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8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要求比較高,特別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差產生溫度應力裂縫。因此需要從材料選擇上、混凝土配比、養護、施工方法等有關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能保證大體積混凝土順利施工。總的質量要求。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做了詳盡的分析和介紹。
關鍵詞: 大體積砼; 施工; 應力裂縫
Abstrac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are relatively high,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to prevent concrete due to hydration hea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caused by temperature stress cracks. Therefore it is need fully prepared to work from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concrete mix,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In this paper, the project instance to do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Key words: large volume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stress cracks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六標)海河東路地道及主廣場地下工程位于現狀東站前廣場。主體結構混凝土澆筑為大體積澆筑,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標號C40、 C30,抗滲等級S8、S6 ;結構外側面施做全密封柔性防水層。封閉式地道為箱體型,敞口地道為U型槽型,地下單層廣場為框架型。底板厚度為0.6m~1.5m,頂板厚度0.4m ~1.5m ,側墻、隔墻厚度為0.5m ~ 1.2m。
二、大體積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澆筑時應采用“分區定點、一個坡度、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澆筑工藝。鋼筋泵車布料桿的長度,劃定澆筑區域,每臺泵車負責本區域混凝土澆筑。澆筑時先在一個部位進行,直至達到設計標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動,然后在其坡面上連續澆筑,循序推進。這種澆筑方法能較好的適應泵送工藝,使每車混凝土都澆筑在前一車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確保每層混凝土之間的澆筑間歇時間不超過規定的時間。同時可解決頻繁移動泵管的間題,也便于澆筑完的部位進行覆蓋和保溫。
(2)混凝土澆筑時在每臺泵車的出灰口處配置1~2臺振搗器,因為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較大,在1.5米厚的底板內可斜向流淌1米遠左右,2臺振搗器主要負責下部斜坡流淌處振搗密實,另外2~4臺振搗器主要負責頂部混凝土振搗。
(3)由于混凝土坍落度比較大,會在表面鋼筋下部產生水分,或在表層鋼筋上部的混凝土產生細小裂縫。為了防止出現這種裂縫,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預沉后采取二次抹面壓實措施。
(4)現場按每澆筑100立方米(或一個臺班)制作3組試塊,1組壓7d強度,1組壓28d強度歸技術檔案資料用;l組作仍14d強度備用。
(5)防水混凝土抗滲試塊按規范規定每單位工程不得少于2組。考慮本工程不太大,按規定取2組防水混凝土抗滲試塊。
(6)嚴格控制振搗時間。我們是采用插入式振動器振實。混凝土施工中充分振搗可使骨科和水泥漿在模板中得到致密排列,有助于混凝土的密實性和抗裂性的提高。但過分振搗將使粗骨科沉落并使表層混凝土有較大收縮性,水分蒸發后易集聚形成凝縮縫。一般要求振搗手控制在20秒一30秒,或觀察混凝土表面不冒氣泡且已有部分泛漿即可。
2、混凝土測溫
(1)混凝土澆筑時應設專人配合預埋測溫管。測溫線應按測溫平面布置圖進行預埋,預埋時測溫管與鋼筋綁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損壞。每組測溫線有2根(即不同長度的測溫線)在線的上斷用膠帶做上標記,便于區分深度。測溫線用塑料帶罩好,綁扎牢固,不準將測溫端頭受潮。測溫線位置用保護木框作為標志,便于保溫后查找。
(2)配備專職測溫人員,按兩班考慮。對測溫人員要進行培訓和技術交底。測溫人員要認真負責,按時按孔測溫,不得遺漏或弄虛作假。測溫記錄要填寫清楚、整潔,換班時要進行交底。
(3)測溫工作應連續進行,每測一次,持續測溫及混凝土強度達到時間,強度并經技術部門同意后方可停止測溫。
(4)大體積澆筑需進行測溫(測溫器),0.6m厚板(單層測溫管)、1.0m厚板(雙層測溫管)、1.5m厚(三層側穩管),以保持混凝土內、混凝土覆蓋層內、大氣溫度各10度。每天進行記錄,根據記錄表進行相應的措施。
(5)分層測溫。《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規定“對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應根據氣候條件采取措施.并按需要測定澆筑后的混凝土表面溫度和內部溫度,將溫差控制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測溫孔均勻分布于基礎平面,一組設三層,埋設深度自下而上為100毫米、900毫米、1500毫米。在混凝土的升溫階段每2小時測溫一次,降溫階段每6小時測溫一次.并同時測定環境溫度,直至溫度穩定為止。
(6)控溫措施。由于大體積混凝土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釋放水化熱多,會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化和應力收縮,可能導致混凝土表面裂縫或貫穿性裂縫,影響結構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水泥用量,減少水化熱;加泵送劑,延長凝固時間,促使水化熱峰值平滑:混凝土表面進行覆蓋,采用麻包片和塑料布覆蓋兩層,以減少內外溫差;盡量降低混凝土澆筑的溫度。
3、混凝土養護
(1)混凝土澆筑及二次抹面壓實后應立即覆蓋保溫,先在混凝土表面覆蓋二層草席,然后在上面覆一層塑料薄膜。
(2)新澆筑的混凝土水化速度比較快,蓋上塑料薄膜后可進行保溫保養,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脫水而產生干縮裂縫,同時可避免草席因吸水受潮而降低保溫性能。
(3)柱、墻插筋部位是保溫的難點,要特別注意蓋嚴,防止造成溫差較大或受凍。
(4)停止測溫的部位經技術部門和項目技術負責人同意后,可將保溫層及塑料薄膜逐層掀掉,使混凝土散熱。
(5)加強混凝土的養護,這是保證混凝土強度的一道重要工序。認真做好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我們采用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和一層麻袋片的方法,由專人負責覆蓋及灑水養護,確保7天的養護期。可達到保溫和保濕的目的,保證混凝土表面溫度不至過快散失而產生表面裂縫,同時可使由混凝土的平均總溫差所產生的拉應力小于其抗拉強度,避免產生貫穿裂縫。根據現場溫度實測,較好地防止了尚處在強度發展階段的混凝土表面產生干縮裂縫。
三、主要管理措施
1、拌制混凝土的原材料均需進行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時要注意各項原材料的溫度,以保證混凝土的入模溫度與理論計算基本相近。
2、在混凝土攪拌站設專人摻入外加劑,摻量要準確。
3、施工現場對商品混凝土要逐車進行檢查,測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溫度,檢查混凝土量是否相符。同時嚴禁混凝土攪拌車在施工現場臨時加水。
4、混凝土澆筑應連續進行,間歇時間不得超過3~5h,同時已澆筑的混凝土表面溫度在未被新澆筑的混凝土覆蓋前不得低于相關規定。
5、試驗部門設專人負責測溫及保養的管理工作,發現問題應及時向項目技術負責人匯報。
6、澆筑混凝土前應將基槽內的雜物清理干凈。
7、加強混凝土試塊制作及養護的管理,試塊拆模后及時編號并送入標養室進行養護。
四、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防治
在施工期間的早期,拆除模板前后出現的裂縫主要由溫度應力引起,大體積的、水灰比低的混凝土自收縮不可忽略,面積大的板狀結構則應在塑性階段(終凝之前)注意控制塑性裂縫和沉降裂縫,運營期間的非承載裂縫主要由干燥收縮造成。
(1)首先分析混凝土結構所處環境條件,根據環境條件對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要求,在滿足結構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混凝土的強度不宜過高。
(2)混凝土
①選用開裂敏感性低的水泥,摻用大量礦物摻和料以降低由混凝土溫升產生的應力。礦物摻和料摻量需根據不同環境溫度進行調整。
②應避免混凝土早期強度過高造成在約束條件下變形產生的 過大應力,不采用早強水泥,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宜控制為12小時不超過6~8MPa,或24小時不超過10~12MPa。
密實混凝土的抗滲性難以用抗滲性實驗檢測,應當用氯離子。
混凝土供應方應與施工方簽訂混凝土質量保證合同,對施工進行售后服務。
(3)混凝土生產與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縫的措施
①混凝土的運輸
運送混凝土的運輸罐車性能良好,攪拌罐應不漏漿,葉片完整,接料前罐體內壁應濕潤,但罐內不得有積水。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不得產生離析,泌水、分層等現象。
②混凝土的澆筑
A、施工前,應根據構件特點規劃好澆筑順序,以保證從攪拌機中卸出到澆筑完畢的延續時間不宜超過120分鐘。混凝土入模塌落度不宜超160mm,配筋密集的部位的混凝土入模塌落度可適當放寬,但不宜超過180mm。混凝土澆筑時的自由落差應控制在2m以內,當超過2m時,應通過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等設施下落。混凝土相鄰下料口之間的距離不宜大于2m。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地下水不得流入混凝土中。基坑和底板不得有明水,明水清除后才能澆灌混凝土。雨天不得在露天澆灌混凝土。
混凝土的振搗
①混凝土在振搗過程中應防止產生欠振、漏振、過振。
②混凝土在振搗過程不得出現泌水。
③每層澆筑后,振搗棒都應插入下一層約三分之一。
C、拆模和養護
混凝土因早期強度普遍較強,如按傳統上以強度確定拆模時間,常會遇到混凝土達到最高溫度,會造成降溫速率過快,故應在混凝土達到最高溫度開始降溫后內部與表面溫差不超過20℃、表面與大氣溫差小于10℃以后拆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