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05月04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是一場“中國的展示”,國旗紅、火鳳凰、海牙紋、青花瓷、玉脂白,這一切都富貴華美如樂府,是最中國的色與香。而其中的“活版印刷舞”,是用人體加道具組成897塊字模進行表演,一共準確執行了893道口令,才完整表現了“和”這個漢字。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到這一部分心潮滂湃,但有一位老人告訴我,這一瞬間他哭了。那是84歲的羅亦鳴老人,1943年,13歲的他走進上海中正書局印刷廠當學徒,他一生不曾離開過鉛與火,直到最后做到廠長。而幾乎與他的退休同步,鉛字排版印刷,一夜之間退出了我們的生活,那些已經逝去的記憶,組成了歷史。
鉛字印刷的河流從哪里來
在宋之前,中國所使用的印刷術都是雕版印刷,是把原稿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在木板上刻出陽文反體字,接著在版上涂墨,鋪紙,刷印,最后將紙揭起,成為印品。雕版印刷是世界最早的印刷技術。
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與他同時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用膠泥刻字,火燒成陶土活字,每一字有幾個活字,之也之類的字,造二十幾個活字。將活字排入兩塊鐵范,排滿為一版。同時用兩塊排字版,一版印刷時,一塊排字,交替使用。 若止印二三本,活字法并不簡易,如印幾十本以上,活字法十分快捷。”
但客觀地說,有清之前,活字印刷在中國都不流行,因為它需要一個太龐大的字庫了。而在活字印刷流入西方之后,僅需26個字母的英文或其他西語,莫不將其視為至寶,并且不斷完善發展。
1839年,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將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印書廠的華文活字和印刷機器,遷往香港。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開始活字印刷。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而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臺、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后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這是近代中文鉛字印刷之始。1874年,王韜創辦的《循環日報》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鉛活字的華資中文日報。
那之后,直到消亡之前,鉛字印刷的基本工藝都沒有大變:鑄字、揀字——如果發現字庫中沒有的字,則另行刻字、排版、上機印刷、切割、裝訂。這一套工序下來,費時費力,效率很低。上世紀70年代,科學出版社一本書的平均出版周期是500天,主要就是因為印刷占了大量時間。
文化歷史職稱論文發表范文:文史藝術職稱論文淺談考古學內涵及歷史闡明。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