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1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城市規劃在很多城市開展的如火如荼,變化多樣,但是規劃的根本目的本文認為是應該以人為本。本文基于此觀點對如何以人為本構建城市規劃之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表達。
關鍵詞:以人為本;城市;規劃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n many cities in the swing, diverse, but planning is the basic goal of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should be.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view of how to construct human-oriented city planning in a detailed way of expression.
Key Words: people-oriented; the city;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 B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可以更好地生活,在城市的長久發展過程中這個目標一直沒有變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規劃在很多城市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其目的都有失偏頗,有的是為了城市美麗,有的是為了城市形象等等,不一而足,卻并沒有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任何好處,反倒是麻煩了不少。每個人生而平等,都有自己最基本的物質權利和精神需要,城市規劃應該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民的這個目的而實現,而不是其他,所以為了更人們提供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城市規劃一定要做到以人為本,這是構建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的重要責任。
1城市規劃的重新定位
城市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先導,擔負了相當重要的責任。因而在“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中,要真正實現“人本化”應該從城市規劃入手,使城市規劃本身能真正包含“人本思想”。
城市規劃,簡單地說就是政府按照其目的與理想對城市空間資源的重新安排。概括起來講,城市規劃的原本目的就是為了使人們生活的城市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以人為本”是城市規劃的原動力。從市民需要的角度考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新定位城市規劃。
1.1變主觀規劃為客觀規劃。面對宏大而復雜的城市系統,面對現實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不能停留在由某些人的主觀意志來實現城市的具體規劃,而是要切實做好實地分析,首先要解決的是生態問題,修復殘缺的自然生態,再保護固有的生存環境,把城市與自然生態的結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更多地融入到城市規劃之中。就這一角度而言,城市規劃首先應該尊重自然環境,在結合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開創基于市民生活所需的城市。其次,要根據城市自身的傳統及資源等優勢制定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戰略目標。所有的城市都要建成國際化大都市,顯然是與實際相差甚遠的,最終是能使一場鬧劇。因而,城市規劃不可能只有一個版本。不同的地方應該有不同的規劃,而同一地方的城市規劃也可以因地理環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規劃設計。這也是依山傍水的小城與近海靠湖的都市在規劃上必須有區別的基本原因所在。
1.2變單一規劃為綜合規劃。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城市規劃綜合地考慮人們的需要,也就是變單一的城市規劃為綜合的城市規劃。而我們之前的規劃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前提,卻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與建設。經濟為中心的城市建設與發展體現在城市發展上是高樓的林立,市場的繁榮。而城市精神的提升,則要求體現城市特色,保存城市的歷史足跡,用城市自身的歷史沉淀、文化傳統及自身特色來陶冶城市市民的情操,從而滿足城市市民的精神追求。要做到這一點,則首先要充分認識城市的綜合性和系統性,不能人為地割裂城市的構成要素。
2提高政府的有效管理
城市作為人類發展的最終載體,必然需要城市政府進行有效地管理。事實也己經證明,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關于提高政府有效性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所以,現在已不是一般地討論政府行為范圍多大為好,更不是討論其應不應該,而是不斷完善這些政府行為的機制、尋求最優機制。雖然政府依然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不再是實施城市管理功能的唯一權力中心。政府需要把其職能定位于“掌舵而非劃槳”,其控制的權力將從集中走向分散,把不該管而應由社會管的事務還給社會,從而更好地處理好自己份內該管的事務。同時,政府又要極力培育和擴大社會權力,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另外,政府也要依法進行適當的監督管理,因勢利導,善加利用,發展良好合作關系。
3市民意識提升,參與決策
3.1市民意識提升。城市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如果一個城市盡管看上去華屋高峻、現代氣派,卻沒有人的現代化,沒有人素質的全面提高,沒有具備相當技能的人來駕馭支撐它,那么這樣的城市必定是散亂無序,沒有活力。同時,城市中每個人都具有社會屬性,其品德操行、文化修養、價值取向、綜合素質無一不影響著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競爭能力。但現實中,我們的市民仍然有相當部分在綜合素質方面遠沒有適應當前城市發展的要求。這樣的城市主體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國的城市整體系統的發展。因此,城市規劃建設的關鍵在于促進人的發展,而不只是物質的發展。而物質的發展也是以能實現、滿足人的發展為目的。因此人是城市規劃建設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之路,最終要以人的發展為重點。因而人本化的城市規劃建設必然要求提升市民的相關意識,同時使市民能真正參與城市規劃建設。
3.2市民參與決策。可以說,城市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和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息息相關。從宏觀講,城市規劃的總體進程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市民今后的日常生活,如城市某一片區域發展的方向及定位。從微觀講,城市規劃建設的各個具體方面,如城市的衛生、環境、交通、美化亮化等等的發達程度都必然會引起市民的關注。因此,只有市民本身才真正清楚自己生活的環境究竟是不是有益于他們生活、學習與工作。提倡“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之路,就是要充分尊重居民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主體地位。只有居民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的進程中來,才能變單向的城市規劃建設為有血有肉的公眾生活化的城市規劃建設,達到人與城市的有機融合。
簡單地說,城市的發展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選擇。但城市規劃建設如何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必須由城市的主體、主角來實現和完成。我們的政府擁有城市規劃建設的決策大權,關鍵在于對權力的使用。能否真正合理使用這一權力一方面在于政府自身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則在于作為城市規劃建設主體的市民階層是否能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決策中來。這兩者是互動的,需要協調配合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王文華.新時期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措施研究[J]
[2]解更生.城市規劃管理有關問題淺析[J].山西建筑.2010(02)
[3]秦紅嶺.追求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J].城鄉建設.2009(09)
[4]韓曉明.對推進我國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