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9月1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有著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令人驚嘆。 通過采風調研,發現其文化元素可提煉為舞蹈元素,形成地域性、風格性獨特的肢體動作,創作出極具個性的舞蹈作品。 文章采用文獻研讀、實地調研等方法,獲取湛江非遺舞蹈元素,如儺舞、石狗、飄色、姑娘歌等代表性元素符號,總結其藝術特征及藝術價值,在集成與創新的思維方式之下,研究其在舞蹈編創中的應用方法和價值意義,探索舞蹈編導課程在教育教學中的優化方案。
【關鍵詞】嶺南舞蹈; 湛江非遺; 舞蹈創作; 實踐教學
1.廣東非遺舞蹈創作實踐與教學概況
近年來,廣東省高校已將嶺南非遺元素引入舞蹈創作,強調用舞蹈講好廣東故事,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例如,星海音樂學院的大型嶺南舞蹈晚會《風從嶺南來》、華南師范大學非遺舞蹈研創成果展演《粵舞中華》、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舞蹈作品《儺焰》、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舞蹈作品《雷公佑紅土》等。 這些優秀的舞蹈作品,展現了廣東舞蹈人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精神脈絡與精神追求,顯露出廣東地區優秀舞蹈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及時代精神,推動了嶺南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
舞蹈論文范例: 古代舞蹈史與民族舞蹈學研究的聯通共洽
以舞蹈創作為基石,把具有地域特色的嶺南舞蹈創作融入教學課程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星海音樂學院建設了嶺南舞蹈藝術資源庫,成功舉辦了《嶺南舞蹈編創人才培養》項目學員成果展演晚會“不辭長作嶺南人”。 該項目由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切實推動了嶺南舞蹈編創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了嶺南舞蹈的推廣與普及。
華南師范大學率先開設嶺南舞蹈文化與研究專業,開創嶺南舞蹈本科教育; 定期組織采風,邀請民間藝人進入課堂教學,把嶺南經典劇目列入劇目排練課程。 從2006年開始,華南師范大學進行嶺南非遺舞蹈的學習研究、課堂教學到表演創作,教、學、研、創、傳五大方面環環相扣,不斷探索傳統舞蹈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新路徑。 該校連續兩年承接“非遺舞蹈進校園”“舞蹈教學課例展示”暨論壇系列活動,致力于嶺南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采于民間,研于課堂,創于舞臺,授于社會”為宗旨,不斷實踐與創新。
雷州文化與嶺南文化一脈相承,廣東海洋大學舞蹈專業課程將湛江文化、雷州文化元素引入舞蹈編導課程具有實際意義。 廣東海洋大學地處湛江,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其對于文化藝術的價值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多次調研采風,將湛江文化元素引入課堂,創作具有湛江文化符號的舞蹈作品,傳播湛江人文精神,提高湛江文化軟實力,打造湛江文化名片。 結合文化產業、文化旅游項目,進而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2.湛江非遺舞蹈創作與教育教學的融合
傳統意義上的舞蹈創作,側重培養學生的技術與技法,以動作、動律、動態為核心展開創作。 動作是舞蹈創作的起始與終止,它占有著舞蹈編導的大量思考空間,但是僅停留在動作層面上的舞蹈創作是遠遠不夠的,無法創作出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 優秀的舞蹈作品不僅要有形式美,還得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舞蹈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根植于編導對文化的領悟與理解。
全國舞蹈創作涌現出許多具有豐厚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的優秀編導的優秀作品,如北京舞蹈學院張健民教授的作品《長城》《梁!贰豆拍叧恰; 著名編導陳維亞的作品《大夢敦煌》《情天恨海圓明園》《木蘭歸》《秦俑魂》; 國家一級導演張繼鋼的作品《千手觀音》《一個扭秧歌的人》《黃土黃》《一把酸棗》等。 這些藝術作品的文化深度成就了其流傳為經典作品。 相比而言,在湛江地區,以湛江非遺舞蹈為載體的藝術創作是非常稀少且單薄的。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借助地緣優勢,引入湛江非遺舞蹈教學理念,為保護和弘揚湛江非遺舞蹈起到積極作用。
廣東海洋大學《舞蹈編導理論與技法》課程,在建院初期就已被納入教學計劃,作為舞蹈專業(舞蹈編導方向)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是培養學生藝術創造力、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課程。 立足廣東,以湛江非遺舞蹈創作為課程特色,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廣東海洋大學本科舞編1161班同學表演并創作湛江非遺舞蹈。 針對湛江非遺題材、舞蹈元素,從組織—討論—采風—研究—創作—表演全過程,這樣一系列的非遺舞蹈創作實踐、教學實踐是非常有意義與價值的,學生收獲頗豐,最后的創作呈現也精彩紛呈。
3.湛江非遺舞蹈創作與教學過程
首先,創作的前提是讓學生了解當地文化,熟悉民風民情。 所以,創作的第一步必須要進行田野采風。 在項目研究期間,教師帶領學生去往吳川,欣賞“吳川三絕”,即吳川泥塑、吳川花橋、吳川飄色,參觀茂山書院、張炎故居、雷州博物館、足榮村、茂德公古城、遂溪孔子文化城、蘇二古村等地。 通過實地考察調研,采訪老藝人,參觀學習當地民俗舞蹈,了解湛江地區民俗文化、沿海地區生活習俗和粵西舞蹈風格特色,為舞蹈編創積累素材。 開闊學生用舞蹈的思維與眼界,啟發學生藝術審美,使其感知田野風貌與舞蹈藝術之間的聯系,保護與傳承非遺舞蹈,發掘非遺舞蹈的藝術特色與藝術價值,為學生的藝術創作、藝術研究提供養分。 促使學生實踐真知、情感心語、創造能力及社會關系等不同層面融合,獲得教育的實踐性體悟,獲得實踐、思維、認識和創造的統一性實踐結果。
其次,在創作選材、立意與結構方面給予學生好的意見與建議。 在采風回校后,學生分組做研究匯報,利用PPT進行展示,構建初步的舞蹈結構與框架。 其后經歷長時間的磨合與修改,定下了編創三部小舞劇。 一部小舞劇對于學生而言已是難事,一學期編創三部,其難度不言而喻。 本著盡量給學生學習機會與空間的想法,哪怕部分學生的能力達不到、思想不成熟,也希望他們盡力去嘗試、去挑戰,在創作的碰撞實踐中成長成才。
學生對于小型舞劇《茂德公》《落葉歸根》《春回大地》的編舞構思各有思考。 小型舞劇《茂德公》,以雷州創業人物“茂德公”為原型,講述時代在不斷變革,農民靠堅持、努力、勤勞、勇敢、誠信從貧窮走向富有。 就是因為有這些品質,農民才越加顯得偉大,值得我們去學習。 該舞劇以陳茂德和夫人的相識到老為時間線,結合三個時代的鞋子,用三雙鞋子的變化來推動舞劇劇情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舞劇描繪社會時代的變革,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新農村風貌,凸顯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變革精神。
小型舞劇《落葉歸根》講述了吳川青年背井離鄉闖蕩奮斗的故事。 通過吳川梅菉的年例,兩代人的記憶符號——吳川飄色木偶,串聯起家鄉的記憶碎片。 “都市的繁華迷亂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鄉依在。 我身在臺灣,心在家鄉。 縱使你在某個城市開心快樂地生活著,但在心靈深處,總有一條無形的絲線牽引著你,一頭在故鄉那邊,堅固地拴在心頭,一扯就痛。 在濃濃的鄉愁里仿佛還有父母的叮嚀,仿佛還有父母的牽掛,仿佛還有他們辛勞的背影,它們無時無刻都在我心中纏繞。 有多久都沒回去看看了,在那梅菉村里有著我許許多多的故事……”這樣的兩代人與兩岸情,令人心心念、心心惜。
小型舞劇《春回大地》,從湛江文化出發,尋找雷州思想的先賢與發源處,以深厚的文化內涵展開創作。 古時的雷州大地洪水泛濫,退洪后的大地出現一棵枯樹,勤勞勇敢的雷州先民相信,這是上天在保佑他們,枯木逢春,春回大地。 于是,雷州先民把神樹扛回供奉于西湖,九位雷州才子在樹下讀書、啟蒙、開智,用與樹同源的稻草學習交流,將自己的思想流傳后人。 農民用智者的知識進行蒲織技藝,經過辛勤耕耘、艱苦勞動,百姓過上了好的生活,將蒲織好的藝品用于婚嫁,從神樹處得到啟發,開始了雕刻佛像。
思之顧之學之賢之,“九思”激勵著現代人不斷起航,不斷進步。 鞭草理草曬草編草,蒲織是生活的豐富是勞動的升華,更是傳承與守護。 求兮思兮媒兮婚兮,打外茶是婚嫁的特色,是人們生活與繁衍的希望。 尊者敬者思者佛者,佛雕雕出的是普度眾生,映出的是萬物百態。 雨稻田稻苗稻禾稻,稻禾是對自由的選擇,是對春的呼喊。 春到福到心到夢到,春回大地是百事匯通,是天下大和。 從思想到生活,從生活到文化,雷州先民在遇到天災人禍之時不僅祈禱,還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墾出一片新的天地,使得雷州大地春色滿園關不住。
4.湛江非遺舞蹈創作與教學理念的探索
傳統的舞蹈編導課程較為單一,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及地區發展的需要。 改革現有的實踐形式,建立具有特色、內容豐富的實踐教學課程,真正發揮舞蹈編導教學對于藝術文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作用。 廣東海洋大學是粵西地區的重點本科院校,需加強完善,創新教學,突出教學優勢,搭建湛江非遺舞蹈創作平臺及人才培育平臺,成為舞蹈專業教學特色重點。
在教學特點上,突出舞蹈編導課程的地域化特點,借助“校企合作”平臺,推動優秀湛江非遺舞蹈作品向外交流傳播。
在教學重點上,注重舞蹈編導課程的教學中湛江非遺元素的運用與合成,編創出具有地域風情、人文氣息的舞蹈作品。
在教學體系上,加強舞蹈編導專業建設,推動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以賽促教,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省級大學生舞蹈大賽、嶺南舞蹈大賽。 優化廣東海洋大學舞蹈編導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完善廣東海洋大學舞蹈編導專業實踐課程建設體系。
在教學方式上,改變傳統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增加啟發式、座談式、交流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創作思維的深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邁向高階性探索與實踐。 在教學互動環節,加入了分析評論、章節測試、研討、口頭報告等環節,優化學生的交流環境,激發教育教學的活性生態發展。
在育人目標上,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為將思政教育貫穿始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將專業學習與國家建設密切聯系起來,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具有人文情懷、國家意識、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的舞蹈創作人才。
【參考文獻】
[1]胡驍,劉瑩.廣東省舞蹈高等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記星海音樂學院舞蹈系建系十周年[J].藝術研究,2014(01):90-100.
[2]李曉燕.凝視大地 仰望天空——從舞蹈專場《風起嶺之南》創作實踐到星海音樂學院舞蹈系辦學思路[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57-161.
[3]胡驍,何喆.嶺南民間舞蹈教材建設對于廣東舞蹈高等教育的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1):64-67.
[4]王海英.廣東“非遺”傳承與創新型舞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03):100-104.
作者:許笑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