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1月08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大體積砼的施工技術要求比較高,特別在施工中要防止砼因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差產生溫度應力裂縫。
關鍵詞:大體積砼;裂縫控制;
Abstract: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mand is high, especially in construction to prevent concrete cement hydration heat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stress cracks generated.
Keywords: mass concrete; Crack control;
一、大體積砼的詮釋及特點
大體積砼指的是最小斷面尺寸大于1m以上的砼結構,其尺寸已經大到必須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妥善處理溫度差值,合理解決溫度應力并控制裂縫開展的砼結構。
大體積砼與普通鋼筋砼相比,具有結構厚、體形大、鋼筋密、砼數量多、工程條件復雜和施工技術要求高的特點。由于大體積砼的截面尺寸較大,在砼硬化期間水泥水化過程中所釋放的水化熱所產生的溫度變化和砼收縮,以及外界的約束條件的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溫度應力和收縮應力,是導致大體積砼結構出現裂縫的主要因素。這種裂縫有表面裂縫和貫通裂縫兩種。這兩種裂縫不同程度上,都屬有害裂縫。
因此大體積砼除了必須滿足普通砼的強度、剛度、整體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外,主要是在如何控制溫度變形裂縫的發生和開展。
二、防止大體積砼產生裂縫的措施
為防止大體積砼產生裂縫,控制砼內部溫度與外界溫度之差不大于25℃,針對具體工程特點一般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1砼原材料的選擇
1.1選擇良好級配的骨料,嚴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
1)水泥:礦渣硅酸鹽42.5#;
2)砂子:中砂,含泥量≤3%;
3)石子:采用5~20石子,含泥量≤1%。
1.2摻入一定配比的粉煤灰
摻用Ⅱ級粉煤灰,這不但降低砼內部水化熱,改善砼的和易性,增加可泵性,而且節約水泥用量。
2施工措施
2.1砼采用分層澆筑。砼采用自然流淌分層澆筑,在上層砼澆筑前,使其盡可能多的向外界散發熱量,降低砼的溫升值,縮小砼的內外溫差及溫度應力。
2.2嚴格控制砼的坍落度(16~18cm),進行砼的二次振搗,減少砼的收縮值,增加砼的密實度,提高砼的抗裂性能。
2.3及時排除砼在振搗過程中產生的泌水,消除泌水對砼層間粘結能力的影響,提高砼的密實度及抗裂性能。
2.4砼的表面處理:由于泵送砼表面的水泥漿較厚,在砼澆到頂面后,及時把浮漿趕跑,澆筑2~3h后,用刮桿初步按標高刮平,用木抹子反復(至少3次)搓平壓實,使砼在硬化過程初期產生的收縮裂縫在塑性階段就予以封閉填補,以控制砼表面龜裂。
2.5砼的養護:砼表面采用先滿鋪一層塑料薄膜、一層塑料布、再滿鋪4.5cm草袋覆蓋養護:
三、施工部署
1砼的供應
由于砼量很大,選擇一個攪拌站來集中供料,備用一個攪拌站。由項目部統一協調、調度砼的供應,且直接對項目負責,從而避免了多頭對外。
四、砼的澆筑
1砼澆筑前的準備工作
墻、柱插筋位置的控制:為了保證墻、柱插筋的絕對準確,把墻、柱邊線放出來,用紅油漆標注在墻柱的拐角處,柱根部保證有一道定位箍筋、墻根部保證有一道定位水平筋和底板鋼筋焊接牢固,同時柱、墻鋼筋上部至少綁扎一道定位箍筋和水平筋。在澆筑砼過程中,測量工和看筋人員隨時復查墻、柱插筋位置,以防發生偏位。
底板標高的控制:在底板鋼筋上焊設立筋,在立筋上統一用紅油漆標注+0.5m線,用刮杠找平標高,找平過程中隨時用水平儀進行復測,嚴格控制板面標高。
2砼澆筑方法
砼采取分層澆筑的方法,采用一個坡度(1:6左右),每層澆筑的厚度控制在50cm左右。澆筑方向:分層澆搗澆筑。為不使上下兩層產生施工冷縫,要在下一層砼初凝之前澆筑上一層砼,并采取二次振搗法,在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中5cm左右,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使之更好的結合。為保證插入精度,在距振搗棒端部捆綁紅色皮筋作為深度標記。
3砼的振搗
在澆筑過程中,砼振搗是一個重要環節,一定要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
1)根據砼泵送時自然坡度,在每個澆筑帶的前后布置三道振動器,第一道布置在砼的卸料點,解決上部砼的搗實,第二道布置在砼的中間部位解決中部砼的搗實及坡度,第三道布置在砼的坡腳處,確保下部砼的密實,澆筑方向由前往后退澆,振動器也相應跟上,這樣通過砼的振動流淌達到均勻鋪坍的要求,以確保整個砼的澆筑質量。振動器的振搗要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為了防止先將表面砼振實而與下面砼發生分層、離析現象,并使下層砼內氣泡排出;慢拔是為了使砼填滿振動棒抽出時所造成的空洞。
2)振動器插點要均勻排列,可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動,一般插棒間距40cm~50cm。每一插點要掌握好振搗時間,過短不易搗實,過長可能引起砼產生離析現象。每點振搗時間應視砼表面呈水平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一般每點振搗時間為15~30s。
3)底板砼表層進行二次振搗,以確保砼表面密實度。待第一次砼振搗完成20-30min并已澆筑出一定面積后,在砼初凝前再進行第二次振搗 。在振搗過程中,避免觸及鋼筋、模板,以免發生移位、跑模現象。
4)砼表面用木抹子拍實搓壓后,再用鐵抹子壓光,保證表面的密實度和光潔度,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減緩砼表面失水速度,防止表面龜裂。
五、砼的測溫
為了有效的控制砼內外溫差,使砼內外溫差不大于250C,防止砼裂縫的產生,砼必須測溫。測溫采用預埋電阻測溫器進行測溫,砼澆筑6~10h后開始測溫。
砼的測溫頻率:
1)齡期5d內,每2h測溫一次;
2)齡期6~14d內,每4h測溫一次;
3)齡期15~28d內,每8h測溫一次。
現場派專人負責測溫,并把數據及時反饋給技術負責人,以便檢查砼內外溫差是否超過25℃。測溫時同時測量砼體內、體表、大氣和砼的入模(澆筑)溫度。
六、控制裂縫的方法及技術措施
1為防止砼的貫通裂縫的發生,有效控制表面裂縫的開展。在施工過程中按照設計圖紙設置后澆帶的方法進行施工。
2控制溫度和收縮裂縫的技術措施
2.1降低水泥水化熱
1)選用低水化熱或中水化熱的水泥品種配制砼,本工程選用42.5#礦渣硅酸鹽水泥。
2)使用粗骨料,盡量選用粒徑較大,級配良好的粗骨料, 摻加粉煤灰等摻合料或摻加相應的減水劑、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達到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的目的。
2.2加強施工中的溫度控制
1)采取長時間的養護,規定合理的拆模時間,延緩降溫時間和速度,充分發揮砼的"應力松馳效應"。
2)加強測溫和溫度監測與管理,實行信息化控制,隨時控制砼內的溫度變化,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基面溫差和基底面溫差均控制在20℃以內,及時調整保溫及養護措施,使砼的溫度梯度和濕度不至過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
3)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砼在澆筑過程中均勻上升,避免砼拌和物堆積過大高差。在結構完成后筏板周圍及時回填土,避免其側面長期暴露。
結束語:大體積砼施工的關鍵是防止砼開裂。因此,我們需要緊抓施工環節,嚴格施工過程的管理非常重要,只有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才能確保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大體積砼溫度應力于溫度控制》 朱伯芳中國電力出版社
2《大體積砼施工》葉琳昌中國建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