是前人不斷決策和選擇的珍物。缺少文脈延續的街道不能體現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文化與生活特色。
現代城市居住區街道的作用通常僅作為居民出入的通道,大多初搬遷到城市的人都感嘆城市里沒有人情味,鄰里之問互不認識。這也印證了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一種復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和人類作為社會成員所擁有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6]相比之下,曾經親切的居住街道也變得陌生。在維護和發展街道文化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1.傳承民族文化
在建設過程中不能隨意改變原有的社區空間布局或是改變建筑和街道原有自然形成的社會功能。對一些場所例如戲臺、棋社、手工藝制作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進行保護和發展,發揮其原有的社會功能。
2.豐富社區文化
組織一系列活動增加居民問的互動關系。積極建立公共服務設施,擴大活動交流空問。如:舉辦老年人娛樂活動、小孩特長比賽、組織社區大掃除、評選社區貢獻獎、設立文化館等,加深街區居民的群體意識。
3.強化設計文化
注重居民對生活文化和環境選擇的意愿,它是居民的一種偏愛,是對街道生活環境的群體共識。即使在陌生的新街道環境中,居民還是不由自主地改變了設計的原有想法。沒計師應運用開闊的眼光去更理性研究和概括出居民的理想街道環境,從而進行更好的設計。
(二)設計以步行為主的街道
在城市老居住街道中,道路網線與日益頻繁的人行和車行交通不相適應,很多廣場和街道都變成了停車場和交通樞紐,使得通行效率低下。如何改制新的交通方式是服務人們生活、提高空問舒適性的重要條件。
1.建設綜合型功能的公共空間
在荒廢的群體建筑地域,建立起集工作、生活的綜合型景觀建筑環境,從而減輕由于生活、消費、工作等相互隔離而造成每天橫跨城市所耗規劃設計建筑知識費的能源,同時可以減緩市民高度的使用汽車。公共空間是人們繁忙后的一個心靈解放的場所,也是解決現在城市人不愿意交流的現狀的良好途徑。
2.限制機動車
在居住街道上,通過車行,人的視覺能力無法關注到街區的狀況,對街道的體驗能力下降,了解環境的時間需更長。應該禁止在賞游和集中消費的街道進行通車,應規劃成文化機械性步行區,在周邊附屬街道進行交通樞紐的鏈接。在滿足交通需求的同時,增進了人與環境的互動。
(三)加強居住區管理
如果把現代建筑規劃建設視為我國城市社會經濟化的重要“骨架”,那么街道的美化也充當了后期的“護膚”效應。城市的商業中心、商務大廈,能苴接反映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但居住環境卻不能與其發展同步,街道的臟、亂、差已嚴重得影響了居民的生活。
1.解決環境衛生問題
居住街道的建設不應該是大動干戈的剔除與添加,只需將臟、亂、差剔除,管理規范化,達到在細節上提高生活質量。比如:有足夠的垃圾筒和環衛工人、不允許商販在我們行走的道路中間堵塞、下水道不時要進行疏通和殺毒、居住外立面整齊干凈等。
2.解決區域安保問題
街道環境具備安全性,居民才會有歸屬感。居住街道管理應借鑒現代小區的物業管理模式.設置相應數量的保安值班亭、攝像頭、路燈,這有效解決一些安全憂患,保證居民的人生與財產安全。其次,完善生活安全系統,在暫時不能改變的狹窄街道中,應該設置足夠多的消防水箱。同時,應該設置殘疾人通道、建立明顯的道路標識系統,加強居民對建筑的識別能力,減少老人和小孩在街道中的迷失等。
4、結束語
街道建設在現代社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們應該將居住街道文化作為體現城市文化與地域特色的其中一個部分加以重視, 建設富有特點和具有新穎的居住空間環境的居住小區是完全可能的,城市居住區街道文化建設要強調以人為本,傳承民族文化、弱化交通的運用,依據居民的生活方式,加強衛生管理,做好安保工作,形成居住區和諧的家的歸屬
參考文獻
[1](日本)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美學[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7.40
[2]王中著.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5
[3](日本)淺見泰司編著,高曉路,張文忠,李旭,馬亞杰,管運濤,王茂軍譯居住環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
[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張昕,張鵬譯.文化特性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70,72
[5]李硯祖著.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