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2月1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能源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隨著建筑業的發展,建筑能耗和用水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雖然建筑給排水用水量相對較少,其能耗比例相對較少,但建筑給排水在用水的過程中畢竟消耗了能源。為了減少能耗,為了更好的適用可持續發展需求,在給排水設計過程中,就應該以節約用水和保護環境為基礎進行設計,以便更好的滿足現實需求。本文主要從對建筑給排水節能技術進行分析、對建筑給排水節水技術進行分析等方面,對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進行相應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研究
Abstract: The energy is always a restricted fac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water consumption is also in constant increase. Although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water consumption opposite les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less than, bu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water i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fter all. In order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bet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eds, i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process, should be to save water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s the foundation to carry on the design, so as to better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building water supply for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analysis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drainage saving energy and water technology for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analysis.
Keywords: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ergy saving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S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給排水技術能滿足建筑功能需求,也要達到節能、節水需求。為了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就應該對建筑排水節能、節水技術進行研究。如何將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更好的應用到建筑中,已經成為建筑業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控制超壓出流
就目前來看,我國關于給排水的相關規定對超壓出流的控制并未做明確的規定,只是對給水配件承壓過高進行描述。要知道在設計中對超壓出流考慮不周,就會出現壓力過松現象,不僅容易造成超壓出流,同時也會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以建筑給水系統超壓出流的現狀為依據,對給水系統的壓力進行合理的限定。為了更好的對超壓出流進行限制,就應將給水系統進行豎向分區,對衛生器配水點出的靜水壓進行限制,正常情況下,應該保證在0.45MPa,特殊情況下,不應大于0.55 MPa。要知道衛生器具的水壓一般為0.2~0.3 MPa,這時多余的部分就屬于超壓出流。相關研究表明,配水點靜水壓力大于0.15 MPa的時候,水龍頭的出水量就會呈上升的趨勢時,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超壓出流進行限制。
二、節水設備的使用
1.衛生器具及配水器具的選擇
衛生器具和配水器具的選擇在建筑給排水系統節能節水中有重要作用,其將直接影響著建筑節能、節水效果。因此,在選用節水型器具的時候,不僅要對其價格、使用對象進行考慮,同時也應該考慮其節能、節水優勢。在選用衛生器具的時候,最好采用磁心水龍頭,在同樣條件下,磁心水龍頭要比一般水龍頭節水效果好。在靜壓高的情況下,磁心水龍頭的節水量也會隨之增多;在選用大便器的時候,最好是選擇小容積水箱,最好采用兩檔沖水箱,其在沖小便的時候,其沖量在三升以下,在沖大便時,保證其沖水量在六升以下。也可以采用光電控制小便器,這種器具不需要觸摸,就能滿足需要,但是這種器具價格較高,只在一些公共建筑中使用,并未普及。
2.管材及閥門的選擇
在選用給排水系統管材的時候,盡量選擇那些新型的不銹鋼管材、鋼塑復合管及鋁塑復合管等管材,以避免管材因長時間使用,而出現透水、漏水及滲水現象,而導致水資源浪費,成本增加;在選用閥門的時候,盡量選擇那些與實際需求相符的類型,質量較好的閥門,畢竟閥門是建筑給排水中比較重要的配件,在同等條件下選擇節能、節水閘門才是最好的選擇。
三、熱水系統的節能節水
1.熱水供應系統循環方式的選擇
熱水供應系統下循環主要是由支管、立管、干管循環管組成的。在這里干管循環管浪費水量是最多的,支管、立管、干管循環最省,而立管、干管水循環處在兩者之間。雖然支管、立管、干管循環浪費水量最少,但是其成本較高。為了降低其成本,達到節能、節水目的,在對熱水系統進行設計的時候,就應該保證各配水點出的冷熱水壓力的平衡。壓力不平衡、不穩定,不僅不利于調節,同時也會造成大量的浪費,甚至會影響使用的舒適度。為保證冷熱水壓力的平衡,在設計的時候,應使冷熱水水壓一致,各區的加熱器、貯水罐進水最好是由同區給水系統供給。這種方法無法實現的時候,就應設置相應的減壓閥以保證系統冷熱水的均衡。在對同一區冷熱水進行布置的時候,冷熱水管道盡量采用相同布置,最好是采用上行下給的補給方式,選用被加熱水側阻力損失較小的加熱設備,直接對生活用水進行加熱,但是必須保證其阻力不大于0. 01 MPa。
2.熱源選擇
在對熱水熱源進行選擇的時候,就應該以節能、節水為原則進行選擇。可以先對可再生資源進行選擇,并將可再生能源應用在生活熱水系統中。就目前來看,太陽能在熱水熱源系統中使用的比較廣泛,尤其是在日照時間較長的、太陽輻射量較大的地區,使用的較多。對太陽能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當下熱水供應系統的重要選擇。相關研究表明,一個三口之家使用太陽能作為熱水供應系統的熱源,一年可以節省889 kWh的能量,可見其節能成效之大;在地熱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把地熱資源作為供應熱源用于生活熱水、采暖及空調等。此外,也可以對余熱、廢熱進行回收利用。這樣不僅節能、節水,同時也能達到環保功效。
四、對中水的開發進行分析
所謂的中水就是通過物理、化學等方法對人們日常排放出的廢水進行處理,使其達到一定標準,回用到市政、環境及生活非飲用水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規模不斷的擴大,城市污水排放量在不斷的增加。如果未經過處理的污水就任意排放,不僅會污染水源,同時也會使水資源更加緊張,甚至會制約社會的發展,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只有對污水進行處理,并根據污水的具體特點進行分別治理,對一些優質水進行循環利用,才能更好的促進給排水工程發展。同時對中水進行循環利用,不僅能節約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水資源緊張問題。從長遠角度來看,城市污水的循環利用對防止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就目前來看,城市污水處理和中水利用已經成為水資源良性循環的重要保證,政府已經開始重視城市污水的循環利用,并給與政策支持。以循環利用的水資源替代自來水用作城市建筑用水和生活雜用水,不僅能節約城市用水量,同時也能改善環境,其已經成為建筑節能節水技術的關鍵。但是中水工程在初期施工中因投資較高,特別是在已經完成的建筑區域施工投資更高,再加上其難度高,是一般開發商無法承受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水循環利用中遇到的困難將會被解決。
五、對IC 卡水表和遠傳水表進行分析
現在許多居民家中,已經設置了用水表,但是相應人員去居民家查表卻給居民帶來了不便。同時用戶在裝修的時候,也常將露在表面的水表遮蓋住,這樣不僅會給查表帶來不便,同時也會給維修及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近幾年來,為了方便居民,在建筑設計中,常將水表設置在一樓或是設置在設備層和管井內。這些方式雖然方便了居民和維修管理工作,但是其設計成本較高、施工難度高,不利于居民查看水表。就目前來看,用水表已經向著IC卡和遠傳水表方向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其將是用水表的首選。
結束語:
隨著建筑行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對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相應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更要注重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在設計的時候,應該將其置于重要位置,并按照給排水系統相關規定進行設計,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及現代化建筑需求。
參考文獻:
[1]韋炳鰲.淺談建筑給排水的發展階段與環保設計[J].科技資訊.2008.(05).
[2]周偉泉.淺談給排水工程的技術要點[J].科技資訊.2010.(14).
[3]單玉明,靳長玉.建筑給排水中的環保設計問題探討[J].民營科技.2010.(02).
[4]歐亞娜.節水技術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J].廣東建材. 2010.(06).
[5]薛東娥.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設計的幾點體會[J].陜西建筑.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