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北距鄭州156公里,南距武漢340公里,東距合肥312公里。屬于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的輻射范圍的“真空”區域。全市國土面積11959平方公里,總人口1091萬人,轄八縣、一市、一區。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北距鄭州156公里,南距武漢340公里,東距合肥312公里。屬于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的輻射范圍的“真空”區域。全市國土面積11959平方公里,總人口1091萬人,轄八縣、一市、一區。
2城市空間形態演變過程
2.1城市空間演變
周口市中心城區的生長過程經歷了三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分別是設周口專區、改革開放和撤地設市,在這三個時期均使城市規模和城市形態結構發生重大變。
首先,1965-1980年為圈層式空間擴展時期
周口設專區以后,其城區在原周口鎮的基礎上快速發展,受沙潁河阻隔,生產、生活、交通等主要城市功能均在沙潁河南側圈層式發展。其中,依托原周口港居中布置居住、辦公、商貿等生活性設施,依托鐵路及專用線在西側布置工業用地,在東側布置倉儲用地。
其次,1980-2000年為跳躍式空間擴展時期
改革開放之后城市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發展開始提速,但沙潁河南岸發展空間受限,東西兩側受工業倉儲用地阻隔,南側有鐵路門檻。城市發展面臨向北跨越沙潁河和向南翻越鐵路的選擇,由于當時沙潁河水運交通具有一定優勢,且將河流引入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態和景觀價值,因此,最終選擇向北跨河發展,形成沙南、沙北兩個片區。
最后,2000-2010年為輻射式空間擴展時期
2000年周口市迎來了又一重大發展機遇,周口撤地設市。同時,周口市也在積極破解其在市域中區域位置較偏,中心城市規模較小,區域帶動能力較弱的難題。因此,在這個時期周口市的發展更為注重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首先,跨過鐵路發展川東工業基地(現周口市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促進周商一體化發展;另外,啟動周口東區建設,加強對淮陽和項城的輻射。
2.2城市中心演變
城市中心演變與城市結構形態的演變相輔相成。首先,在圈層式擴張階段城市是單中心發展時期,城市的行政、文化、商業金融等公共服務設施均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規模適當的綜合服務中心。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跨過沙潁河形成沙北、沙南兩個片區,城市中心也逐步演變成“一主一副”兩個中心。目前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城市功能分區趨于明確,城市中心也正在向多中心演變。初步形成老城綜合服務中心,沙北商業中心,經開區服務中心和新的行政文化中心。
3城市空間形態演進動力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周口市城市結構形態正在發生演變,其主要動力為:東新區快速發展、集聚區建設、老城改造以及港口物流園區的規劃。
東新區發展:近幾年周口市在著力打造周口東新區,承接人口和功能的轉移,一些市級大型設施以及高檔小區相繼落地東新區,帶動城市由西向東發展。東新區將是周口市未來的核心區,使城市空間結構產生巨大變化,是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組主要的動力。
老城改造: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收緊和集約節約用地理念的深入貫徹,積極進行老城改造是
城市建設由外延、粗放式發展向內涵、集約式發展轉變的重要措施。使城市建設控制增量,盤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化程度。周口市近年來在逐年增加老城改造力度,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同時也是城市結構演變的主要動力之一。
集聚區建設:按照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指導意見,規劃建設了周口市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和川匯區產業集聚區。集聚區的建設不僅為周口市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空間載體,同時也拉大了城市框架,明確城市的功能布局,增強了周口市對西華縣城的輻射和周商一體化的發展。
港口物流園區規劃:沙潁河是全國“一縱三橫”內河水運主通道之一,也是河南省通往安徽、華東地區乃至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唯一內河黃金水道。隨著安徽耿樓船閘建成蓄水,周口以下沙潁河已能滿足萬噸級貨船的通航,周口市“公、鐵、水一體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為充分發揮內河航運這一得天獨厚的運輸優勢,周口市提出了建設港口物流園區,發展大港口、大物流。
4城市空間形態演進趨勢
4.1未來空間開發模式
復合型城市空間策略主要采取“多核+軸向生長”的開發模式。
模式一:廊道楔入,組團共生
以現狀生態設施廊道、基礎設施廊道以及衛生防護廊道為基礎,將城市有機分割,形成若干城市組團,各組團主體功能明確,組團間功能互補,采用組團式開發模式,避免大面積開發,促進人與環境的友好和諧,共生共存。
模式二:串聯南北,軸向輻射
首先,將周口、商水一體化發展,共同形成中心城區,提高中心城區首位度,提高中心城區帶動能力。其次,西華、淮陽、項城與中心城區距離較近,受輻射影響較大,三個城市產業互補且特色鮮明,中心城區通過軸向輻射,使中心城區在空間和功能上與三個城市協調發展,形成以“周口-商水”為核心的都市區
4.2未來空間結構形態
1.突出組團單一主體功能,強化多樣化的附屬功能
使每個組團具有鮮明的主體功能,避免多中心復合,強化城市“組團式、多中心”的空間結構,增強城市發展動力。同時根據生產、生活、交通、景觀等需要,再賦予各組團以附屬功能。
2.采用“廊道隔離、中心帶動、軸向推進”的空間發展模式
廊道隔離:利用現狀生態設施廊道、基礎設施廊道以及衛生防護廊道,將城市有機分割,形成若干組團,凸顯“組團式”結構形態。
中心帶動:規劃在各組團內確定區域性、市級或區級中心,形成城市發展觸媒,以推動各組團建設,起到“發動機”作用。
軸向推進:結合規劃的各級中心確定“十字”軸線,確定城市發展框架,使城市建設近遠期結合、持續協調發展。
5結束語
城市形態是一種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過程,是規劃和建設的重要依據,它直接影響到城市發展方向、功能布局、交通組織以及其在區域中的地位作用。因此,對城市空間形態的研究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通過對周口市城市空間形態演變過程的研究,以期能為未來周口市城市空間形態發展引導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