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5月13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周末,有一個會議特別熱鬧,那就是是10~12號舉辦的首屆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央行、銀監等高層金融監管人士都作了發言,作為金融監管當局和主要金融專家悉數參加的會議,本次金融論壇成為了金融改革,特別是起到了互聯網金融監管風向標的作用。
在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全球金融論壇上,與會的主要是現任的金融監管機構高層,以及部分從金融機構退下來的一把手,如招行的馬蔚華,而在本次論壇上,馬蔚華首次流露出銀行們在面對各種貨幣市場基金產品時所面臨的窘迫心態:不借吧,滿足不了銀行的日常流動性需求和監管的考核需求,借吧,部分存款又是從銀行自身的渠道分流出去的,顯得有點無奈和窩囊。
那么,銀行的普遍心態是否正常呢,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產品和流程設置中的貨幣市場基金產品,通過同業拆借市場獲得的流動性真的就這么窩囊嗎?
筆者覺著,倒不是窩囊不窩囊的問題,而是銀行的自有心態沒有改變過來,還沒有從傳統利差模式的業務思路中轉變過來。銀行為什么會有優越感,一來是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較好的盈利狀況,二來是靠存貸利差模式保護的銀行業壟斷利差,三來是銀行業占據了中國主要的社會融資渠道,銀行業還是有一些主人翁意氣的。
那么,現在向貨幣市場基金等寶寶類產品借款,就真的那么難以承受嗎。從本質而言,隨著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展開,銀行的優越地位和壟斷利差將逐步失去,銀行只有依靠更精細化的管理和更好的產品、服務才能留住自己的客戶。而貨幣市場基金所帶來的短期利率上浮,并不是利率市場化的肇始,而是整個進程中的一個小事件,即便是這個小事件,如果銀行都沒有開放的心態和從容的姿態去應對,銀行又如何面對大數據,民營資本,金融脫媒等更多挑戰呢?
從這個角度而言,銀行向各種寶寶產品買協議存款,不僅不應該覺得窩囊,而更應該表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互聯網金融從長期來看,不會徹底顛覆現有的銀行業,而是從渠道和用戶體驗上做了更好的體驗式改良,銀行完全可以借鑒式吸收。而中國具有龐大的金融流動和融資需求,僅僅靠互聯網金融是難以覆蓋的,仍然需要傳統金融的基本業務做支撐,在這個前提下滿足一些細分市場領域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要求。
所以,看到了這一點,銀行業應該感受到一種時代的責任感,而不是為了眼前這么一點點流失的存款和少部分抬高的付息成本來覺得沒面子,很窩囊,這是短視的結果。
更進一步而言,銀行應該通過這種變化來更深層次認識到自身產品和服務的缺陷,例如組織架構調整和業務流程上的低效,對市場的低度反應,產品的用戶體驗不好,客戶的粘性不強等問題。銀行應該思考如何用互聯網化的思維和更好的用戶體驗方式來留住自己的客戶和存款,而不是一邊在窩囊,一邊在“零丁洋里嘆零丁”。
微信銀行、移動支付、電商綁定、銀行P2P、直銷銀行以及銀行版本的貨幣市場基金,乃至于近期出現可以隨時提現的中信薪金寶,讓我們看到了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沖擊下的更多開放姿態。銀行應該利用這種趨勢實現自身業務的互聯網化過程,通過線上、線下兩個方式實現銀行業務金融覆蓋率的提升。
最后說一句,與其把銀行向寶寶們買存款看成是一種窩囊,不如是看成一種良性的互動。其背后是以傳統金融為主要架構的金融框架,而互聯網金融則是起到了較好的補充作用。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這也許是最好的結局。
核心經濟職稱論文發表范文:城鎮經濟論文發表簡述地區經濟發展對當地城鎮化的促進。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