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03月13日 分類:新聞中心 次數:
我國現有科技期刊約5000種,數量僅次于美國,是名副其實的科技期刊大國。但科技界委員們認為,期刊的現狀仍“不容樂觀”。
國際知名的化學期刊60%稿源來自中國,然而我們的圖書館卻要花大價錢將這些論文再買回來。政協委員建言――
“我們的論文產出已非常可觀,到了擴大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時候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先進納米技術中心主任劉昌俊委員在兩會上疾呼。
曾主管北大多個期刊的國家納米中心副主任朱星委員見證了國內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程。“前幾年我們一直為如何被列入《科學引文索引》(SCI)發愁,現在考慮的,是如何擴大影響力。”
作為中國科學話語權的載體,科技期刊該尋求怎樣的發展路徑?
“再不能失去國內期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伴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科技論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較大飛躍。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發表總量已居世界第二。然而,與科技論文在國際上令人矚目的表現相比,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相對遜色。影響力廣、具有品牌效應的中國科技期刊很少,是不爭的事實。
“看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科學地位,有兩個標志:學會與期刊。”兩院院士師昌緒多次強調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劉昌俊分析道,基礎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學術論文上。“目前我們科技論文數量和質量飛躍式增長,科技期刊發展應當受到高度重視,再不能失去國內期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國內科研人員通常喜歡將一流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以我所在的化學學科為例,一些國際知名期刊60%的稿源來自中國,反過來,我們的圖書館要花大價錢將這些論文再買回來。”劉昌俊認為,這是個虧本生意。
與國內科研人員對國外期刊的追捧相反,國外期刊的編輯和評審人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術論文多少有些歧視,中國大陸學者投稿被直接拒稿率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且論文從投稿到發表周期也偏長,大量時間精力浪費在學術論文階段,長此以往不利于科研創新工作。
“我們應盡快提高國內科技期刊的影響力,辦好自己的引文數據庫,讓科技期刊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形成良性循環。”劉昌俊說。
千方百計吸引國外稿源
除了留住國內優秀稿源,劉昌俊認為國內科技期刊要想方設法吸引國外稿源,擴大國際影響力。
“首先要培養高素質、國際化的編輯隊伍。”劉昌俊以《能源化學學報》為例說,該期刊在包信和院士的主導下,組建了一支國際化編輯隊伍,遵循期刊評審的國際化規則,目前該期刊是相關領域國內SCI收錄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
朱星也認為人才是一個制約因素。“我在北大做科技期刊副主編時,經常為招不到一個既懂專業知識,又具備編輯能力、英文好的編輯發愁。具備這些能力的人通常不愿到工資待遇不高的期刊來。”
朱星還介紹了國內科技期刊近幾年國際化的一些努力。“比如在物理領域,《中國物理》整合了以前歸屬不同部門的《物理學報》等,按國際規則分成了不同類。這種組團競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目前該期刊在物理類的排名達到中等水平。”
被業內人士稱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科技期刊支持計劃“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則于去年開始實施,共有35家期刊被納入計劃范圍。未來3年,該計劃首批支持的期刊將獲得近1億元的經費支持。委員們表示,希望此舉能見到實效。
只有改變評價體系,才能留住好稿
國內科技期刊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利用優質國內稿件資源。以物理學領域的期刊為例,該領域中國每年的論文總共在兩萬篇左右,但能夠在國內雜志上發表的不到4000篇,比例不足20%。
為什么好稿外流?劉昌俊認為,這與國內的評價體系有很大關系。“比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每年度按照學科根據SCI期刊的影響因子對期刊進行四個等級的分區,一區里沒有國內期刊,二區的也很少。但一些單位的考核就要求發在一區、二區刊物上。”
“要改變評價體系,鼓勵科研人員將自己的最新成果發表在自己的學術刊物上,支持國內期刊的發展,做大做強我國的科技期刊出版事業,使我國盡快成為高水平學術期刊的國際中心之一。”劉昌俊說。
“刊物吸引力的提高需要科研體制的改變。”清華大學教授邢新會委員希望,科研評價能夠實事求是,不過分指標化。“主要看研究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文章發在哪里。”
“我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我一直鼓勵我的學生盡量在國內期刊上發表文章。”朱星表示,在政策層面,可以要求國家資助的項目盡量在國內期刊發表成果。“日本就曾采取這種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期刊本身也應積極向有影響力的團隊約稿,同時,在某些條件下允許一稿多投。“比如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先以快報的形式在國際期刊發表,而更翔實的內容則發表在國內期刊。”朱星補充道。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由本平臺整合撰寫,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分享只為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或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