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8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自動觀點采擇現象已有很多研究證實,但其產生機制還存在爭議。目前存在內隱心智化與潛心智化兩種觀點:前者認為自動觀點采擇是自發采擇他人視角的領域特殊加工;而后者提出自動觀點采擇實質為反射性注意定向、位置的空間編碼等領域一般加工,模擬了心智化在社會環境中的作用。在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可獨立或共同運行的基礎上,提出了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協同作用模型。未來研究應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研究多樣的被試群體,探索自動觀點采擇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自動觀點采擇,內隱心智化,潛心智化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密切互動,理解他人觀點是高質量社會交往的前提。在交往過程中,個體視角與他人視角并不總是完全一致,有時甚至正好對立。比如,你想讓你的朋友注意到她臉頰上有一根睫毛,你需要意識到她的右邊正好是你的左邊,反之亦然。盡管我們經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注意他人,卻能夠快速且成功地與他人進行互動。間接測量的證據表明,成人和兒童都可能內隱地獲得他人的觀點(Kovacsetal.,2010;Schneideretal.,2012),即自動觀點采擇(automaticperspectivetaking)。
自動觀點采擇是指有他人存在的場景下,盡管他人的視角與所要完成的任務無關,個體依然受他人觀點的影響。目前,關于自動觀點采擇的爭論主要集中在自動觀點采擇是內隱心智化(implicitmentalizing)還是潛心智化(submentalizing)過程所致(Coleetal.,2016;Michaeletal.,2018;Santiestebanetal.,2017;潘威等,2017)。內隱心智化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經自然選擇產生的 一種高度特異的心理化過程,具有快速、自動的特征。
Apperly和Butterfill(2009)提出,成人的心理理論通過兩個系統來實現:第一個系統是早期發展起來的、認知有效的低水平自動化加工;第二個系統是晚期發展起來的、靈活的高水平選擇性加工,加工速度相對緩慢,與執行功能和語言能力有關。其中,第一系統支持內隱心智化觀點,而第二系統為外顯心理理論提供了依據。內隱心智化是個體對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之后人類逐漸發展出更加成熟、靈活的心理理論(Apperly,2013)。
潛心智化觀點認為自動觀點采擇可能由一個不太復雜的認知過程引導,如定向機制幫助一個人知道另一個人朝向的場景出現了什么(Heyes,2014),該過程不涉及心理狀態的思考,但模擬了心智化在社會環境中的作用。這一觀點能夠代替觀點采擇,幫助個體把握關鍵信息,在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兩種觀點相互對立,卻都能合理解釋自動觀點采擇的實驗結果。下文擬梳理有關行為和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中自動觀點采擇產生機制的實證研究,最后展望未來的研究思路。
2自動觀點采擇的實驗范式
2.1點觀點采擇和注意定向
點觀點采擇任務(Dotperspectivetask)常用來測試自動觀點采擇(Samsonetal.,2010)。該任務會呈現一張房間圖片,房間中央站有一個化身,面向墻壁一側,而兩側墻壁共呈現0~3個不等的圓點。任務要求被試從自我視角或化身視角,判斷看到的點數是否與提示的數字匹配。由于化身的朝向使其僅看到一側墻壁的點,但被試卻能看到兩側墻壁的點,因此當所有點呈現在化身朝向一側時,自我視角和化身視角看到的點數一致,為一致條件;當化身背面一側有點時,自我視角和化身視角看到的點數不一致,為不一致條件。
為避免被試性別因素影響,向男性被試呈現男性化身圖片,女性被試呈現女性化身圖片。結果發現不一致條件比一致條件反應速度更慢且錯誤率更高,即自動觀點采擇的一致性效應。自動觀點采擇的一致性效應還可細分為:(1)自我中心干擾效應(egocentricintrusioneffect):從化身角度判斷,自我視角干擾化身視角的判斷,不一致條件比一致條件反應速度更慢,錯誤反應更多,即他人視角下的一致性效應;(2)異我中心干擾效應(altercentricintrusioneffect):從自我視角判斷,化身視角干擾自我視角的判斷,不一致條件比一致條件反應更慢,錯誤反應更多,即自我視角下的一致性效應(Samsonetal.,2010;Santiestebanetal.,2017;Wangetal.,2019;王雨晴等,2015)。
本研究主要關注異我中心干擾效應。內隱心智化觀點認為異我中心干擾效應可以進行如下解釋:Apperly提出心理理論是通過兩個系統來實現的,第一個系統是自動化加工,第二個系統是需要執行功能的控制加工,由于一致性效應實際未考慮化身視角且在極短的時間做出反應,因此是一個自動內隱過程而不是控制外顯過程。這一內隱或自動過程代表被試能自動加工 化身視角,因此自我視角在不一致條件判斷時受到他人視角干擾,所以表現出一致性效應。
Furlanetto等人(2016)通過操縱化身戴透明和不透明眼鏡來區分可視和不可視條件,發現可視條件存在一致性效應而不可視條件下沒有一致性效應,支持內隱心智化的觀點。潛心智化觀點認為一致性效應是化身的方向線索將注意力自動定向到線索所指一側導致的,而非加工化身視角所致(Marottaetal.,2012)。
其中化身的前部特征額頭、眼睛、鼻子會自動觸發被試的注意力轉移到化身朝向的一側魯上等,2013),從而增強對朝向方向的點數加工。不一致條件下,化身朝向點數和總點數產生沖突,被試在反應前必須解決這一沖突,因此不一致條件比一致條件反應更慢,且錯誤率更高。Santiesteban等人(2014)比較了以化身和箭頭為中心刺激的點觀點采擇,發現化身和箭頭條件下結果相似;但相比于化身,箭頭僅存在方向性,與心理狀態無關,為潛心智化觀點提供了支持。
2.2社會Simon和空間編碼
研究者也經常使用社會Simon任務來探究自動觀點采擇的機制,Simon任務產生的效應可以用空間編碼解釋。在標準Simon任務(Simon,1969)中,被試僅需對非空間刺激屬性做反應,如出現紅色刺激按左鍵,出現綠色刺激按右鍵。盡管刺激位置與任務無關,但結果仍顯示空間一致性效應,即刺激和按鍵在同側時反應會更快,如綠色刺激在右側,按右鍵反應更快。而在go/nogoSimon任務(Hommel,1996)中,這種空間一致性效應將會消失。
例如,出現綠色刺激按右鍵,紅色刺激不按鍵,結果顯示綠色刺激不管出現在左側還是右側,反應速度相同。但是,如果社會Simon 任務要求兩個人聯合執行go/nogoSimon任務,即同盟者坐在被試旁邊,被試用右鍵回應綠色刺激,而同盟者用左鍵回應紅色刺激,結果發現空間一致性效應又會恢復,即當綠色刺激出現在右側時,被試反應速度更快(Sebanzetal.,2003)。
內隱心智化觀點認為社會Simon任務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被試需要在時間壓力下做反應,實驗時無需考慮同盟者的心理狀態,但是被試做出反應時依然考慮了同盟者的觀點,因此兩人執行go/nogoSimon任務實際構成一個標準的Simon任務,從而表現出空間一致性效應。Freundlieb等人(2016,2017,2018)要求被試和同伴共同完成Simon的改編任務,驗證了人類能夠自發地采擇另一個人的視角;比較同伴可視和不可視條件下的Simon任務表現,發現在可視條件表現出一致性效應,不可視條件未出現一致性效應,即不透明眼鏡阻止被試自發采擇他人視角。
Boffel和Musseler(2018,2019a;2019b)同樣使用該范式,首先證明了人類可自發采擇化身視角,之后進一步操縱被試與化身間的代理關系,即高代理條件下化身與被試的反應對應,低代理條件下化身隨機反應,發現代理程度越高對化身視角采擇的影響越大。類似地,vonSalm-Hoogstraeten和Musseler(2020)使用Simon任務操縱與機器人的互動,發現遠程控制機器人的條件比無機器人交互的條件反應時更慢,且錯誤率更多。
最后, Kuhbandner(2010)發現社會Simon任務會受到心理理論影響因素的調控,如心情好的被試比心情差的被試表現出更強的空間一致性效應,這一發現也為內隱心智化觀點提供證據。總之,由于社會性線索調控社會Simon任務的表現,因此該任務可被視為自動觀點采擇的范式。
Heyes(2014)認為社會Simon效應也可以用潛心智化觀點解釋:被試實際考慮的是同盟者的空間特征而非心理狀態,即同盟者的空間特征調節了空間一致性效應。具體而言,坐在被試左側的同盟者只是多種刺激的一種,無論有生命的或是無生命的刺激,只要放置于被試左側均可自動編碼該刺激,此時被試會認為自己不僅是做出按鍵反應,而且要做出按右鍵的反應(Dolketal.,2011)。所以在社會Simon任務中表現出空間一致性效應。已有研究表明,當同盟者離被試更遠時,空間一致性效應會消失(Guagnanoetal.,2010),該研究也支持潛心智化觀點。
2.3模糊數字和空間編碼
Surtees等人(2016)使用模糊數字任務證實成人能快速采擇他人的視覺觀點。實驗要求被試獨自一人獨自條件或坐到他人對面聯合條件判斷桌面上的數字是大于還是小于7。在聯合條件下,數字為或時,兩人看到的數字相同一致條件);當數字為或時,兩人看到的數字不同不一致條件。
結果顯示,在聯合條件下,不一致條件比一致條件反應更慢;在獨自條件下,一致條件和不一致條件的反應速度沒有差異。內隱心智化觀點認為,在不一致條件下,被試自動加工化身視角,被試視角和他人視角產生沖突,做出反應之前需要解決該沖突,因此不一致條件的反應速度將會減慢。Elekes等人(2016)運用模糊數字任務,在聯合條件下增加同盟者任務提示,即提示被試同盟者的任務與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相同視角依賴條件時,結果出現一致性效應,支持內隱心智化的觀點。
潛心智化觀點認為一致性效應是空間編碼導致的,不一致條件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和以對象為中心參照系的空間編碼之間的沖突。在Millett等人(2019)的研究中,要求被試觀看兩種圖片:一種為一個化身面對著桌上的模糊數字,該數字在化身視角下為6,而被試視角下為9,并要求被試回答看到的數字是多少;另一種用椅子及桌上擺放的電腦,電腦屏幕朝向椅子并代替化身,完成相同的任務。結果顯示,兩種條件下被試回答的概率沒有顯著差異,表明被試通過空間編碼進行加工,支持潛心智化觀點。
2.4預期注視范式和分心
經典的錯誤信念任務是通過語言回答物體在不同視角下所處的位置,即采用言語報告測量外顯心理理論,結果顯示歲左右兒童才能夠通過錯誤信念任務(Wimmer&Perner,1983)。但是,有研究者通過非言語的預期注視范式證明,嬰兒和靈長類也能夠完成錯誤信念任務,他們認為此范式測量的即是內隱心理理論(Kanoetal.,2019;Krupenyeetal.,2016;Senjuetal.,2009)。Schneider等人(2012)使用Sally-Anne變式任務,采用眼動追隨技術測量預期位置的注視時間,來說明內隱心智化過程。
在視頻中,化身可看見桌上兩個不透明盒子,其中一個放有紅球。之后給被試呈現兩種場景:(1)錯誤信念場景:化身離開后小球被移到另一個位置,化身會對球的位置產生錯誤信念,即他認為球在處,實際上球在處;(2)真實信念場景:化身離開后球移動的最后位置和化身認為的球的位置一致。最后化身回到座位上,記錄被試的眼動軌跡。結果發現,正常成人被試會首先注視化身最后一次看到球的位置,并且注視這一位置的時間比其他位置更長。Schneider等人(2013)對自閉癥被試進行同樣的測試,發現自閉癥被試沒有表現出預期注視現象,可能由于自閉癥內隱心智化受損所致。
內隱心智化觀點認為,正常被試會首先注視、并更長時間地注視化身最后一次看到球的位置, 是因為被試自動采擇了化身的信念,認為球在化身所認為的位置。而自閉癥被試的內隱心智化能力受損,無法理解視頻中化身對球的位置存在錯誤信念,因此他們對球位置的判斷不受他人信念影響(Joyceetal.,2015;Schneideretal.,2013;Senjuetal.,2009),也不會表現出預期注視現象。
Kano等人(2017,2019,2020)及Krupenye等人(2016,2017)讓類人猿觀看預期注視范式的視頻,發現三種類人猿倭黑猩猩、黑猩猩、長臂無尾巨猴均表現出預期注視效應,在把視頻中的化身換做幾何圖形,與幾何圖形相比,類人猿僅在化身條件下表現出預期注視效應,操縱化身面前的障礙物可視程度,發現在不透明障礙物的條件下,類人猿沒有表現出預期注視效應,但在透明障礙物的條件下表現出該效應,支持心智化觀點。潛心智化觀點認為,正常成人和嬰幼兒容易被人物頭部朝向干擾,他們會注視化身頭部及其注視區域,從而減少了對球的關注,更少記憶球的移動。
因此,被試認為球不會出現在化身認為球出現的位置。并且自閉癥被試對某一物體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受化身離開的干擾更小王偉平,蘇彥捷,2006),對化身視角下的球的位置有更少的預期(Heyes,2014)。Burnside等人(2019)使用眼動技術記錄16個月的嬰兒在預期注視范式中的眼動軌跡,發現即使是無生命的化身吊車也會引發預期注視效應,即在吊車先前錯誤認為的位置上,嬰兒注視的時間更久,支持潛心智化觀點。
總之,4種研究范式均采用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的觀點解釋自動觀點采擇效應。但自Samson等人(2010)的研究以來,研究者們發現點觀點采擇任務僅通過低水平的視覺形式便可驗證自動觀點采擇效應,涉及的認知因素更少,更容易排除其他因素干擾。因此,點觀點采擇任務已經成為自動觀點采擇的經典研究范式,很多研究者通過改編點觀點采擇任務,區分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對自動觀點采擇的影響。
3點觀點采擇任務中自動觀點采擇的影響因素
目前,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的爭論尚未解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前人的研究方法不一致。盡管使用了基本相同的實驗任務即點觀點采擇任務),但實驗設計中仍存在各種因素,如涉及線索的社會相關性、線索的視覺歸因狀態和社會視角的獲取等,使直接區分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變得困難。下面將從這三方面進行說明。
3.1線索的社會相關性
線索的社會相關性是指一致性效應受到線索社會特征程度的影響,導致自我視角進行判斷時,他人視角會干擾自我視角。例如,Nielsen等人(2015)要求被試在化身社會性、箭頭半社會性和雙色塊非社會性三種不同程度的社會相關性線索條件下,完成點觀點采擇任務判斷,并使用人際反應指數量表(IRI)測量外顯觀點采擇。結果顯示三種條件均存在異我中心干擾效應,但化身條件的干擾效應比其他條件更強,且外顯觀點采擇分數僅與化身條件的異我中心干擾效應相關。因此干擾程度取決于線索的社會相關性,社會相關性越強,其干擾效應越強。然而,Wilson等人(2017)提出,Nielsen等人(2015)雖然比較了不同社會相關性線索條件下的異我中心干擾效應,但結果卻先將箭頭和雙色塊合并,再與化身條件進行比較,這意味著沒有明確比較箭頭和化身的差異。
因此,Wilson等人(2017)針對前人研究不足進行如下改進:(1)使用橫向箭頭代替Santiesteban等人(2014)研究中的人形箭頭,以減弱類人社會性質所造成的干擾;(2)使用有方向的照相機代替需要學習方向的雙色塊,形成化身、照相機和箭頭線索三種條件。結果發現,在三種條件下均存在異我中心干擾效應,且三者之間的異我中心干擾效應沒有明顯差異。說明社會相關性不是產生異我中心干擾效應的必要條件。此外,Cole等人(2016)提出,雖然Santiesteban等人(2014)提出箭頭也能帶來與異我中心干擾效應相似的結果,但是視角效應和提示效應可能獨立存在,化身條件下的一致性效應是化身視角干擾所致,而箭頭條件的一致性效應則是線索提示所致。
而且,目前關于箭頭是半社會性的、或是非社會性的,還存在爭議。例如,Nielsen等人(2015)認為箭頭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做指向,可以將其認為是化身看向某處,所以認為箭頭是半社會性的;而Gunalp等人(2019)等人認為箭頭在社會生活中并沒有與人進行互動,故認為箭頭是非社會性的,而椅子可以將其看作人坐在椅子上,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可將其歸為半社會條件。因此,為規避該問題,很多研究者僅在化身條件下控制視覺歸因狀態,來探討自動觀點采擇的機制。
3.2線索的視覺歸因狀態
Meltzoff和Brooks(2007)聲稱,我們之所以追隨他人目光,是因為我們將其歸因于一種看得見的心理狀態。線索的視覺歸因或者心理狀態歸因是指當被試參與點觀點采擇任務時,可以直接加工化身的視線。被試看到化身朝向的點而產生異我中心干擾效應,而如果被試認為化身看不到點,將不會產生異我中心干擾效應(Samsonetal.,2010)。研究者經常使用物理障礙來操縱動物所能看到的東西(Hareetal.,2001),包括在點觀點采擇任務中對化身使用眼鏡、擋板或蒙布,形成可視條件和不可視條件,由此操縱線索視覺歸因狀態。
Furlanetto等人(2016)和Marshall等人(2018)采用眼鏡任務發現,在可視條件下存在異我中心干擾效應,不可視條件下不存在異我中心干擾效應。OGrady等人(2019)和Baker等人(2016)使用擋板任務發現同樣的結果,即擋板遮住化身視線時,干擾效應消失,說明自動觀點采擇反映的是一個相對復雜的計算化身視線的過程,支持內隱心智化理論。
但是,Conway等人(2017)在實驗一中使用可視望遠鏡和不可視望遠鏡發現,兩種條件均存在異我中心干擾效應,由此對內隱心智化的解釋提出質疑,認為潛心智化的解釋更為合理;且實驗二和三重復了Furlanetto等人(2016)的眼鏡實驗,結果未發現自動思維的證據。Wilson及其同事(2017)認為眼鏡和擋板均會引入額外變量,眼鏡的區分需要一個學習過程,而擋板則增加了感知復雜性。因此,他使用黑色布條蒙住眼睛,結果和Conway等人的結果一致,支持潛心智化觀點。
3.3社會視角的獲取
社會視角的獲取是指當被問到別人能看到什么時,被試將試圖采用他人的視角進行回答。在眾多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種情況:
(1)顯式任務:在實驗中對自我視角和化身視角進行判斷,可以產生自我中心干擾效應和異我中心干擾效應。在化身視角進行任務判斷將會顯示自我中心干擾,而在自我視角進行任務判斷將會顯示異我中心干擾(Bukowski&Samson,2015;Martinetal.,2017;Michaeletal.,2018;Simpson&Todd,2017;Toddetal.,2017;Todd&Simpson,2016;Wangetal.,2019)。
(2)隱式任務:Samson等人(2010)的實驗要求被試在整個任務中僅根據自我視角做出反應。這一實驗操作意圖規避混合自我和化身試次所導致的被試實際采擇化身視角現象。因此每次實驗前,被試都會被提示你,并要求忽視中間刺激,即讓被試從自我視角進行任務判斷(Martinetal.,2017;Michaeletal.,2018;Wilsonetal.,2017)。結果顯示,隱式任務會產生異我中心干擾效應。
(3)無線索任務:任務沒有提到任何社會視角信息,即沒有要求被試接受化身視角,也沒有一個接一個地提示你。這些任務中找不到自我中心干擾效應,也不存在異我中心干擾效應,除非有進一步的任務修改,如增加化身與點出現的時間間隔(SOA),或把被試的注意力轉移到化身身上,結果才和定向或內隱心智化的結果保持一致(Bukowskietal.,2015;Capozzi&Ristic,2018;Gardneretal.,2018)。縱觀遮擋任務,通常在整組任務中采用顯式設計,或者在整個任務中使用隱式設計。
采用顯式任務的研究者傾向于找到與內隱心智化理論一致的證據(Bakeretal.,2016;Furlanettoetal.,2016;Marshalletal.,2018),而采用隱式任務的研究者傾向于找到與潛心智化理論一致的證據(Coleetal.,2016;Langton,2018;Wilsonetal.,2017)。Clements-Stephens等人(2013)比較了單純的三角形模型和賦予社會名字的三角形模型對視覺空間觀點采擇的影響,發現賦予社會名字的三角形模型條件比單純的三角形模型條件表現更好,說明顯性任務會增強內隱心智化的加工。還有一項研究比較了顯式任務和隱式任務,但兩種任務在被試內進行,點觀點采擇任務發生實質性變化,使得結果難以解釋(Conwayetal.,2017)。由于在遮擋任務中并沒有出現無線索任務,在此不對無線索任務進行更多的探討。
4神經科學領域對自動觀點采擇現象的探索
當前對于視覺觀點采擇的神經科學領域相關研究處于起步狀態,并且主要集中于比較自我視角和他人視角條件下的神經機制,較少直接比較自我視角下觀點采擇的一致與不一致條件的差異,即自動觀點采擇。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技術具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可檢測自動觀點采擇潛在機制,然而其在點觀點采擇的自動觀點采擇研究領域運用較少(Fergusonetal.,2018;Kuhn-Poppetal.,2013;McCleeryetal.,2011;Meinhardtetal.,2011;Sabbagh&Taylor,2000)。
如McCleery等人(2011)選擇成人被試進行點觀點采擇任務,發現他人視角比自我視角存在更長的潛伏期,而且TP450(325~525ms)在一致性條件下比不一致條件的振幅更大,晚前慢波(latefrontalslowwave,LFSW)(600~800ms)僅右半球的一致條件比不一致條件振幅更大。在此基礎上,Ferguson等人(2018)操控了社會性信息,具體比較成人化身和兒童化身在自動觀點采擇的差異。
成人化身條件基本重復了McCleery等人的研究結果,出現一致性效應,但兒童化身條件的一致性效應消失,說明化身年齡調節了自動觀點采擇,因此支持內 隱心智化的結果。上述研究雖進行了一致性的比較,但僅有Ferguson等人區分了自我視角下的一致性差異,后續研究可以通過ERP技術探究影響自動觀點采擇的影響因素,來回答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的爭議。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通過對比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可以說明采擇自我和他人視角的大腦激活差異。
已有fMRI相關研究發現觀點采擇主要激活的腦區包括顳頂聯合區(temporoparietaljunction,TPJ)、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prefrontalcortex,mPFC)、腹側楔前葉(ventralprecuneus)、后背楔前葉(posteriordorsalprecuneus,dpPC)等(Apperlyetal.,2005;Kaiseretal.,2008;Ramseyetal.,2013;Schurzetal.,2014;Vogeleyetal.,2004)。目前,僅Ramsey等人、Schurz等人和Vogeley等人采用點觀點采擇范式研究自動觀點采擇。
Ramsey等人和Vogeley等人的fMRI結果顯示,化身視角條件下,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從頂下小葉(rightinferiorparietallobe,IPL)延伸到TPJ等區域的激活程度比自我視角更小,反映化身視角比自我視角調用了更少的認知控制資源,說明在自我視角判斷的同時,能夠對化身視角進行自動化加工。而Schurz等人指出,以往研究主要比較化身和自我視角判斷的大腦激活等問題,并不能回答自動觀點采擇的內隱心智化理論和潛心智化理論的爭論。因此他們比較了化身條件和非社會箭頭、磚墻、臺燈條件下腦區激活情況,發現TPJ、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側楔前葉等腦區在化身條件比其他非社會條件下激活的程度更高,即這些腦區受到化身的特異性調節,支持內隱心智化理論。
5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協同作用模型
關于點觀點采擇中的自動采擇的加工機制的討論存在兩種主流觀點,有的支持內隱心智化觀點,有的支持潛心智化觀點,但一種觀點的證據并不能完全否定另一種觀點。通過表的總結發現,點觀點采擇的異我中心干擾效應、社會Simon任務的空間一致性效應、模糊數字任務的線索一致性效應、預期注視范式的分心干擾效應均不能排除其中一種觀點,且社會性因素的操作也未能直接否認潛心智化的作用。
此外,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現在自動觀點采擇過程中,社會信息和非社會信息均激活相似的腦區(rTPJ),說明自動觀點采擇不能排除潛心智化的作用(Santiestebanetal.,2017)。而有的研究表明,社會性條件下會特異性激活與心理理論相關的腦區如mPFC),故不能排除內隱心智化的作用(Schurzetal.,2015)。因此,在點觀點采擇任務的不同變式中,領域一般性的潛心智化過程和領域特殊性的內隱心智化過程不是互斥的關系,可將兩種解釋綜合起來,在一個框架內理解潛心智化和內隱心智化過程對自動觀點采擇的影響(Capozzi&Ristic,2020)。
6小結與展望
自動化觀點采擇的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觀點仍爭論不休,很多研究者嘗試從新的角度去探究產生自動化觀點采擇的作用機制,如將點任務運用到Flank任務、Simon任務及其注視線索效應中(Boffel&Musseler,2019a;Bukowskietal.,2015)。潛心智化觀點最為重要的貢獻是還原對內隱心智化理論的解釋,分析異我中心干擾是否僅僅由簡單的領域一般性認知導致。對于已有研究,還有一些不足有待深入探討。
第一,探索驗證領域一般性與領域特殊性的關系。潛心智化理論暗示心智化是領域一般性認知功能在后天學習和文化影響下整合而成的(Heyes&Frith,2014)。Teufel和Alexis等人(2010)也支持領域一般性認知功能在內隱心智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他們關注到線索評估、個體知識、先前經驗等影響外顯心智化,從而影響了社會信息的加工。但領域一般性和領域特殊性的界限還未明晰。因此,后續研究在試圖分離潛心智化及內隱心智化的同時,也要關注兩種機制的協同作用。
第二,研究者主要關注影響內隱心智化的因素對自動觀點采擇造成的影響,忽視了潛心智化的影響因素。研究者主要通過點觀點采擇范式,操縱影響內隱心智化的因素,發現社會相關性、視覺歸因狀態和社會視角的獲取均可對自動觀點采擇產生影響(Coleetal.,2016;Nielsenetal.,2015;Toddetal.,2017)。但幾乎沒有研究操控潛心智化的影響因素,如果影響潛心智化的因素能調控自動觀點采擇的結果,將會為內隱心智化和潛心智化的爭議提供更多的證據。
第三,不同研究者的實驗任務的細節不同,因此很難進行直接比較。依據點觀點采擇的影響因素中所闡述的內容可知,有的研究者采用明確的視角任務(Bukowskietal.,2015;Toddetal.,2015),有的僅進行自我視角的判斷(Wilsonetal.,2017);有的研究者采用完全隨機設計完成社會相關性任務(Coleetal.,2016),而有的研究者采用區組設計完成社會相關性任務(Conwayetal.,2017;Samsonetal.,2010)。此外,許多行為實驗樣本量較少,結果可重復性差,不能保證陰性結果和陽性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來的研究應當在進行足夠樣本實驗的前提下,對自動化觀點采擇包含的不同線索進行細致區分和比照,從而驗證結果的信效度。
第四,自動化觀點采擇的產生機制還需在神經科學領域尋求更多證據。社會神經科學證據表明,內隱和外顯心理理論共享一個負責的心理網絡,并且在內隱和外顯的推論過程中均激活TPJ和mPFC(vanOverwalle&Vandekerckhove,2013)。但這些區域并不是社會區域的專屬區域,如TPJ負責注意、記憶、空間認知和語言,mPFC與工作記憶有關(Carter&Huettel,2013)。隨著現代技術手段不斷完善,可使用眼動技術、tDCS、TMS及功能性近紅外(functionalnear-infraredspectroscopy,fNIRS)等技術進一步探究自動化觀點采擇產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陳友慶,郭本禹.(2006).聾兒的心理理論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心理科學進展,14(3),382388.
魯上,劉燁,傅小蘭.(2013).頭部朝向在社會性注意轉移中的作用.心理科學進展,21(2),211219.
潘威,汪寅,陳巍.(2017).心智化社會認知觀的演變及發展——來自潛心智化的思考.心理科學,40(5),12741279.
王偉平,蘇彥捷.(2006).孤獨癥兒童基于眼睛注視的社會性注意.中國特殊教育,,1217.王雨晴,游旭群,焦健,諶鵬飛.(2015).
觀點采擇:基于自我的推理及其個體差異.心理學報,47(8),10391049.Apperly,I.A.(2013).
Whatis"theoryofmind"?Concepts,cognitiveprocessesandindividualdifferences.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65(5),825839.
作者:李藝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