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7月2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牛蒡既可以入藥,也可以當菜吃,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受人們的歡迎。栽種牛蒡也要講究一定的技術,本文是一篇優秀的農業職稱論文,講的就是高產栽培牛蒡的技術。
摘要 牛蒡是一種藥菜兼用型植物,其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介紹了牛蒡的生育特點,并從品種選擇、整地做畦、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其栽培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牛蒡,生育特點,栽培技術
牛蒡別名大力子、蝙蝠刺、樹根菜、東洋參等,為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是一種藥食兼用的無公害綠色蔬菜,其肉質根芳香獨特,細嫩香脆,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淀粉、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經常食用能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延緩人體衰老,并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生,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1-2]。牛蒡一般產正品22.5 t/hm2左右,高產田塊可達45.0 t/hm2,產值在4.5萬元/hm2以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栽培方法也易為人們所掌握。現將牛蒡的生育特點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生育特點
1.1植物學性狀
牛蒡株高1.0~1.5 m;根粗壯、呈圓柱形,根長因品種而異,一般為40~100 cm,根橫徑1.5~4.0 cm,表皮粗糙,肉質灰白色,易空心;莖直立,上部多分支;基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葉柄長70 cm左右,葉片心臟形,葉緣波狀或有細齒,葉長40~50 cm、寬35~40 cm,葉面光滑、淡綠色,葉背面密生白色絨毛;第2年或第3年春天抽生花穗,花穗上著生頭狀花序,開花期為7—9月;果期為8—10月,種子橢圓形、長6~7 cm、直徑2 mm、灰褐色,千粒重12 g左右。
1.2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牛蒡為喜光作物,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耐寒性和耐熱性均較強。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0~25 ℃。植株生長適溫為20~25 ℃,地上部不耐寒,低于3 ℃即枯死,根部耐寒,可耐 -20 ℃的低溫。牛蒡是需水較多的植物。從種子萌芽到幼苗生長,需要較高的土壤濕度;生長中后期也需要較為濕潤的土壤條件,但田間不能有積水,如積水時間過長,易導致肉質根腐爛或大量發生歧根。牛蒡為長日照植物,要求有較強的日照條件。牛蒡適于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上栽培,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5~7.5為宜。忌連作,長期連作其產量和質量均下降。
2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栽培上可選用新林1號、柳川理想、東北理想、白膚等品種。其中新林1號食用的肉質根表皮呈金黃色、品質優、生長勢強、抗病、耐干旱、產量高,比一般品種增產10%以上,是目前牛蒡生產上的最佳品種,品質也符合國際市場需求。柳川理想肉質根呈圓柱型、光滑、長度大,具有增產潛力大、耐寒性強、長勢旺、皮色好、香味濃、采收期長的優點,但秋播不宜過早,以免先期抽薹。東北理想肉質根外觀呈淡黃色,肉白色,條型大、長、光滑,產量高,商品性好,是加工出口的理想品種。白膚肉質根呈淡褐色,肉質柔軟,條型大、長,剝皮后肉質根變褐程度輕,較受消費者歡迎。
2.2整地做畦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翻耕。播種前施肥碎土,開溝起壟做畦,一般畦寬80 cm左右。撒施充分腐熟的廄肥45~60 t/hm2、碳銨750~1 200 kg/hm2、過磷酸鈣1 500 kg/hm2,碎土后開溝做畦,深埋肥料,整平畦面。
2.3種子處理
播種的前一天精選種子,除去秕粒籽和畸形、小粒的種子,并置于太陽下曬3~4 h,種子處理一般有3種方法。一是熱水燙種。為使牛蒡出苗快而整齊,播種前用55~65 ℃熱水燙種,種子與水的比例為1∶5,燙種時用木棍輕輕攪動至水溫降到30 ℃時,加入涼水,在室溫下繼續浸種10~12 h。二是藥液浸種。用0.6%~0.7%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 min,或用1%~2%的福爾馬林溶液浸種40~50 min,然后用清潔水清洗干凈,再繼續浸種8 h。三是藥粉拌種。用種子重量0.7%~0.8%的藥粉拌種,可防治苗期病害,常用拌種的藥粉是25%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50%代森錳鋅和40%的瑞毒鋁銅。拌種時,將精選過的種子裝入塑料袋內,再放入所需藥粉,密閉袋口,搖動種子,使藥粉均勻地粘附在種子表面。
2.4播種
牛蒡在我國多為露地栽培,栽培季節可分為春秋兩季。春季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秋季一般10月上中旬播種。播種量以3.75 kg/hm2左右為宜。在已經準備好的壟上開溝,溝深5~7 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如墑情不足時,可帶水播種,等水下滲后,將種子撒入溝內,再覆蓋土壤,厚1.5~2.0 cm,拍平壟面。
2.5田間管理
牛蒡播種后5~7 d即可出苗,出苗后要及時查苗。當牛蒡長到2~3片葉時定苗,株距在6~8 cm。對缺苗穴進行移苗補栽,可用小鏟深挖,帶土移栽,不傷主根,栽后澆水穩苗,次日再澆,以保成苗。牛蒡幼苗生長緩慢,苗期雜草較多,應及時中耕除草。對雜草偏重的地塊,可用除草劑除草,可用10.8%高效蓋草能375~450 mL/hm2對水750~900 kg,牛蒡出苗后在雜草出苗至生長盛期均可噴藥。也可用50%的精禾草克750~900 mL/hm2對水225~300 kg,在雜草三至五葉期時選擇傍晚用藥。在封行前的最后一次中耕時,應向根部培土,以利植株生長。牛蒡整個生長期內,可進行3次追肥。第1次在植株高30~40 cm時,在壟頂開溝追施尿素150 kg/hm2;第2次在植株旺盛生長時結合澆水撒在壟溝里,施尿素120~150 kg/hm2;第3次在肉質根膨大后,可用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75 kg/hm2追施,最好用木棍打孔,把肥料施入10~20 cm深處,然后封嚴洞,以促進肉質根迅速生長。牛蒡生長前期要澆水防旱,水量不宜過多。如果是秋播最好在11月下旬澆1次越冬水。春季直播的牛蒡,要防止夏季大雨灌溝,保證雨止水干,不留積水。牛蒡生長后期一般不宜澆水,注意排水[3-4]。
2.6病蟲害防治
牛蒡病害主要是細菌性黑斑病和白粉病。雨季易發生黑斑病,可用波爾多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高溫季節易發生白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進行防治。對于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與底肥同施防治。蚜蟲可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噴施防治。連紋夜蛾可用氧化菊酯1 500倍液噴霧防治。
2.7適時收獲
牛蒡的生育期150 d左右。過早收獲,肉質根尚未長成,產量較低;過遲收獲,則肉質根老化,影響品質。春播的大約在9月下旬開始收獲;秋播的在翌年5月中下旬收獲。采收時,可用鐮刀將地上莖在距地面20 cm處割掉,然后由壟側開挖,露出肉質根后拔出,洗凈刮去黑皮曬干即可。
3參考文獻
[1] 竇興霞,魏東.牛蒡的特性及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9(10):82-83.
[2] 李群.牛蒡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07(16):8-9.
[3] 葉曉春,丁淑萍,帥衛東.牛蒡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7(7):59.
[4] 魏東,趙新玲.高產優質牛蒡的栽培技術[J].吉林蔬菜,200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