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06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比池塘養殖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我們應該將這種養殖技術逐漸推廣開來,從而更多地為農戶謀福利。
摘要 闡述了斑點叉尾鮰的水庫網箱養殖技術,包括水面選擇與網箱設置、魚種放養、科學投飼、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以為該魚的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 當代水產,斑點叉尾鮰,水庫,網箱養殖
斑點叉尾鮰原產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引進我國飼養,獲得成功。經過漁業工作者十幾年的研究及推廣養殖,現在斑點叉尾鮰已經推廣到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成為池塘和網箱養殖的優良品種。而水庫養殖的鮰魚的品質比池塘養殖的要好[1]。因此廬江縣的許多水庫都已開展網箱養鮰,所產的鮰魚大部分被加工成鮰魚片出口歐美。現將水庫網箱養鮰的技術介紹如下。
1水面選擇與網箱設置
斑點叉尾鮰適溫范圍0~38 ℃,適宜于網箱養殖的水庫,水溫必須常年在0~38 ℃之間,冬季不封冰,水源穩定且無污染,要求庫區植被良好,年降水量適中,交通方便,水面開闊,避風向陽,光照充足,環境安靜。一般使用小體積網箱(4 m×3 m×3 m或3 m×2 m×3 m),呈“井”字型或“品”字型排放。
2魚種放養
斑點叉尾鮰是無鱗魚,易造成機械損傷,苗種進箱及換箱時應小心操作。苗種進箱前應用食鹽水消毒[2]。目前網箱養鮰常采用2級放養,第1級從10 cm到重150 g,第2級從150 g養至750~1 500 g,也可以直接從50 g的魚種養成成魚。8~10 cm規格魚種放養密度為350~ 400尾/m2,150 g魚種養殖密度為150~ 250尾/m2。混養時不可搭配草魚、鯉魚、鯽魚等與之爭食的魚類,以免影響生長和產量,但可以搭配鰱魚、鳊魚以調節水質。隨著魚體不斷長大,為調節好養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輪捕輪放。
3科學投飼
斑點叉尾鮰本屬于肉食性魚類,經多年養殖馴化,轉變為以植物性飼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對象是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游動物、輪蟲、有機碎屑及大型藻類。在網箱養殖中可投喂全價配合飼料,也可投喂用米糠、麥麩、魚粉、豆餅、玉米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顆粒飼料。但要求蛋白質含量達到34%~36%,在魚體長到6 cm以前投喂粉狀飼料,6 cm以后可使用粒徑2~4 mm的顆粒飼料,一般水溫在5~36 ℃的情況下均可投喂[3]。在投喂時首先要進行馴化。斑點叉尾鮰雖為底層魚,但經馴化也可上浮搶食。一般魚種進箱后必須進行1周的馴化,馴化方法是先敲擊飼料桶或盆,使之形成條件反射。每天馴化2次,在7:00—8:00和16:00—17:00,按照“慢—快—慢”的節奏和“少—多—少”的原則掌握投飼速度與投喂量。投喂量應根據水溫、魚類規格及其實際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每次投喂以魚不再集群搶食為止。一般在魚苗培育階段,日投飼量占魚體總重的8%,成魚階段在水溫15~21 ℃時,投喂量為魚體總重的3%,溫度在15 ℃以下時投喂量為魚體重1%,每天投飼上午占40%,下午占60%。另外,斑點叉尾鮰喜歡在陰暗的光線下攝食,有晝伏夜出的習慣,故夏季可在網箱附近掛上黑光燈誘蟲為食,利用庫區昆蟲資源多的優勢養魚。
4日常管理
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日常管理十分重要。應做好以下工作:①定期檢查魚類生長情況,記錄每天水溫、攝食、投喂、死魚及病害相關情況。②經常刷箱。經常刷洗網箱污物及附著的藻類,使水體充分交換。③查箱。經常檢查網箱,發現破損及時修補。④調箱。隨著水庫水位漲落,及時把網箱調節到水深適宜的位置。
5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及早發現,及時診治的原則,采取內服為主,外用為輔,草藥預防,西藥治療的辦法,養殖過程中要堅持防重于治。
(1)內服藥使用辦法。將藥物和粘合劑(20 g配1包飼料)均勻攪拌,用適量水調合,均勻灑在飼料上拌勻晾干后投喂,內服藥5~7 d為1個療程,前2 d加倍,其間2 d維持,1~2 d減半。
(2)外用藥使用方法。有直接潑灑、掛袋(固體劑)2種,魚種初下箱時采用潑灑方法,6月以后采用潑灑和掛袋相結合的方法。
(3)魚種消毒。入箱后要做好魚種消毒和內服增強體質,認真檢查魚種健康情況,用顯微鏡檢查體表的小瓜蟲和孢子蟲等。在生產中魚種每次轉箱都要進行同樣的消毒,每次洪水過后,都要進行消毒,要注意隔離病魚和消毒接觸病魚的工具。
(4)常見危害嚴重的病害及治療方法。①小瓜蟲。流行季節為春季和春夏之季,水溫10~20 ℃,癥狀為魚體布小白點,防治方法:在1—4月,用滅瓜靈10 d浸泡1次,再用福爾馬林潑灑消毒。②孢子蟲。流行季節為4—5、8—10月,癥狀為鰭條布滿小包,嚴重時體內帶有孢子。治療方法:內服消孢靈或嘉蟲滅2~3 d。③水霉病。流行季節為春季,受傷或蟲咬過后的魚體長出白色棉毛狀。防治方法:潑灑+水霉凈浸泡,外用二氧化氯潑灑,連續3 d[4]。④腐皮病。流行季節為2—4月,癥狀為魚體兩側出現斑點狀白斑、脫皮、潰爛,死亡率高。防治方法:內服抗生素+護肝藥+VC,外用季銨鹽絡活碘+水霉凈浸泡20~30 min 2次,用聚維酮碘圍浸掛袋,二氧化氯潑灑。⑤低溫出血病。流行季節為2—3月,水溫低于10 ℃,癥狀為魚下顎部充血,肝臟、腸道充血,魚游動無力,頭向上,死亡率高。病發原因為魚運輸不到位,不及時調理造成。治療方法:魚種下箱時帶水操作,及時消毒,及時護理,內服抗生素+護肝藥+VC,外用季銨鹽絡活碘包浸2次,二氧化氯潑灑。⑥高溫季節出血病。流行季節為7—9月,癥狀為身體起白斑,下顎充血,嚴重時,魚體肌肉充血,肉、油變黃。治療方法:內服抗生素+VC,外用二氧化氯、季銨鹽絡活碘潑灑、掛袋。⑦套腸。流行季節為8—9月,魚大量吃食時期,癥狀為腸套疊,死亡率極高。治療方法:內服氟本尼考+護肝藥+VC 1周。⑧黃魚片。雖然不引起死亡,但對加工影響大。癥狀為加工魚片變黃色。防治方法:出箱前1個月用氟本尼考+ VC內服5 d。
6參考文獻
[1] 樂瑞源.斑點叉尾鮰小體積網箱養殖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10(1):37,30.
[2] 甘瓊.斑點叉尾鮰網箱養殖的技術探討[J].漁業致富指南,2010(3):41-43.
[3] 甘瓊.斑點叉尾鮰網箱養殖的技術探討[J].漁業致富指南,2010(3):41-43.
[4] 丁麗萍,朱恩華,張家海,等.斑點叉尾鮰規模化繁育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1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