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初中英語是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關鍵階段,現在有很多學生小學就開始接觸英語,但畢竟小學英語只是粗略教學,初中英語才是我們真正學習英語的時期。但英語畢竟不同于我們的漢語,對與剛接觸這門課的孩子們來說學習英語有一定的難度,老師教英語也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必須要克服這些難點,教好初中英語。本文是論文網的小編為打擊在本站上找的一篇優秀范文。
在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處于一種誤區中:以教師傳授為主,輕視學生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教師往往在不自覺中取代了學生的主體位置,"學"幾乎等同于"聽講"、"抄寫"、"記憶","教"幾乎等同于"講解"、"灌注"、"考試"、"評分".課堂上學生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處于被動學習的境地。即使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較好、學習態度認真的同學,也存在運用能力不強,創造精神不強,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再加上課業負擔重,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種狀況何談素質教育、主體教育呢?
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是可以達到素質教育、主體教育目的的。應當徹底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片面灌輸的教學模式,尊重并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情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索、發現、創造的機會,真正參與學習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英語課的實踐性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就更加突出。
英語課強調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和行動都處于積極狀態,從而使學生獲得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student-centred)課堂。在課堂上要使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并不容易。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提問方式,轉變教學方法,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堂中的活動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老師
(2)老師+學生
(3) 雙人活動:學生+學生
(4)小組活動: 學生學生+ 學生學生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在課堂上擴大第三、第四種形式的運用,使學生五官并用,可以訓練學生發展思維,解決困難,挖掘學生的創造力。也會保證學生的活動時間,提高學生單位時間內的活動機率,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如何拓展第三、第四種活動方面,我是這樣對一堂課進行設計的:
第一步復習,讓學生復述課文,同時引入對關鍵詞語的練習運用。在這一步中,完全用雙人活動,學生參與,只需老師發出指令;第二步,幫助學生對關鍵詞語進行運用,并運用于重點的句型中,做替換練習。在這一步中,首先由學生自己找出難點、重點,通過前面的復述,學生很容易找到重、難點。然后老師引導,創設處與學生生活實踐相關的語境。再把第二種活動形式中的(老師+學生)中的"老師"改為(學生+學生),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回答,從而擴大學生的活動機率。
通過自己創設豐富多彩的語境來進行語言運用,學生不僅學會了難點的肯定形式,也掌握了它的否定式和疑問式。第三步,在一定的交際場合進行綜合運用。我首先給學生設計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對話,讓學生在這些交際語境中進行較為容易的練習(把詞填入合適的空白),然后根據這些交際場合,進行創造性運用。交際運用場合是本節課的難點,我用分小組活動的方式。這樣首先使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其次遇到難點時,學生間可以互相幫助啟發,從而達到創造性運用的目的。在這一步中,為避免小組活動出現死角,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小組發言,一個學生只能表達整個對話的一個部分,大家協同活動,使本小組大的發言成為連貫的表達。此后引入競爭機制,大家都想參與競爭,并想在競爭中獲勝,這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性。
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因此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英語進行創造性運用。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
首先,練習運用英語關鍵詞語。關鍵詞語在課文中出現,在一種語境中的運用。要完成知識的遷移,必須創設其他語境來運用所學關鍵詞語。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的,當然他們最容易接受,也最能受益。我所創設的語境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來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也為深入思考做好準備。另外,可以啟發學生自己創設情境,運用所學知識。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創造性可以得到較充分的訓練與發展。
其次,在一定的交際場合綜合運用英語。學生在生活中要與人打交道,不僅限于學生身邊的課堂和家庭,還要接觸社會環境。因此,在這個階段不管是老師設計活動,還是要求學生創造語境,都要與生活是機場境結合起來。學生在交際時就不僅要用本節課的內容,還要把學過的知識綜合運用到語境中。學生對這樣的運 用印象深刻,記憶清楚。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
總之,英語教學如果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可以有效的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及運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