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01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建筑作為設計的主體,將在其“背景”中產生,建造和使用的過程又將影響其“背景”,并繼續發生著變化,因此設計關注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把建筑作為“背景中的建筑”,才能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更加系統和全面地解決建筑所可能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行政服務中心 背景中的建筑 環境空間與精神場所 立面造型與細部設計 節能與環保
Abstract: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building design, will be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duce, build and use of the process and will affect the "background", and continue to changing, so the design of the atten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Only the building as "background of architecture", can in many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building may face.
Keywords: administrative service center of the background building environment space and spiritual place facade and detail desig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用地總面積約57115平方米,北、西和東面被幾個原始生態山頭的包圍,西南有生態水系圍繞,基地原貌為起伏山體,并與周邊山體相接,原始地貌特征明顯,環境優美,景觀豐富。基地內南北高差約有15米,南面為規劃路,結合原有地形,形成中間低兩邊高。
行政服務中心分為地上部分的行政辦公區和地下部分的車庫及人防工程。其中行政辦公區由五棟三層到五層的建筑群組成,總建筑面積39488平方米。建筑群由南向北沿地形高差成品字形分散設計,其間以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廣場貫穿連接,形成對稱的空間序列關系,凸顯政府辦公樓的莊嚴感。地下部分一層,局部兩層,范圍涵蓋各辦公樓首層投影面積,總建筑面積34884平方米。
一、背景中的建筑
建筑作為設計的主體,將在其“背景”中產生,建造和使用的過程又將影響其“背景”,并繼續發生著變化,因此設計關注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把建筑作為“背景中的建筑”,才能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更加系統和全面地解決建筑所可能面對的問題。
建筑作為人造環境,首先依托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建筑的建造過程和建成后的使用,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對原有的環境造成決定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自然環境來說是不可逆的;而對于城區里的城市空間,將因為建筑的性質和規模等因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對原有城市空間結構的改造和未來規劃建設的引導作用。
蘿崗區是規劃新建的城區,原地形地貌特征以植被覆蓋完好的小丘陵為主,整體規劃將以較低密度的城區發展,逐步建設成為具備自然景觀格局的新城區。行政服務中心作為規劃中的新城區的核心,要符合城市規劃的整體要求,保持對自然地形地貌的尊重 圖二:主入口
成為設計的重要前提條件。然而,作為總建設規模達到七萬平方米的建筑物群,無疑將對原有場地造成重大影響;另一方面,行政服務中心作為體現政府職能的重要標志,也要讓建筑本身具備了不可剝離的形象特征,項目的設計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尋求一種平衡。
在整體布局上,將近四萬多平方米的地上建筑群分散“埋”在山坳里,讓三面環繞的山體成為建筑的“背景”,建筑與“背景”的綠化環境更多地交融和滲透。在滿足功能布局的條件下,通過對自然地貌特別是等高線的研究,使建筑單體、建筑群與總體的地形形成和諧的關系。對稱軸上圍合式廣場和機關樓敞開式庭院的運用,不僅提供了建筑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更把周圍的自然景觀引入到建筑所圍蔽的人工環境中。
二、環境空間與精神場所
行政服務中心的辦公區由五棟分別為三至五層的內廊式辦公建筑組成,并由建筑圍合形成尺度相宜、隨地形而變化的一系列庭院和廣場,這也是傳統嶺南建筑中最精華的建筑文化的體現。建筑與“背景”——自然山體產生了良好的對話,這種對話更是從建筑的外部空間延伸滲透到建筑的內部,甚至在建筑構造和細部上,都始終如一地貫徹這種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態度。為了使現有的自然景觀最大限度地被保留和利用,把兩棟機關樓的平面設計成U字型,并把建筑內庭院面向東、西側山體敞開,從而有效地延長了外圍的景觀面。在空間設置上,也有意地將公共空間安排在能夠充分觀賞到周圍景色的位置,在主樓與人大、政協樓之間,利用敞開的連廊,使交通過道變成與自然接觸的場所。辦公樓入口門廊和柱廊不僅將建筑外部環境自然地過渡到室內,同時也提供了一種適合嶺南氣候特征的建筑空間
行政服務中心的使用性質,決定了建筑以及其營造的環境空間,代表了城市管理職能形象特征并滿足公眾審美的心理習慣。中軸對稱的序列性廣場,正是滿足這種需求的理想精神場所。設計將主軸線上一系列的矩形廣場(禮儀主廣場、中廣場、主樓前廣場)由南至北安排在逐級升高的臺地上,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禮儀主廣場,作為銜接南面規劃路與建筑群體的緩沖區,同時兼作為上下班車的臨時停靠廣場。中廣場,水平和豎向空間的過渡,以成片的樹陣和跌水臺階弱化其過渡的功能,并與前后兩個廣場的硬質鋪地形成鮮明的對比。主樓前廣場,中心水池及旗桿更凸顯主樓的莊嚴與肅穆。整一組建筑空間形成的序列,具有強烈的軸線關系,并與項目用地南側的市民公園中心廣場形成對景,這樣的格局,為蘿崗區提供了標志性的城市空間,同時也將成為市民公共活動的精神場所。 圖三:中廣場
三、立面造型與細部設計
行政服務中心的建筑形式與“背景”要素相統一,整體效果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力求體現廣東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立面風格以清新的現代嶺南風格為主調,以表現樸實穩重的文化內涵為出發點,以統一中有變化的肌理作為造型手法。建筑主體屋頂采用四坡屋頂,并提取了具有傳統意象的檐口和柱廊形式;建筑立面在古典三段式基礎上,結合平面功能的需要,加入水平、豎向的鋁合金遮陽板等現代要素;建筑首層采用柱廊或壁廊方式,將建筑基座與傳統空間相結合,并將場地綠化局部延伸至柱廊空間,產生宜人、舒適的建筑“灰空間”,使其具有獨特效果的建筑形象。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筑的氣候特征和不拘一格的精神韻味。
在顏色的搭配上,以白色石材幕墻、透明玻璃幕墻作為建筑物的主色調,以屋頂的深藍黑色作為點綴,使其與“背景”相得益彰。在材料的選用上,通過石材、金屬、玻璃之間的對比與協調營造一種既有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感的建筑形象,同時也體現政府辦公建筑的莊嚴。
在細部的處理上,屋頂、檐口:坡屋面采用陶質的西瓦,耐久、美觀;檐口結合排水溝設置線角;屋檐下方結合通風口,設計出挑的造型,使功能與藝術高度結合。柱面、墻身:白色花崗巖,通過適當的墻面分格和凹凸變化,配合燈光設計,產生大方細膩、體型清晰、層次分明的效果。
四、節能與環保
新世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是能源的利用和資源的再生,在提倡可持續發展的當今,作為政府職能機構的辦公場所,更要切實可行地根據有限的條件加以運用。項目的設計,從基本的建筑構思到深化設計過程,都力求尋找一種適度的平衡點,將新科技、新技術和新材料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建筑的相應環節中。
銀灰色的水平、豎向鋁合金穿孔百葉,不僅點綴了以白色石材為主的建筑立面,而且提高了中空LOW-E玻璃門窗的遮陽系數。上人屋面的種植花園,把“背景”引入建筑,同時也達到良好的隔熱效果。
五、小結
行政服務中心設計的原則就是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盡量不破壞基地原生態環境。強調建筑和“背景”的結合,強調自然融入建筑。自然山體景觀是設計的核心,通過山體景觀向建筑空間的過渡,體現建筑與自然的結合。讓“背景”襯托出建筑,也讓建筑點綴著“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