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7月27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在農村的發展中有著較城市更多、更豐富的資源,通過先進的技術可以將其轉化為清潔能源,在解決能源匱乏問題的同時,還能夠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農村中不同能源循環農業模式技術的內容和方式,并探究其具體的應用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能源循環;農業模式
循環農業就是利用物質多層、再生原理等技術,實現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的目標,促進農業更加穩定、健康、環保的發展。目前,在新農村建設的視域下,很多農村地區都積極投身于能源循環農業模式的技術研究之中,并廣泛滲透在農村庭院、農村園區、農村秸稈回收等領域之中,最終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1農村庭院“一池三改”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目前,“一池三改”是農業部重點推行能源循環技術,主要是以農村庭院為基礎,將農戶作為基本的單位,通過沼氣的技術方式,實現種植、養殖、生態、能源的一體化建設。在建設沼氣池的過程中,需要與廚房、廁所、養殖圈進行結合,從而構建更加生態、環保的農業模式。在該技術的具體應用過程中,沼氣池需要使用混凝土進行澆筑,滿足水壓底層出料式池型的需求,其具體的容積應該在8~10m3。
養殖圈應該以改暖圈為基本目標,需要在沼氣池的上方建設太陽能暖圈,面積在6~12m2,以養殖3~6頭成豬為宜。廁所的改建需要安裝沖廁設置、蹲便器等,面積在1.2~2m2為最佳。除此之外,農村廚房的改建則應該安裝沼氣燈、沼氣灶等裝置,減少天然氣、煤氣、電能的使用量,保證廚房衛生明亮、干凈整潔,實現能源循環的目的。
2農村庭院“五個一”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在推進“五個一”能源循環農業模式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以常見的沼氣技術為基礎,同時充分利用農村的旱井,以此來實現對農村庭院的改造與建設。不僅如此,還需要將太陽能作為運行的動力,將養殖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內容,以此來實現節支增收,促進農村農業發展的目的[1]。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在農村庭院的低洼位置處,建設一口旱井,容積在10~30m3,其功能就是收集降水。
另外,還需要在庭院之中搭建一個日光小棚,其面積在0.3畝左右,主要用來育苗、種菜、養食用菌等。沼氣池的建設與上述的“三池一改”基本相同,但是需要將池容確定為10m3,以此來滿足“五個一”能源循環模式的需求。暖圈同樣修建在沼氣池的上方,面積為10m2,以養殖3~4頭成豬為宜。最后,需要在庭院中建設果園,其具體的面積在0.1~0.2畝,其中,可以種植干果樹、水果樹。
3農村園區“四位一體”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四位一體”能源循環農業模式的建設,需要將農戶的蔬菜園作為前提條件,并通過沼氣進行連接、運行。同時,“四位一體”的能源循環模式,也同樣需要建設旱井,充分發揮太陽能的作用與價值,從而將集水井、畜禽舍、沼氣池、日光溫室等進行有機結合。
在具體的應用與建設的過程中,一是應該建設一個坐北朝南的日光溫室,面積應該在200~600m2,在日光溫室中可以種植花卉、水果、蔬菜等,解決季節對種植、產量的影響;二是在日光溫室內部的西側,建設一個20m2的畜禽舍,以養殖4~6頭成豬為宜,同時在豬舍的側面配備一個廁所,面積為1m2;三是在畜禽舍的下方建設一個面積在8~10m2的沼氣池,并將畜禽舍的出糞口與沼氣池的入料口進行連接,以此來實現糞便回收利用的目的;四是建設一口容積在30~50m3的集水井,滿足溫室中蔬菜種植的用水需求。
4農村秸稈熱解氣化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秸稈,基于熱解氣化技術可以將秸稈作為能源循環的原料,實現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秸稈熱解氣化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應該以農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村委會為主體,將秸稈作為主要的原材料,在安裝相關的設備以后,就可以將秸稈轉化為燃氣,滿足農戶日常燃氣的基本需求[2]。
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建設一個儲料間,放置原料收集、原料存儲、原料預處理等設備,然后再建設一個氣化間,通過生物質氣化技術使秸稈在缺氧的狀態下完成能量轉換的全部過程。在這基礎上,則需要安裝燃氣存儲器,存儲經過凈化的燃氣,最后經過輸氣管網傳輸到每戶的燃氣設備中。
5結語
農村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其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并且在農村地區得到了普及。在這一基礎上,提高農村資源的回收利用率,踐行“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并有效解決能源浪費、能源不足等矛盾問題,為新農村的建設發展指引了正確的方向。因此,將能源循環應用在農業模式之中,具有較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姚惠嬌,趙博偉,孟君麗.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方向構建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體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11):6-9.
[2]四川省農村能源工作會提出2017年打造50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J].四川農業科技,2017(03):21
農業方向刊物推薦:《四川農業科技》農藝師職稱論文 是四川省農業廳和四川省農科院聯合主辦的四川省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科技類農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