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3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盡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生產勞動的具體形式會有所變化,但只要商品經濟存在,這些勞動具體形式所體現的對人類勞動力耗費--抽象人類勞動,是不變的。而且,馬克思也從未把勞動僅限定為體力勞動,并非沒有看到知識,智力的作用。
關鍵詞:生產力 勞動價值 知識 馬克思
引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人類一般勞動不單純表現為體力勞動,而是體現為各種智力的付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馬克思還認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這種發展總是來源于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來源于社會的分工。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馬克思的抽象勞動創造商品價值在知識經濟時期仍然具有生命力。
1、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價值論要發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品的價值商品價值的總公式W=C+V+M對知識產品同樣適用。創造價值的仍然是人類的活勞動,這是知識經濟無法改變的事實。在知識經濟時代,C無論是指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設施。還是指有較高科技含量的人類加工過的勞動對象,但他們都不能自身創造價值,他們只是同其他生產資料一樣,將自身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V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在勞動產品中的體現。M是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創造的高于V的那部分價值。因此,在勞動產品的價值構成中,無論是舊價值的轉移還是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價值,都難以找到知識創造的價值,歸根到底還是勞動創造了價值。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價值論有許多地方需要發展,如勞動和“總體工人”的內涵和外延應當進一步擴大。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只把物質生產勞動,尤其是直接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體力、腦力勞動看成是生產勞動。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原來物質生產勞動中的若干職能已獨立于直接生產過程,成為企業技術和經營管理部門的職能,成為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社會服務部門,因此與物質財富生產有關的勞動分為直接生產勞動和間接生產勞動。它們都構成“總體工人”的一部分,他們的勞動構成創造財富的“社會總體勞動”。當然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價值論需要發展需要研究的地方還很多,因此需要加大對其研究的力度,正如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F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
2、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透過物的關系,揭示了人和人的關系,它認為勞動者具有物所不具備的適應人類需求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偶然的巧合,物不會自動按照人的愿望為人類提供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財富是勞動者創造的,不勞動者對財富的創造沒有貢獻。現在有些學者一談勞動價值論,只敢講價值,不敢講財富,似乎勞動價值論只能解釋一個虛無縹緲的價值,不能解釋財富的來源。其實,不論馬克思還是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勞動價值論的一個重要目的都是為了要說明財富的來源。
當然,馬克思確實批過拉薩爾說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源泉的觀點,而且他引用過配第的話: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但是,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說明財富的生產離不開物,而不是要和有些經濟學家一樣,認為在生產過程中人的作用和物的作用是一樣的。他提出勞動價值論要說明的問題是,雖然人和物在生產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他們的作用是不同的。物不論多么重要,它在生產過程中是一個被動的因素,人們不能指望總是靠巧合從它那里得到新財富。人是一個主動的因素,他可以適應人類的需要去改造自然,使物具有對于人來說的新價值,這才是人類財富增多的主要來源。例如,馬克思指出:“勞動是非原料,非勞動工具,非原產品,勞動不是作為對象,而是作為活動存在;不是作為價值本身,而是作為價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勞動作為主體,作為活動是財富的一般可能性”。
3、勞動價值理論是科學、嚴密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因素決定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人們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唯一的源泉。“價值除了勞動本身,沒有任何別的物質”。真正創造價值的是活勞動即“一切加人商品生產的勞動(這里所說的生產,包括商品從首要生產者到消費者所必須經過的一切行為)不管這個勞動是體力勞動還是非體力勞動(科學方面的勞動)。”“知識”作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科學、技術、能力)本身不能創造價值,只能為價值的創造提供條件。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任何一種知識無一不是人們勞動的結果。正是人們的辛勤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但生產知識的勞動以腦力勞動為主),才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才獲得了“知識”。也正因為知識是勞動的結果,所以生產知識的勞動凝結在“知識”商品中才形成了知識商品的價值,并且由于生產“知識”商品的勞動往往是非常復雜的,與一般商品相比耗時較長,所以知識商品才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不是知識創造價值,而是勞動創造了知識的價值。也就是說,知識不但不能代替勞動創造價值,而且知識本身的價值也是勞動創造的。知識只是提高了勞動創造價值的效率。
4、科學的理論性
我們看到,從原始社會到現在,自然環境也沒有什么變化,而且還有些惡化,人類文明卻有了巨大的進步、財富有了巨大的增加。這說明人類文明的進步、財富的增加都不是主要靠自然的恩賜,而是靠人們去做事情,積累知識改造自然才得到的。這個事實是很多經濟學家都承認的,例如,馬歇爾說:“那些最不容易出產財富的地區現在是最富庶的。北美洲的國家比南美富,南美的國家遠比那些靠近赤道的國家富,這里居住著南歐移民。兩大陸由北到南人力資源的分層化,基本上影響了現代的貿易方向;但這種影響是自身作用,而不是最終原因。因為從長遠的觀點看,國家財富是由人口的特性,并非由自然的恩賜所支配。”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上的收入分配理論,可以解釋和說明這些其他理論沒有說明的事實。能夠解釋和說明實事的理論,就是具有科學性的理論。正是利用這種理論,馬克思才突出了勞動和勞動者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單一市場交換機制導致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對生產力發展不利的方面,有局限性的方面。
按照這種理論,在只存在市場交換一種協調機制的情況下,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進行,創造財富的勞動者得不到他的勞動成果,總是處在一種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社會不會是一片和諧和均衡,只能是兩極分化,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食利者之手,最終是要崩潰的。它表明,發展生產力就要實現人的解放,實現勞動者之間的利益共享,不能總讓一部分人壓迫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為促進生產力的更快發展,純市場機制導致的按生產要素分配,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團的平等協商和政府干預等其他機制做補充。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解放勞動、保護勞動和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5、結語
對于社會其他階層的人來說,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轉型戰略為其提供了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和渠道。有人認為,讓社會其他階層的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和渠道是沒有必要的,企業家的富有說明只有他們的意見才是先進的,其他社會階層都必須認同、服從他們的意見,不能有自己不同于他們的意見,特別是窮人更是如此。窮人生活在很差的生活環境中和很低的生活水準上,接受教育的程度往往很低,是文盲和缺少文化的人。這又使他們沒有主見,缺乏頭腦。正因為他們沒有主見和缺乏頭腦,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缺乏判斷力,不太清楚什么對自己有利,什么對自己無利,什么自己應該維護,什么自己應該抵制,有時對自己的根本利益也視若無睹,不知道去捍衛。他們只有巴掌大個腦筋,是非善惡,取舍權衡,往往只在鼠目以內的距離上計較盤桓,這往往讓人哭笑不得。
參考文獻
[1] 李鐵映:《勞動價值論問題讀書筆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中譯本,人民出版社,1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