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2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對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綜合管廊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在建設過程中面臨著行業政策、宏觀規劃、技術規范、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其建設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提高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對北京大興新機場高速公路某管廊項目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經驗總結,給出提升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水平的建議和啟示,為日后綜合管廊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管理經驗。
關鍵詞:城市地下空間;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模式;交叉施工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期,城市地面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而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就傳統地下市政管線工程而言,由于地下開挖及維護不合理,導致地下空洞、路面塌陷事故的頻發[1]。自來水、熱力等管線在后續維修過程中,需要不斷對道路進行反復挖掘,形成“馬路拉鏈”,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財產安全。此外,很多城市,包括一線城市在內,暴雨后由于路面無法及時排出積水,導致城市內澇頻發。針對上述問題,地下空間開發與綜合利用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城市發展論文范例:城市地下管網建設管理中的問題及優化對策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可統籌各類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解決反復開挖路面、架空線網密集、管線事故頻發等問題,并可輔助“海綿城市”建設。綜合管廊是將給排水、燃氣、電力、通信等能源管線集中敷設的隧道構筑物,是城市正常運行的地下基礎保障設施。綜合管廊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觀、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城鎮化.發展質量,有利于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拉動社會資本投入、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是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是智慧城市發展的必經途徑,也是城市安全運營的必然選擇[2]。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自此地下綜合管廊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僅僅2016年,我國開工建設的綜合管廊規模里程便已突破2000km[3]。相關學者也對綜合管廊及其建設和管理模式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錢七虎[4]詳細闡述了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對轉變城市發展的重大意義。曲連峰等[5]對管廊建設和管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報道。王恒棟等[6]系統介紹了綜合管廊工程規劃。雷升祥[7]對綜合管廊傳統施工工藝進行了總結。
但是,在大規模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行業政策、宏觀規劃、技術規范、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針對性的經驗總結和系統研究也較少。因此有必要對綜合管廊的全生命周期建設管理做相關研究,以利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建設和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本文以北京大興新機場高速公路某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并提出在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方面的經驗和發展啟示,為提高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方面提供借鑒。
1 大興機場高速公路綜合管廊概況
1.1工程概況
北京大興機場高速公路管廊(南四環大興機場)項目是連接大興城區及中心城區的干線通道,直接保障大興國際機場。項目全長約36km,一期工程28km(南五環大興機場段),其中約km共構段是國內首次采用軌道交通與高速公路、地下管廊上下共構形式修建,目前已于2019年月23日建成投入試運行。全線設計標準斷面為單層艙布置,入廊管廊主要有給水、再生水、高壓電力、通信和燃氣管線等類管線。該管廊是北京市城市綜合管廊規劃網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北京市最長的干線型綜合管廊,第一條規劃超高壓500KV電力入廊的綜合管廊,直接保障了大興國際機場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給,同時為兼顧北京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同步規劃建設了25處支線管廊,前瞻性地為未來沿線區域發展預留條件。
2大興機場高速公路管廊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多建設方,協調困難問題大興機場高速公路綜合管廊屬于隨高速公路建設,其線位路由方案90%設置在高速公路征地線范圍之內,且同一走廊帶內京雄城際、新機場線和機場北線高速等大型項目同期施工,存在多個建設單位、不同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多屬地管理爭議以及協調困難的問題。
2.2與外部項目交叉施工與建設時序問題管廊項目與京雄城際、新機場軌道交通、新機場高速公路和團河路等多個大型工程項目線位相同,不可避免地共用施工場地交叉作業,但各個項目開工順序不一,施工計劃相對獨立,這些不定因素組成的外部矛盾是不可控制的,需要提前與各建設方對接制定好管廊的相應施工計劃,才能確保現場施工的順利實施。
3建設問題的解決措施
(1)多建設方協調問題。根據管廊方案的項目特點,項目委托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單位作為管廊的代建單位,使得管廊和高速交叉施工得以更好地統籌協調。這樣的代建模式從全局考慮高速公路與管廊兩個項目建設共建,可以節約建設用地近600畝,在節省項目投資和拆遷工作精力的同時實現了城市資源的節約和集約利用,在保證功能的同時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與京雄城際、新機場線及機場北線也建立了對接機制,每月定期召開主要領導施工例會,解決施工相關問題。
(2)京雄城際交叉施工問題。與京雄城際建設單位共同協商雙方計劃和施工方案,最終確定穿越京雄城際的12條管廊支線按照建設單位要求,進行安全性評估報告和相應的施工檢測監測,將管廊支線基坑支護做了相應方案調整。臨近京雄施工便道的305m范圍為了保證新機場能源管線按時入廊和京雄城際通車雙方的節點計劃,管廊支護形式由放坡改為圍護樁支護,減少了基坑的開挖放坡范圍,同時滿足了雙方工期要求。由于多個項目的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時間無法保證同步,會導致交叉施工不可避免。
但如果一開始就考慮支線管廊需要穿越鐵路施工,應在其完成下部結構未架梁時,或是與京雄城際下部結構修建時采用同期、同基坑施工,共用圍護結構,就可以避免穿越咨詢評估等前期工作,從而減少相應監測及基坑方案調整的發生。而平行臨近段在設計階段很難考慮其他項目的施工進度的時序性,工程實際情況相對復雜,高速路基當時已經填筑,如在審批階段能統籌管廊和高速兩個項目,綜合比選管廊局部平移調整線位引起的用地費用與改變基坑支護方案擇優確定,或能在滿足雙方安全前提下,同時施工,避免被動局面。
(3)大興機場軌道線交叉施工問題。為了避免類似京雄城際的情況再次發生,建設公司要求施工單位及時調整了施工計劃,快速開挖了臨近新機場軌道線3km范圍的管廊基坑,盡快讓土體沉降在鎖軌之前趨于穩定。但由于臨時調整了施工計劃,所挖土方無法有效利用,導致工程費用升高。如提前考慮到軌道施工計劃及沉降控制要求,在軌道施工結構允許的窗口期開挖臨近段土方,則會使得倒運、外棄及回填購土的費用大大降低。
(4)機場北線高速公路交叉施工問題。利用與機場北線建設方建立的例會聯動機制,第一時間告知了管廊調整方案,經過與機場北線高速公路建設方多輪協商,在能夠保證雙方工期計劃按時完成的前提下,確定管廊先行施工,在21天內完成主體結構,同時為縮短回填時間將素土調整為集配碎石。同樣與其他相關項目也建立了設計方案建立聯動機制,如任一方有重大方案調整及時告知,避免爭搶場地現象發生及因搶工導致的工程費用增加。
4綜合管廊建設管理經驗與啟示
(1)建立同期建設相關項目聯系機制。在城市總體建設上位規劃中,負責項目審批的主管部門相對獨立,每個項目開工建設時間無法保證,管廊這種隨路或者隨軌建設的模式應充分考慮到外部工程的項目特點及重要節點,尤其重點關注與管廊同期施工的軌道及道路等外部項目工程進展及工藝要求,例如與軌道交通的主線穿越交叉段,臨近并行段及支線穿越段。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獨立性導致了其施工計劃不會考慮管廊項目,應首先建立同期建設項目之間的對接機制,掌握對方施工進度,相互配合交叉施工,盡量先行完成受外界影響范圍的管廊工程。
(2)第一時間辦理相關前期手續。地下綜合管廊為線性工程,其特點就是不可避免地穿越道路、鐵路、河道及多種產權管線,均需辦理相關穿越手續,審批手續錯綜多樣,所需時間周期較長。管廊具有隨路或者隨軌修建的顯著特點,應在施工初期,隨道路或者隨軌一并辦理各產權單位的相關審批程序,避免重復工作及浪費,為保證施工進度奠定基礎。各種管線的改移方案應從同期建設項目的全局考慮,避免出現改移后影響管廊施工的情況,可從規劃和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可以將既有的改移后管線恢復方案結合入廊。管廊隨道路或軌道交通修建的項目,可以將道路和軌道的所用電纜、通信等管線直接入廊,不獨立修建以降低工程造價[8]。
5結語
本文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管理角度,以北京大興機場高速公路管廊為研究對象,分析探討了其在建設過程中面臨多建設方,協調困難、外部項目交叉施工與建設時序、與高速公路內部建設相關的問題等,細致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所采取的解決措施,并對相關建設管理經驗加以總結,以便為其他工程項目中出現同類問題時提供可借鑒經驗,進一步提出提升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水平的建議和啟示。值得說明的是,本文主要結合工程建設中實際問題加以經驗總結,從問題的思考角度可能偏重管廊建設,而忽視了高速公路和其他項目修建的難處,存在片面性。提出的解決方案與經驗,也有不恰當之處,在后期管理研究中會進一步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王恒棟.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中的若干問題[J].隧道建設,2017,37(1):523-524.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OB/OL].2017-05-17.
[3]管廊建設.中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建設情況大盤點[EB/OL].[2018-05-09](2019-07-15).
[4]錢七虎.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轉變城市發展方式[J].隧道建設(中英文),2017,37(2):647.
作者:王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