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2月05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 《經濟常識》新教材在各方面的重大變化對于思想政治教師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因此我們必須在更新觀念、改進方法、優(yōu)化檢測等個方面做出新的努力,以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素質。
關鍵詞 新教材 經濟生活 教學體會
自從2010年四川省開始實行高中新教材以來,隨著新課程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入,對老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為適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進行及時的分析研究和總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以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實踐。下面我結合日常教學工作,就一些《經濟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淺談一些粗略的解決方法,以作拋磚之用。
一、落實學習培訓,不斷更新觀念
在從事新教材教學之前按規(guī)定都必須進行網上遠程培訓,通過參加培訓,在專家的指導下,對新教材的編寫目標、體例、風格、要求等都有了明確的了解,使我加深了對新教材的認識,也促進了自身觀念的更新。
首先,我改變了對教材的看法,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單純地教教材,將其奉為一層不變圣經,生搬硬套地教給學生。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地對教材內容體系進行重建。
其次,轉換教師角色——由教書匠轉變?yōu)榻虒W設計者。與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不同”,新課改更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這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專家們特別指出,教師的講授時間應該控制在20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應以各種方式鼓勵學生自學反思和提高。
第三,轉換學生角色——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構建者。專家們認為,教學不是教師向學生通過單向傳遞知識就可以完成的。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反對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堂”,反對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行灌輸。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
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不愿聽,不愿學,但又迫于高考壓力,不得不學。要上好政治課首先要扭轉學生中的這種思想和情緒,使學生感到政治課有趣。而幽默風趣的講課方式效果是比較明顯的,再加上新教材本身在編寫上言簡意賅、圖文并茂也為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提供了條件。比如在講解貨幣發(fā)展過程的時候,結合課本第6、7頁的兩幅插圖,我在不到1分鐘之內,變戲法似的迅速從衣兜拿出一塊錫箔折疊的銀元寶,一張百元大鈔和幾張信用卡。引得學生哄堂大笑,在笑聲中他們也對貨幣從金屬貨幣到紙幣再到電子貨幣的歷史有了形象地理解。
其次,要結合數學知識,講得通俗易懂,有效地進行學科穿插。在經濟生活新教材中涉及的數學知識主要有正比例、反比例和正弦函數中的一些常識性的運用,在數學上應該沒有多少難度,關鍵是和政治課知識一結合,學生理解起來就較為吃力了。比如第三課講授影響家庭消費決定因素的時候提到了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數量三個方面。在這里,我以函數圖形畫出了前兩者的正比關系和家庭人口的反比關系,使得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能力大大加強了。
第三,結合學科特征,注意引導學生關心、理解、分析、運用時事政治材料。經濟生活是一門時事性很強的綜合型學科,時事材料中就很多看起來重大的但又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融入小事、身邊事、平常事、稀奇事中就一定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共鳴。比如遠在歐洲多國發(fā)生的債務危機,對我們學生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學生對這些東西并沒有直觀的感覺。在講授第八課財政稅收的時候,我通過分析歐債危機對我國出口的不利影響,三駕馬車對經濟發(fā)展的共同拉動作用,再結合國家收入和家庭收入的正比例關系,幾句話下來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三、把握難易程度,合理安排進度
新教材上冊正文加三次“綜合探究”共有25個框題,按要求每一周開設2節(jié)課,上學期總共20個星期再扣除國慶節(jié)和彝族年(本地最重要的少數民族節(jié)日)兩個星期的節(jié)假日,另外至少要預留兩周做期末復習,剩下的有效教學時間也就是16周左右。要在32個課時完成25個框題其教學任務是相當繁重的。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合理把握教學難易程度和安排教學進度是非常重要的。我的體會是:首先要提高課堂效率,力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準確掌握;抓大放小,有所取舍,對一部分容易掌握的知識可以適度點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提高;適度檢測,鼓勵自測,通過考試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讓學生組成興趣小組,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通過去年的期末測試檢驗,這些措施效果還是不錯的。
四、指導學生實踐,提高學生素質
新教材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倡導素質教育,通過師生的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教育部門也明確規(guī)定了學生每一學期要有一定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利用彝族年的七天長假,結合本地特征以及今年物價變化情況,要求學生做一次關于調查身邊物價情況的社會實踐。為此,我事先根據學生自愿劃分了實踐小組,收集整理了學生可能的調查項目,交待了相關的注意事項,結果收假回校以后,每個小組都交了質量較高的調查報告。經過與學生交流,他們基本上了解了哪些物價上漲較快,什么原因以及國家可能實施的宏觀調控措施。很多知識顯然比課本更加直觀深刻,這也為他們的高中學習生活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五、重視檢測評價,及時反饋總結
盡管時間緊任務重,但是只要高考指揮棒還懸在師生頭上,必要的考試檢測是少不了的,最關鍵的是要提高檢測的靈活性、時效性、針對性,同時考試完后要及時批改、反饋、歸納、總結。對于新教材《經濟生活》而言,特別要重視對涉及數學知識的計算題和圖表題的練習和講評。
計算題是經濟生活常考常新的題型,材料來源多樣,方法較為抽象,涉及基本理論較多,學生感到難度較大。應該引導學生回顧課本基礎知識,仔細分析題干中每一個數據,找到各個數據之間的聯系,平時加強相關練習。
再有就是圖表題,包括曲線圖、扇形圖、柱狀圖和橫縱坐標圖等等。其主要難點有:形式較為抽象,考點隱藏較深,學生不容易全面把握其中的有效信息。我的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學會“一看二比三推理”。具體的說就是“一看”——看標題、看數據、看注釋,全面抽取有效信息;“二比”——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對比數據間的起伏變化;“三推理”——讀懂數據,歸納現象,分析原因,找準措施。
正如舊教材政治常識里講到: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其實質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yǎng)基礎在教育。新課改需要我們每一位老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這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中,進行更多地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總結,為21世紀中國的基礎教育譜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