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5月12日 分類:推薦論文 次數:
摘要:我國地區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水平滯后,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各級各地政府進行了長久的多方面探索,但很多地區還是苦于找不到一條很好的途徑實現區域經濟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因此,對蘇南地區鎮化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進而提出加快民族地區城鎮化的對策建議,對我國跨世紀戰略目標的實現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城鎮經濟論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城鎮化,經濟發展,區域經濟
一、鄉鎮企業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
鄉鎮企業的前身是農村工業,或稱社隊工業,是在鄉村地域內興辦的,或是農民辦的工業,也包括農村個體工商業以及其他農村私有企業和第三產業;它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同時又是中國農村具有悠久傳統的一個產業。鄉鎮企業的出現和壯大,使中國經濟形成了一個嶄新的結構。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鄉鎮企業的產生和發展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
鄉鎮企業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社隊企業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各地在紡織、刺繡、釀造、榨油、陶器等傳統作坊業的基礎上成立了農具廠、磚瓦廠、土化肥廠等小型工廠。60年代初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國民經濟被迫調整,農村工業紛紛下馬,社辦企業數量劇減,規模變小。70年代初,在“農業機械化”目標的指引下,國家扶持社隊建立了一批農機廠、農具廠等為農業服務的工業。70年代中期以后,國家提出城市工業向農村地區擴散,促進了農村“五小”工業的發展。7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響,農村非農產業尤其是社隊企業的發展受到了限制。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適應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硬是在逆境和“夾縫”中頑強地成長起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鄉鎮企業的合法地位,從而引導和促使其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業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得到了釋放,農村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大量的農業富余勞動由隱性轉變成顯性,興辦農村工業成為了農民進入非農產業主要甚至惟一的選擇。
長江三角洲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是利用集體積累啟動的。蘇南地區把集體經濟形成的較高的農業相對剩余作為初始資金興辦農村工業,較快地度過了“以農養工”階段。改革開放后,蘇南鄉鎮企業才形成自我發展機制。鄉鎮企業還是城鄉結合的產物,是城市工業輻射擴散的結果。解放以后,中國各大中城市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工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對鄉鎮企業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城市向鄉鎮企業轉移耗損工業設備,鄉鎮企業成為城市大工業的車間;鄉鎮企業為城市工業生產配套產品;鄉鎮企業產品經城市出口;城市提供原材料給鄉鎮企業進行初加工;城市提供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訓人才、提供信息和服務。
二、蘇南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
蘇南地區是鄉鎮企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鄉鎮企業是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蘇南地區是長江三角洲典型的鄉鎮企業發達地區,而且其鄉鎮企業的發展在江蘇省各地區中占有絕對優勢地位,因此江蘇省鄉鎮企業的發展情況很大程度上是蘇南地區乃至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狀況的反映。
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蘇南地區的鄉鎮工業突破了“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傳統發展格局。行業有所增加,活動空間日益擴大,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工業為主體的工業結構。生產領域已經擴展到冶金工業、煤炭工業、建材工業、食品工業等十多個主要行業。以蘇南地區所在的江蘇省為例,機械、紡織、建材、化工四個部門多年的產值一直占鄉鎮工業產值的80% 左右。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蘇南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自70年代末以來,鄉鎮企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分散的局面,在將工業輻射到鄉村的同時出現了管理不集中,污染大并且植物成本高的情況;配套第三產業發展的不足也使鄉鎮企業發展趨于停滯。蘇南地區在這個關鍵時候積極落實和配合國家新的發展戰略調整,抓住時機,進行了“二次工業化”,大力建設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以農業為主轉向以工業為主。同時還加強配套服務業、信息產業和其它第三產業的發展,實施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給區域內的農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促進地區鄉村城鎮化的過程中,實現了人口在地域上和產業間的轉移。
三、蘇南地區鄉村人口的城鎮化
廣義上的鄉村城鎮化,等同于鄉村人口城鎮化的過程,這與城鎮化的內涵完全一致。從狹隘上理解,鄉村城鎮化指鄉村地區的城鎮化過程,指的是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在農村地域的演變過程,其內涵是農村地域人口及經濟活動非農化的集聚過程。在鄉鎮企業發達的無錫、江陰、張家港等地的一部分鄉鎮,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已超過城市居民,城鄉經濟差別已經基本消失,城鄉的界限已經不再明顯。而同屬于長江三角洲的浙北地區的鄉鎮企業發展則帶來了城鎮數量和規模的變化。大部分鄉鎮企業的創辦都是以解決農村富余勞動為動機的,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因而鄉鎮企業在推進長江三角洲鄉村城鎮化的過程中也帶來了人口的變化。鄉鎮企業的發展引起了人口的集聚,事實表明,小城鎮的發展總是與鄉鎮企業的發展同時進行的,這種趨勢在改革開放以后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蘇南地區,農民正在或已經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鄉鎮工業的過渡,有的村莊約有一半的勞動力轉移到了工業上,有的可能是70% —80%,還有相當一部分村莊的勞動力基本上都轉移到了鄉鎮企業。20世紀90年代,蘇南地區的勞動力在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3年從事一、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就業之比為26:52:22,也就是有約600萬勞動力實現了從農業向工業的大轉移,其中不含到蘇南就業的外來勞動力,這些勞動力主要從事二、三產業。
蘇南太倉市歸莊鎮香塘村在十年前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傳統村莊,20世紀60年代曾經是江蘇省棉花高產區。全村687個勞動力,除了轉到商業服務業的以外,差不多都進了村辦工廠。僅當地一家直接向日本出口拖鞋的工廠就有450人。由于工廠的壯大,還從外村外地招聘了數百名職工。江蘇江陰市峭岐鎮在許多方面具有長三角洲地區的代表性,它位于無錫北面,處于南京、上海之間,離長江不遠,在地理環境、氣候、降雨、農副業、鄉村工業等方面頗具代表性。因此,江陰市峭岐鎮的人口變化與勞動力的就業結構轉變頗具典型意義。鄉鎮企業的發展使江陰市城鎮人口不斷積聚,而且勞動力不斷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了江陰市的人口城鎮化。
20 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激增,長江三角洲人地矛盾激化,農民迫切尋求農業外就業。然而,當時大中城市的發展水平,不能容納農村過剩部分人口,政府遂設置了戶籍制度性壁壘,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社辦工業和后來的鄉鎮企業成為農業過剩人口的惟一去向。鄉鎮企業的發展,為人口轉移,解決人地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但是,鄉鎮企業分布與管理的分散性以及配套服務行業體系的不發達,造成了鄉鎮企業發展的停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要求,調整發展策略,大力發展對勞動力就業附加條件不高,能夠多層次吸納勞動力的第三產業。
結束語: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資本化的副業、住宅建筑、運輸以及其他更重要的鄉村工業,吸收了很大部分鄉村勞動人口,成功地轉移了農村過剩勞動力。勞動力的城鎮化,是人口城鎮化的先頭部隊,長江三角洲鄉村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變化使其在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上走到了最前面。
參考文獻:
1.張落成,鄉鎮企業在城鄉關系中的作用與發展對策.科學出版社.1995
2.朱國宏 桂勇,長江三角洲農村地區的人口壓力.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3.朱國宏等,中國社會變遷:反觀與前瞻.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