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1月1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 唐宋詩歌中,有相當多的競渡活動的記載。 當前唐宋“競渡詩”研究忽視了“鳳舟”的歷史地位。 唐宋的“龍舟”競渡,從“鳥舟競渡”中孕育而來,是當時“競渡文化”與“龍圖騰”結合的新產物,唐代是“龍舟”“鳳舟”等舟博弈的起源開始,宋以后“龍舟”競渡基本占領了舟船競渡的鰲頭,“鳳舟”則在“龍舟”的擠壓下繼續掙扎生存。
【關鍵詞】 唐宋; “鳳舟”; “龍舟”
無論是“龍舟”競渡,還是“鳳舟”競渡均承載著不同地區人民的情感體驗,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 關于“龍舟”競渡的研究頗多。 而近現代學者對“鹢首”“鳥舟”并沒有專題式的研究。 當前研究的關注點多為龍舟競渡,忽視了“鳳舟”競渡的歷史地位,對于“龍舟”“鳳舟”之間的轉變過程更是多有忽略,但“鳳舟”在我國古代民俗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試圖從唐宋期間的詩歌中探究“競渡舟”的歷史淵源,從發展脈絡中挖掘其對后世影響,為增強文化自信做貢獻。
一、“競渡”“競渡舟”與“舟船競渡”的關系梳理
其實,“競渡”“競渡舟”“舟船競渡”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競渡”是一種水上運動,從它的字面意思來看,《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一是劃船比賽,如龍舟競渡; 二是渡過江湖等的水面的游泳比賽”[1]。 “競渡”按照場域可分為宮廷競渡與民間競渡兩類,在競渡文化中,按照功能分類,有競渡舟、觀賞舟,亦有競渡、觀賞功能兼備的舟。 “競渡舟”是在人類文明的進程里先后出現的形式不一的渡水工具載體,按照造型樣式分類,有鳥型舟、鹢舟、龍舟、獸頭舟、彩舟。 而最早出現的關于“鳳舟”文字記錄是《穆天子傳》中“天子乘鳥舟,龍浮于大沼”,“鳳舟”源于“鳥舟”“畫鹢”,還有“鳧舟”“飛鳧”等不同的符號代稱,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具體指向均為一種在船頭繪畫鳳鳥形狀或刻畫有鳳鳥圖案的舟船[2],《晉書·張協傳》中的“乘鷁舟兮為水嬉,臨芳洲兮拔靈芝”中的“鳳舟”含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龍舟”是船上刻畫有龍的圖案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龍舟”是“競渡文化”與“龍圖騰”結合,與“鳳舟”相比較而言,“龍舟”更具普遍性而廣為人知。 而“舟船競渡”是以“競技舟”為競渡工具的水上活動。
三者的區別顯而易見,很大程度上可以確定地說,“競渡”出現的時間最早,其次是出現了“鳳舟”“龍舟”等不同形式的“競渡舟”,之后才逐漸發展形成相應形態的“舟船競渡”,“競渡舟”與“競渡”的結合是競渡運動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唐宋詩歌中“競渡舟”的類型變化
(一)初唐、盛唐時期:“鹢舟”為主
唐朝時期“競渡舟”的相關情況可窺見于唐詩,“鹢”為古書中的一種水鳥,畫鷁鳥于船頭象征著唐人對征服水的企盼,初唐、盛唐時期“競渡舟”便以“鹢舟”為主。 武則天觀看競渡,丞相李懷遠侍奉而作的一首“競渡詩”,他的《凝碧池侍宴看競渡應制》:“列筵飛翠斝,分曹戲鹢舟。 湍高棹影沒,岸近榜歌遒。 舞曲依鸞殿,簫聲下鳳樓”,格外值得注意的是“鳳樓”及“鹢舟”,可以認為“鹢舟”是“鳳舟”的前身[3],而用“鹢舟”的原因顯然是因為武則天,武則天對于女性地位的提高有著積極的影響,直接推動了“鳳舟”的發展,相傳四川省廣元市的賽鳳舟女子活動旨在紀念武則天,便是極好的例證。
張說《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 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花浮”,這首詩便描寫了民間競渡的壯觀場面,此詩中的“競渡舟”有著“飛鳧”的名稱。 李嶠《舟》:“相烏風際轉,畫鹢浪前開”,以及孟浩然《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星羅牛渚夕,風退鹢舟遲”均出現“鹢舟”,顯示出了初唐、盛唐時期的競渡活動以“鳳舟”為主,而且除宮廷競渡以外,還存在民間競渡。
(二)中唐、晚唐時期:“龍鳳齊鳴”
中唐、晚唐時期作為王權象征的“龍”逐漸占據一席之地,“龍舟”得以迅速發展,張建封為五月五日龍舟競渡創作《競渡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兩龍望標目如瞬”,詩中兩次出現“兩龍”,與唐前期詩歌中出現的“鹢舟”“飛鳧舟”形成鮮明的對比。 劉禹錫的《競渡曲》:“蛟龍得雨鬐鬛動,螮蝀飲河形影聨”,以及元稹所作《競渡》:“其次有龍競,競渡龍之門”的相關記載,“龍”的崇拜可見一斑。 雕刻著鳳鳥圖案的船頭逐漸被龍的形狀取代,從這一轉變過程中不難看出“龍舟”試圖取代“鹢舟”的首要地位。 但在元稹的另一首《競舟》中:“畫鹢四來合,大競長江流”,依舊用“畫鹢”一詞,側面反映了“龍舟”與“鳳舟”的博弈過程。
與此同時,除了“龍舟”“鳳舟”,“競渡舟”的類型在發展中也逐漸豐富,李群玉在《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出現了“彩舟”,以及“獸頭舟”在盧肇的《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中有所提及。 百‘舟’爭鳴的局面正是承平盛世的體現,但也從側面顯示出“鳳舟”逐漸喪失“競渡舟”中的主體地位。
(三)宋朝時期:“龍舟”為主
宋朝時期的理學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三綱五常”使父權的一再膨脹,代表著男性皇權的“龍”順理成章地站到了頂點。 北宋宋太宗時,東京修建的金明池成為了宮廷“龍舟”競渡的主要場所。 到南宋時,即使經歷時局動蕩,這種傳統的體育活動項目也依舊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活動都會在西湖上舉行[4]。
民間“龍舟”競渡更是熱鬧非凡,《武林舊事》:“龍舟十人,彩旗迭鼓,交舞曼衍,餐如織錦……兩堤并集,幾于無置足地。 水面畫楫櫛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5],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可見當時萬人空巷,場面之大。 張擇端的《金明池奪標圖》更是以圖畫的形式展現了宋朝時期“龍舟”競渡的盛行場面,進一步說明了“龍舟”在宋朝盛極一時。
“龍舟”與“鳳舟”博弈過程的結果愈來愈清晰明了,“龍舟”逐漸替代“鳳舟”占據中心位置,在“競渡舟”中“稱霸一方”,但后者的文化敘事功能被邊緣化變成了前者的依附,但并沒有煙消云散[6]。 從收集到的文獻資料中仍有關于“鳳舟”的記載,如宋代進士強至的《競渡》有“畫鹢追風千楫動,錦標翻日萬人呼”。
三、唐宋詩歌中“競渡舟”對后世影響
(一)“龍舟”占據競渡活動的優勢地位
宋以后“龍舟”基本占據“競渡舟”的核心地位,即使經過數千年,龍舟文化經久不衰。 1984年,原國家體委將龍舟賽列為體育比賽項目,1985年成立里龍舟協會,龍舟也被納入2010年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一。 每逢端午節,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賽龍舟”,“龍舟”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龍舟”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舉足輕重,國際龍舟聯合會于1991年成立。 “龍舟”擁著得天獨厚的生存土壤,“龍舟”文化有著天然的優勢。
(二)“鳳舟”傳承根基深厚
“鳳舟”來源于古代的“鳥舟”“鷁舟”,相對“龍舟”而言,更早地承擔起了舟船競渡的文化內涵[7]。 “鳳舟”源自古代人民對鳳鳥的崇拜,把鳳鳥作為一種圖騰刻在舟上,蘊含著人們對飛天的追求與向往。 從古至今,“鳳舟”競渡都展現了眾志成城、風雨同舟的團隊精神。 “鳳舟”擁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承載著巾幗之風采,有利于構建平等統一、和諧包容的社會。 “鳳舟”具有漫長的發展歷程,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此起彼伏,即使在唐宋以后一直位于邊緣地帶,但并沒有稍縱即逝,一直在“龍舟”的擠壓下繼續掙扎生存,展現出其驚人的生命力,成為了堅韌精神的象征。
(三)開展多樣性“競渡舟”實踐
“龍舟”競渡和“鳳舟”競渡均為舟船競渡的一部分,但是這兩者在當今的地位卻云泥之別,一個廣為人知,另一個不為人知。 “鳳舟”具于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具有非同小可的開發、保護與傳承價值,加強對“鳳舟”的研究,開展多樣性“競渡舟”實踐更是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途徑之一。
促進“鳳舟”競渡的發展有助打造特色賽事,以四川省廣元市的“鳳舟”競渡比賽為例,其特點是女性為參與主體,給中國的競渡比賽增添了新內容,不僅對當地的文化經濟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展示了我國文化的多樣性,打開了地方特色與傳統民俗文化結合的新思路。 讓全國乃至全世界了解“鳳舟”,進一步提升“鳳舟”知名度,重現“龍鳳齊鳴”的局面,兩者相互完善、互相取長補短,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的特點。
四、結語
唐宋是“龍舟”“鳳舟”博弈的頂峰期。 初唐、盛唐時期競渡活動以“鹢舟”為主。 中唐、晚唐時期呈現“龍鳳齊鳴”“百舟爭鳴”的局面,但“鳳舟”逐漸喪失主體地位。 宋以后“龍舟”基本占領了“競渡舟”的核心地位,“鳳舟”在“龍舟”的擠壓下生存空間驟減。 因此,促進“鳳舟”競渡的發展,開展多樣性的“競渡舟”實踐以及利用“龍舟”的發展優勢,有利于推動中國“競渡”文化的發展,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與包容性。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726.
[2]蔡堂根.論中國龍舟競渡的起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1):51-57.
[3]詹杭倫.論唐代的端午競渡詩[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39(07):16-20.
[4]劉兵.宋代競渡考略[J].蘭臺世界,2014,(09):48-49.
[5]周密.武林舊事[M].杭州:西湖出版社,1981.
[6]陳連朋,李煥玉,王崗.鳳舟競渡探源[J].體育文化導刊,2017,(05):166-170.
[7]田兆元.鳥舟競渡[N].光明日報,2015-06-22(8).
作者簡介:
陳敏,女,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學史。
謝圣心,湖北孝感人,中共黨員,長江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