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9月14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本文介紹了地鐵車站的主要設計原則以及控制因素,并且結合無錫地鐵1號線工程落霞路站的設計實例來簡要分析一個地鐵標準站的設計方法,展示了整個推理過程。
關鍵詞: 地鐵標準車站 功能合理 控制因素 綜合考慮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design subway station, the principles and the control factors, and combined with the wuxi metro line 1 LaXia road station through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sign example of a subway station design method of standard, show the reasoning process.
Key words: the subway station reasonable control factors standard function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中圖分類號:U2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汽車的普及,由于道路資源的低效率分配利用以及市區道路的結構性缺陷等原因,使得城市交通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城市的交通速度問題,修建地鐵和輕軌已是各大城市基礎建設的必要內容。而在地鐵建設中,標準站的設計成為前期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1 車站設計的一般規定
1.1 主要設計原則
(1) 車站總體布局應符合城市規劃、城市交通規劃、環境保護和城市景觀的要求,妥善處理好與地面建筑、地下管線、地下構筑物等之間的關系。
(2) 站位平面設計應與周圍的城市道路、建筑的規劃積極配合,合理布置通道、出入口、風亭、冷卻塔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吸引乘客。
(3) 車站規模應按預測的遠期高峰小時設計客流量的大小、車站所處位置的重要性,及該地區遠期發展規劃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
(4) 車站平面設計必須滿足設備運行的需求,功能分區明確、布置緊湊,便于管理。車站內應具有良好的通風、照明、衛生、防災等條件。
(5) 車站設計應滿足防災事故疏散的要求,出入口總疏散能力應大于遠期高峰小時緊急疏散客流量的1.1~1.4倍。
(6) 車站設計應滿足防洪、防澇及抗震要求。防洪按10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設計,并按最高水位進行檢算。
(7) 地下車站應兼顧人民防空功能的需要。
(8) 車站設計應考慮公共衛生間及其他便民設施。
(9) 車站設計應考慮無障礙設計,并應與市政無障礙設施接駁。[1]
1.2 車站總體布置
(1) 車站平面形式應根據線路特征、行車要求、周邊構筑物及車站與區間采用的施工方法等條件確定。
(2) 車站豎向布置應根據線路敷設方式、周邊環境、區間施工方法、地面道路、所經河流、環境要求及城市景觀等因素。
車站出入口、風亭、冷卻塔的位置,應根據周邊環境及城市規劃要求進行合理布置
2 地鐵車站設計的主要控制因素
地鐵車站總平面的布置以及施工工法的選擇取決于幾點控制因素:1)站址周邊條件及建構筑物情況;2)客流吸引;3)地面交通;4)工程地質條件;5)地下管線的分布情況等。下面以無錫地鐵1號線工程落霞路站的設計為例,具體闡述設計標準站時如何綜合考慮這幾點控制因素。
2.1 落霞路站概述
無錫地鐵1號線北起自惠山新城的惠山大道,線路向南穿越了惠山區、北塘區、崇安區、南長區、濱湖區等五個城區。正線全長29419.519m,共設車站24座,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站19座。落霞路站是1號線第18個站,車站位于無錫市太湖新城大通路與南湖大道的十字路口,沿南湖大道南北向布置。
2.2 具體方案設計的分析和推理過程
2.2.1 站位選擇比較
(1) 現狀道路及規劃道路
車站位于大通路與南湖大道十字路口。南湖大道的道路紅線寬40米,南湖大道西側的大通路道路紅線寬45.5米,南湖大道東側的大通路尚未擴建,現狀為雙向兩車道的道路。
(2) 周邊現狀建筑
車站東北及西北地塊現狀為菜地,東南地塊為落霞苑,西南地塊為新建成的南湖家園。
(3) 周邊影響構筑物
沿南湖大道東側和沿西側大通路中央綠化隔離帶有高壓電塔220kv,該高壓電線橫跨南湖大道與大通路交叉路口,懸高為22米。沿南湖大道東側有河道沙涇港,南北走向。
(4) 周邊用地規劃
車站東北地塊規劃為社會福利設施用地,西北地塊規劃為市一級行政辦公用地,東南及西南地塊規劃為二類居住用地。沿南湖大道西側為城市道路綠化帶。
綜上所述,考慮兩個方案,一為跨路口方案,充分吸引客流;二為避讓橫跨南湖大道220kv高壓電線的不跨路口方案。
2.2.2 車站總平面布置
(1) 推薦方案總平面布置
車站站位設于大通路與南湖大道交匯的十字路口,跨路口設置,車站盡量西移,避開沙徑橋,車站采用地下兩層方案,有效站臺中心點里程為YSK21+273.716,起點里程為右YSK21+201.816,終點里程為YSK21+391.716。車站總長度為189.9m,標準段寬18.7m。
車站設4個乘客出入口,分別位于四個象限內的綠地及空地上,其中3號口預留, 2號出入口設無障礙電梯,車站共設兩組矮風亭,布置于南湖大道以西的規劃綠地內,不影響周邊地塊的開發
(2) 比較方案總平面布置
車站站位設于大通路與南湖大道交匯的十字路口以南,不跨路口設置,車站采用地下兩層方案,有效站臺中心點里程為YCK21+438.716。車站總長度為206.1m,標準段寬18.7m。
車站共設4個乘客出入口,分別位于南湖大道的東西兩側,其中1號出入口設無障礙電梯。車站共設兩組矮風亭,布置于南湖大道以西的規劃綠地內。
(3) 方案比較
綜上所述,考慮車站客流吸引、車站規模及站間距合理等問題,推薦跨路口方案。
3 車站平面布置
車站各層平面的布置應以人為本,滿足客流要求,保證乘降安全,疏導迅速,并且布置緊湊、便于管理,其次盡可能做到美觀有特色。車站設計要考慮到弱勢群體的需求,必須有無障礙出入口和殘疾人電梯。
3.1 站廳層平面布置
落霞路站為地下兩層島式站臺車站,地下一層為站廳層,站廳層中部為公共區,布置售檢票區系統和兩組乘客下站臺的樓扶梯。公共區中間為付費區,兩端是通過通道連接的非付費區。站廳南端布置車站的主要管理及設備用房,北端僅布置環控設備房。(圖5)
站臺層平面布置
地下二層為車站站臺層,根據《無錫市軌道交通1號線設計技術要求》本站站臺寬度為10米[3],經計算,10米寬站臺已能滿足遠期客流集散和運營管理的需要,也能滿足事故期間乘客緊急疏散的需要。站臺設置在中部,兩端設置設備房。(圖6)
車站防災設計
4.1 防淹設計
車站防洪設計的暴雨頻率按無錫市百年一遇暴雨重現期的標準設防,車站出入口平臺和風口下沿的標高均考慮防淹高度,必要時加設防淹設施。
4.2 防火設計
按《地鐵設計規范》(GB50157-2003)規定,本工程屬一類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
4.2.1 防火分區及安全出入口設置
車站共分為五個防火分區,站廳、站臺公共區為一個防火分區,站廳層南、北兩側設備區各為一個防火分區,站臺層南、北兩側設備區各為一個防火分區。除車站公共區外,設備管理用房防火分區使用面積均小于1500平方米。
地下車站防火分區(有人區)安全出口的設置:車站站臺和站廳防火分區,設置安全出口3個,均直通車站外部空間;車站站廳層南側設備管理用房設安全出口1個,并直通外部空間。
4.2.2 安全疏散
樓、扶梯和疏散通道的寬度,應保證在遠期高峰小時客流量時發生火災的情況下,6min內將一個行車高峰小時斷面客流和站臺上候車的乘客及工作人員全部撤離站臺。[1](根據技術要求遠期高峰小時列車對數為30,客流超高峰系數取1.3)
站臺層的事故疏散時間按下列公式計算:
T=1+(Q1+Q2)/0.9[A1(N-1)+A2B]
T=1+[22687×1.3/30+(1147+3286)×1.3/30+20]/0.9[160 (扶梯)+62×4.8(樓梯)] =3.9min< 6min。根據以上計算結果,站臺至站廳緊急疏散能力滿足要求。
4.2.3 防火措施及防煙分區
車站結構、裝修材料及設備等均需滿足防火要求。車站公共區內設防煙分區,每個防煙分區面積不大于2000m2且不跨越防火分區。設備區防煙分區面積不大于750m2。[2]
5 小結
一個地鐵站的建筑設計,需要結合多方面因素考慮,不單是上述的建筑專業的范疇,更需要與結構及各系統專業的配合和綜合設計,一定要作全方位的設計,才能做出功能合理、可實施性強的方案。(圖7、圖8)
參考文獻:
[1] 地鐵設計規范(GB 50157-2003)[S],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2] 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規范(GB 50490-2009)[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 無錫市軌道交通1號線設計技術要求[Z],無錫,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