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2月08日 分類:政法論文 次數:
在鄧小平理論中鄧小平發展思想是一項重要內容,它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改變了中國經濟社會相對落后的窘境。促進了中國人民努力站起來,走上富強發展的道路。在如今新的歷史階段,習總書記在繼承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實現思想超越,思想創新,構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
關鍵詞:鄧小平發展思想,五大發展理念,繼承與超越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論斷是鄧小平經濟發展思想的哲學概括。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一、五大發展理念與鄧小平發展思想提出背景的歷史耦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以此為中心形成了其發展思想。這一論斷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的訴求。20世紀末期,世界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給我國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總的來說,維護和平的力量遠遠大于戰爭的力量。鄧小平以敏銳的洞察力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在國內,1989年夏天的政治風波,人們的思想存在疑慮,黨內確實有一些人的思想還不夠解放,對于改革開放的腳步缺乏信心,不敢邁大,求穩怕事。他說到:“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決定南下視察,并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解決了阻礙改革開放發展的瓶頸問題,為我國改革開放照亮了前行之路。
歷史的輪船繼續揚帆前行,轉眼間20多年過去了,在中國幾代領導人的帶領下,取得了萬眾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改革開放一方面使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另一方面也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國際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趨勢沒有變。
在國內,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區深水區,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加的嚴峻挑戰。2014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工作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正是基于在正確判斷國際形勢,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準確把握下,為克服實現“兩個百年目標”中所面對的困難,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現實性。可見,無論是鄧小平的發展思想還是五大發展理念,都誕生于我國改革開放極為關鍵的歷史緊要關頭,都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歷史機遇與現實訴求,體現了它們提出背景的歷史耦合性。鄧小平同志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習近平同志審時度勢,促使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一路揚帆遠航,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彼岸奮進。
二、五大發展理念的繼承和超越
(一)創新發展對改革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創新對發展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鄧小平對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關鍵的改革要素來講及其強調其對生產力的重要作用。1988年,鄧小平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認為“馬克思說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還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在談及發現和使用人才的問題時指出“你們覺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點缺點,也要放手用。……要尊重人才,廣開進賢之路。”
可見,鄧小平的在以上領域改革,主要是改革原來不合理的具體制度和體制,解放生產力是主要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繼承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同時,高度重視創新的作用。2015年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習近平的創新理念已超越科技層面,使創新進入了理論、制度、文化等綜合層面;創新不僅僅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還強調創新的速度,更是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角度。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高度,鮮明突出地把創新擺在發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義。
近平總書記不僅僅重視改革的關鍵因素,更是從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反復強調創新的極端重要性。
(二)協調發展對兩個大局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鄧小平的協調發展思想主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避免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實行先富帶后富,協調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平衡發展。
早在1988年鄧小平就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2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鄧小平強調,當我們致力于創造財富,實現富裕的時候,如果不及時防止嚴重的、過度的貧富差距,只注意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的勞動積極性,滿足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的富裕,而挫傷了絕大多數人的生產積極性,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這都體現了鄧小平對協調發展的極端重視。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協調”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重中之重,因為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實現全面小康重在“協調”,協調發展是對“十三五”時期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的明確規定。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這充分體現了新一代領導人對協調發展思想的重視。
經過深入分析可見,鄧小平的協調發展重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等區域之間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習近平同志的協調發展理念,涉及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種領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下,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三)綠色發展對植樹造林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這里所談的生態環保思想不單單指保護環境本身,而是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1980年,鄧小平在四川考察時指出:風景區造林要注意林子色彩的完美,山林就像人的穿著一樣,不僅有衣衫,還要有裙子、鞋子,林子下面種茶,四季常綠,還有經濟效益。鄧小平還強調企業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鄧小平精辟地指出:“提高產品質量是最大的節約。”鄧小平始終把植樹造林作為一項偉大的戰略事業來抓,1982年11月,鄧小平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子孫”
鄧小平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沒有忽視環境保護。當下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制約條件。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說明了建設生態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極端重要性。
習近平同志不僅僅強調一種保護環境的發展理念,更是強調如何實現綠色發展的行動綱領,勾畫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思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美麗中國夢。綠色發展理念對鄧小平的環境保護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四)開放發展對對外交流合作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序幕。
鄧小平說:“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改善了國際上的形象,使中國大陸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已走過了30多年的偉大征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新時期新階段,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兩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刻,2014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主持集體學習時指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習近平同志適時提出了開放發展的理念。他又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全球視野思考中國發展問題,提出開放發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的立場,也揭示了“中國經濟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內在共贏邏輯,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共享發展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鄧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在談及怎么實現共同富裕時,鄧小平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緩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創造者和享有者是人民群眾。
江澤民同志認為,應該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關鍵也要通過加快發展加以解決。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極大地豐富了“共同富裕”的內涵。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習近平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主要是強調共享發展,關于“共享發展”的部署安排,無論在宏觀還是微觀層面,每一項安排都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不僅回應了全社會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更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生的關注,體現了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繼承與超越,它不僅限于國家宏觀層面上,而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成果共享和共同富裕。
三、五大發展理念的當代價值
(一)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的新篇章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而客觀地分析中國和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態勢的基礎上,尤其是科學分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條件下,為進一步實現科學發展提出了五大發展新理念,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探索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最新認識成果,昭示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發展的目標指向。五大發展理念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的新篇章。
(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路徑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預示著五大發展理念對于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重大意義,五大發展理念將有效解決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它有利于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續引領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僅是關于發展方式、發展手段等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追求在當前中國的具體化,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路徑。
(三)提供了經濟落后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新視野
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這“三個為中心”并提,不是要改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要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進人民福祉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經濟落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既沒條件也不可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必須立足本國實際,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實現自己國家的現代化。五大發展理念無疑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全球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為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國家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參照和視野。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習近平。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N〕。人民日報,2014-05-11.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0-30.
〔4〕孟紅。鄧小平的植樹情結〔J〕。文史月刊,2004,(12),09.
〔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
政工師論文發表:政工助理工程師淺析鄧小平時代主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