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9月13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 要:本文就自然生態觀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作了分析,并論述了生態建筑的發展及其對設計的方法,來引起人們對生態建筑的關注。
關鍵詞:生態建筑 建筑設計 生態學 自然生態
Abstract: this paper natural ecological view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design method, to cause people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Keywords: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ecology the natural 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言
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能源危機之后,全球范圍之內的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的呼聲日益高漲。人們開始對自然觀和價值觀進行深刻反思和變革,包括許多建筑師和規劃師,探索在建筑設計中使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進行有機結合, 整體地思考建筑、生態、社會、環境等問題。20世紀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 合并成Arcology, 提出了“生態建筑學”的概念。1969年,美國景觀建筑師麥克哈格的著作《設計結合自然》的出版,標志著生態建筑學的正式誕生。當今世界環境惡化,生態問題嚴重,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生態建筑是人們尋求的城市與建筑可持續發展,尋求用生態學的方法解決環境與生態問題的結果。生態意識是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情況,最優地解決人、社會和自然關系的觀點、理論和感情的總和。建立生態建筑意識,就是要以復合生態學的思想,認識人、建筑、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關系,樹立一種新的建筑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以生態意識指導建筑設計,具有價值判斷的意義,包括自然生態價值、人類經濟價值、道德價值與審美價值等的判斷,具有生態思維的意義。
1 生態建筑的含義
生態建筑學它使人們對生態環境與建筑生態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它是立足于生態學原理上的建筑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所謂生態建筑就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并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生活、工作所需的舒適環境,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它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小環境污染、延長建筑物壽命等諸多好處。建筑生態設計力求在人、建筑、自然之間建構和諧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生態建筑的創作受到技術性和藝術性的雙重影響,所以要根據生態建筑的內在邏輯,發揮地方技術、材料的美學特性,關注地方文化傳統,創造獨特的建筑藝術形象,實現功能實用性、技術可行性、經濟持續性、社會文化性的結合。
2 人與自然親和的自然生態觀
建立生態意識的首要問題是確立自然生態觀,自然生態觀基于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認識,既包括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人類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觀念,也包括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體選擇的概念。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人應該適應自然,而且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創造適于人居住的環境。以自然生態觀為基礎建立的生態建筑學是研究人類棲息的建筑與建筑所處的環境(生物及景觀、氣候、水文、大氣、土地、水體等物理環境)的演變過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乃至生物圈的影響。尊重自然的建筑設計,就是具有環境意識的設計。將建筑融于自然,使其與自然有機結合,保持地方和區域的生態環境,保持自然環境要素不被破壞,因為自然景觀和大自然的環境質量,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計結合自然的觀點應該說更符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這種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應取得一種和諧的關系。在建筑實踐中,以中國的風水理論為代表,風水理論對選址模式的論述,其實質是審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這種環境觀是人們認識自然的基礎。西方現代工業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因而人們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師認為建筑物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應表現建筑與自然形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自然生態觀的另一種體現是處理好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將建筑融于自然和在建筑中再現自然。設計自然環境中的建筑尊重自然,要最小地改變自然景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要素,使建筑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在城市的建筑環境中,人們為了建設人工自然環境來再現自然,產生了許多創造自然的設計手法,設計中強調自然要素,通過增加自然要素的利用,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親近。再現自然的另一種設計表現是抽象與模擬自然,即通過人工秩序,使人工環境抽象化,并以此來構筑建筑的自然性。
3生態建筑的設計方法
3.1增強自然環境與使用者的聯系,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中介,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邊,這是生態設計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
3.11盡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數,建立高品質的自然采光系統。
3.12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建立自然空氣循環系統。
3.13創造寬敞的空間環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環境,如利用退層設計屋頂花園。
3.14考慮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節約資源、減少建筑以及建筑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使建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足夠的面積以備將來發展。
3.15建筑的再利用:比起拆除新建既可大量減少建筑垃圾,又可減少資源的浪費;近幾年在歐美有許多成功作品問世。
3.2 新技術以及新材料的應用
3.21利用太陽能的新技術
3.211窗戶集熱板系統。由玻璃盒子單元集熱板、蓄熱單元、風扇和空氣導管等組合而成。在盒子里,光能通過集熱板轉換成熱能,并利用空氣做熱媒,加熱的空氣利用風扇驅動。從空氣導管中由集熱單元流向建筑內部的蓄熱單元。
3.212空氣集熱板系統。該系統是常用的熱空氣供熱系統的補充,效率比高。常用在中庭等大空間:建筑的進風經空氣集熱板加熱后,直接排人中庭,中庭或建筑結構自身蓄積熱量。
3.22新材料
3.221透明熱阻材料(TIM)組合墻。TIM是一種透明的絕熱塑料,可將它與外墻復合成透明隔熱墻。
3.222玻璃材料。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在這一領域陸續出現了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底輻射玻璃、電敏感玻璃、調光玻璃,電磁波屏蔽玻璃等。設計可將它們組合成復合的構造形式,達到生態建筑的保溫和采光要求。
3.223太陽能光電材料。在建筑中種用太陽能電池發電為建筑提供能源,既無污染,又無噪音,并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
3.3 其他
3.31雨水收集和水的循環利用
作為中水使用;雨水冷卻建筑外維護結構,雨水冷卻建筑構成單元;建筑周圍蒸發效應制冷。
3.32利用土壤、地下水提供的地熱資源。未來地下的冷和熱能源將會僅次于太陽能,成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因為這種能源普遍存在,幾乎沒有限制且易于獲得。利用太陽、風、雨水、地熱等可再生資源,從技術角度是非常成熟的。而且為了未來的建筑能滿足可持續性,越早采用可再生能源越好。
4結語
環境的惡化,能源的危機,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人類在改造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征之一,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文明交流頻度的增加使建筑變得千篇一律,技術所創造的人工環境使人們遠離了自然,而這種技術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及同時產生的廢物卻增加了地球的負荷。那么,創造出真正適宜于人類生活的生態城市和生態建筑就需要我們設計者多經歷一些實踐建筑工程中的節能和自然設計來發現。
參考文獻
[1] 宋海林,胡紹學,關于生態建筑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建筑學報,1999.3
[2] 郭明.淺談生態建筑設計,.建筑探索,2004.3
[3] 楊經文.生態設計方法.時代建筑,1999.3-
[4]夏云,施艷.生態與可持續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