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管理會計已經不能滿足信息與決策需要,戰略管理會計的興起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缺點。本文將試著通過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闡述戰略會計的興起與發展,并以金融危機為案例說明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最后,將說明在中國企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管理會計已經不能滿足信息與決策需要,戰略管理會計的興起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缺點。本文將試著通過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闡述戰略會計的興起與發展,并以金融危機為案例說明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最后,將說明在中國企業中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情況。
關鍵詞:傳統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金融危機中國企業應用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已逐漸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因而各種新的會計理論與實踐層出不窮,它們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論框架與模式。在此背景下,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簡稱SMA)應運而生,進而受到普遍的重視。
一、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性
面對激烈的競爭,企業要求生存與發展,就需要高瞻遠矚和準確果敢的決策,這就使得傳統管理會計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管理會計觀念陳舊,不能適應高新技術的挑戰
在傳統制造環境下,勞動密集型企業占主導地位,企業成本的構成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為主,間接成本所占的比重很小。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高端科技與技術的使用和日趨普及,企業的自動化程度迅速提高。直接材料,特別是直接人工的比重不斷降低,間接成本比重卻不斷上升,多數企業的間接成本已占到產品成本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這使得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控制方法下的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進而影響到企業管理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質量。
2、 傳統管理會計目標及行為的短期性。
傳統管理會計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會導致企業行為的短期性和盲目性。因為傳統管理會計對公司運營的評價限于從財務效益的角度展開,主要表現在當期的利潤上。當企業之間的競爭上升為全局性的戰略競爭時,追求長遠目標、注重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往往則更為重要。
3、傳統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缺乏完整性。
傳統管理會計重點考慮的是成本問題,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財務信息。在當今世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衡量競爭優勢的指標除財務指標之外還有大量的非財務指標。如產品質量、顧客的滿意程度、市場占有率、技術領先地位等一系列與企業戰略目標密切相關的指標。而傳統管理會計系統無力提供這些指標,缺少對企業在競爭中的相對地位分析。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興起與發展
戰略管理是企業管理者確定戰略目標,在綜合考慮企業內外部環境中相關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達到目標的戰略和一系列行動計劃的過程。80年代后期,在英、美、日等國會
計學者的大力倡導下,管理會計開始與戰略管理逐步結合,形成了以戰略管理為重點的現代管理會計。
Simmonds被公認為戰略管理會計之父,他在1981年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對關于企業及其競爭者管理會計指標的準備和分析,用來建立和監督企業戰略”。他對傳統管理會計理論的挑戰在于,從企業在其市場的競爭地位這一視角,而非僅從企業內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潤的增長。
從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內容可以看出,傳統管理會計領域呈現出與“策略”有更為密切的聯系,而并非“戰略”。傳統管理會計體系并不傾向于采納長期的、面向未來的立場,也不被市場或競爭所左右。涉及到管理會計的時間框架,財務年度多占主導地位。而且傳統管理會計體系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對內的方面,這與戰略管理會計強調對市場的認識或評價競爭者行為的目標是不一致的。
因此戰略管理會計具有環境或市場導向,對競爭對手的關注和長期的、面向未來的導向的屬性。
三、示例:金融危機環境下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
金融危機讓大部分企業受損,但是也可能給另外一些企業帶來機會。如1978年的石油危機使日本汽車業迅速崛起;1997年的皺洲金融危機,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企業獲得了發展良機。因此,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把握好局勢,做好決策,顯得特尤為重要。戰略管理會計是為戰略服務的會計,危機環境下更應該發揮其為戰略服務的優勢,提供多方面戰略信息。
1、戰略目標制定
金融危機下,企業可能會減少新產品的研發,延緩新市場的開拓,將更多精力投放到當前領域,展開對競爭對手更強勢的攻擊,因而企業問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具備清晰的戰略目標。才能抵御企業外部的攻擊,加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戰略目標制定作為戰略管理會計的首要任務,在金融危機的具體情況下,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得以運用:(1)制定競爭戰略目標。危機來臨,找準自身的競爭優勢,沖擊競爭對手是較佳時機,同時也應改善自身劣勢,避免被攻擊;(2)制定戰略管理決策目標。通過對外部信息的分析和內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從低成本和差異化兩方面實施戰略管理,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確立;(3)制定戰略業績評價目標,即建立與戰略管理目標相適應的信息傳遞與反饋機制,加強過程控制,為戰略業績評價提供依據。
2、戰略成本管理
戰略成本管理是為了獲得企業持久的競爭優勢而進行的成本分析和管理。傳統管理會計對成本的控制主要基于生產過程中與生產要素相關成本項目的控制。而戰略成本管理更多基于戰略的角度,研究影響成本的各個環節。通過價值鏈分析、競爭對手分析等方法,科學地設置整個價值鏈,從而克服傳統管理會計側重于企業內部作業的缺陷。
3、戰略性經營投資決策
傳統管理會計在經營投資決策分析時更多的注重內部信息,較少考慮外部環境的變化,很難從戰略高度提供有關全局性和長遠性的決策信息。危機是短期的,而企業經營是長期的,決勝不在一時,戰略管理會計應該以長遠、全局、應變為特征,從戰略高度提供有關企業全局性和長遠性決策所需的信息。面對金融危機這種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戰略管理會計應運用戰略管理會計中包含的權變思想,面對不同的經營環境,企業應提供多種決策方案加以考慮,以實現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中存在的機遇,全方位地迎接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4、戰略業績評價
傳統管理會計注重以投資報酬率來評價企業業績,容易導致決策者的短期行為。戰略管理會計實施與企業戰略相結合的評價指標,它從更高層次對企業業績進行更全面綜合的評價,運用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利用戰略性業績評價來保持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如市場占有率、技術革新、顧客滿意度、服務水平、產品質量、市場戰略、人力資源等。
綜上所述,戰略管理會計是面向未來和面向市場的動態的管理會計。注重提供長遠的、全局的、戰略性的管理決策信息。而金融危機是短暫的.其對企業的影響是暫時的。它既會提高企業的經營風險,也會帶來某些機遇。管理者應當注意到危機引起的經營環境變化,適當調整短期經營計劃,以規避經營風險;更應該審時度勢,用長遠的放眼全球的戰略視野,抓住企業發展的契機,取得更好的發展。
四、中國企業戰略管理會計的運用
戰略管理會計在中國企業中廣泛運用是十分有必要的,除去其本身學科體系的良好特點以外,戰略管理會計的運用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在我國,戰略管理會計的應用現狀主要表現為理論普及程度不高,企業產權歸屬不明,管理會計缺乏人才,以及管理人員素質偏低等特點。戰略管理會計在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具有外部條件成熟的特點,但是其內部條件并沒有完全成熟。
戰略管理會計對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等方面也有比較深遠的影響。如為企業投資決策提供非財務信息以及要求管理者更加注重企業的長久發展而做出決策等。而在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在財富創造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對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傳統管理會計在此方面仍處于空白的階段,相比之下,戰略管理會計更能保持企業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加深戰略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運用,應該要做到進一步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戰略管理會計體系,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大力推廣管理會計應用軟件的普及和建立適合自身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李曉梅,《戰略管理會計概念和實務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1
【2】袁天榮,《戰略管理會計的體系內容》,《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1.1
【3】郭永清,《戰略管理會計的興起與發展》,《財經問題研究》,2004.3
【4】李連燕,《關于知識經濟下的戰略管理會計》,《東岳論叢》,2005.9
【5】曾建輝、劉智勇,《金融危機環境下戰略管理會計應用研究》,《會計新視野》,2010.1
【6】王佳磊,《淺析戰略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于發展》,《生產力研究》,2006.8
作者簡介:張守文,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1991年3月16日生,現就讀于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全日制本科生,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