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2月22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對我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文化創意產業也不例外。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如何,需要進行總結和反思。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格局發展提供具有創造性、能動性的建議。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策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給人類社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不僅僅是在健康醫療衛生領域,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產生的影響足以影響幾代人。文化創意產業也同樣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疫情防控常態化”已經成為了當前各界描述社會時態特征的一個詞語。“常態化”,也就意味著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文化創意產業該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創新活力,成為了當前社會較為關注的話題。
文化創意論文范例:文化創意產業與食品加工業融合發展研究
一、文化創意產業在防疫常態化下的發展趨勢
(一)“宅”帶動數字消費
隨著新冠疫情的席卷,各個領域都在全力以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域也不例外,尤其是文化消費方面,更是進入了嚴寒狀態。根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調研,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上半年,文化活動、文藝表演、場館展覽等處于終止狀態;文化旅游、演藝、電影、節慶活動、休閑、體育等文化產業領域更是對新冠疫情的敏感度高,所以這些文化產業領域的收入將會有41.7%~46.7%下降,預計減少損失11092億~17822億元。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發展并不樂觀。
可是從另一方面看,隨著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數字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產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由于疫情防控常態化,多數都已經“宅”在家中,工作和生活都形成了線上的習慣,由此,“宅經濟”已經得到了發展,也維持了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經濟社會的運轉。
在文化產業領域,新型的文化產業經濟模式使文化消費空前擴大。消費模式轉為線上,文化產業的線上消費群體也顯著的增加。疫情防控常態下,游戲、視頻等新興文化娛樂內容付費較多,視頻網站Bilibili等的運營收入也顯著增長,根據愛奇藝的財報,2020上半年,bilibili第一季度營業額為23.16億元,同比增長了68.59%。可見,大眾消費已經形成了優質內容付費的習慣。由此可見,數字文化產業已經在疫情對文化產業的沖擊起到了緩解的作用。
(二)休閑娛樂的互動性文化激增
雖然人們在社會發展的認知中認為休閑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但是人們還是更多的關注到事業的發展、生存需求等基本問題。由于疫情的影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人們就有了大量的空閑時間,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隨之大量增加了。人們在抖音、B站等互動性平臺參與的娛樂,以及能夠自由表達的互動性娛樂文化開始激增。短視頻的平臺主要就是靠流量價值來變現,通過促進用戶的表達,引發用戶的互動是實現流量和內容裂變的最核心的方法。以抖音短視頻為例,開始2016年是15秒的短視頻,到2019年開始開放為1分鐘的短視頻權限,后又調整為15分鐘視頻權限,這些都是為了引導、積累用戶的表達。
在短視頻從“消費互聯網”到“生產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同時,伴隨著互動性文化激增的同時,娛樂化開始朝著個體化、自主化的方向發展,由此誕生的“網紅經濟”就成為了一個新的經濟模式的代表。大眾開始向短視頻、直播等方面的遷移是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表現,尤其是網紅的數量以及電商的規模越來越多,“網紅+電商+直播”等經濟模式更是將流量的變現功能實現的很徹底。
(三)文化產業的精神慰藉已經深入日常生活
疫情防控常態化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帶來了新的方式,人們也對社會、家庭關系、自然環境等方面進行了重新的思考。文化產業不僅能夠給人們以精神慰藉,重要的是這些線上的文化內容給人們提供了娛樂和消磨時光的方式。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文化的娛樂功能給人們緩解焦慮、釋放負面情緒,進行情感宣泄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疫情下,災難電影的播放量顯著提升,相關的話題也隨之上了熱度,比如《2012》《傳染病》等電影,人們也重新進行了審視,對自然、社會、人際關系等多方面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和感悟。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娛樂功能也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了普遍性的性質。高質量的文化娛樂功能,可以放松身心,緩解焦慮情緒,滿足人們獲取知識、放松心情、自由交流等的需求。比如央視就直播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瞬時吸引了4000萬的網友觀看,并且“云監工”,建立了后援粉絲會;網友真實拍攝的紀錄短片《凌晨四點的武漢》,引起了廣大群眾的深情共鳴。這種情感緊密溝通的內容表達,正是促進了人們之間的聯系。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文化創業產業發展對策
(一)充分發揮好數字科技的賦能作用,加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1.發揮數字科技賦能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科技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應該加強數字化的技術應用,實現深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發展。“宅”經濟帶動的線上文化消費已經促進了文化產業和數字科技的融合。網絡、自媒體、在線消費,這些都讓群眾能夠接觸到文化領域,而一些文化產業也借此可以提高用戶的體驗,提高交互性。比如愛奇藝公司,就是第一個使用AV1視頻格式,進行沉浸感體驗的全景視頻解決方案的創新。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新的文化產業模式的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升級轉型。
2.互聯網思維助理交互體驗式文化產業運營
疫情的席卷,導致傳統文化產業,如書店、展覽館、美術館等實體在文化經營方面進行模式轉型與多元化發展的探索,互聯網思維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運營的新模式。根據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2月,全國近千家實體書店中有九成已經停業,有四成書店預計在2020上半年的收入下降在50%左右。而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實體書店陸續恢復營業,但是客流量卻是大量減少,消費模式更是進行了縮減。疫情防控常態化,數字科技已經對文化產業進行了重塑,人們在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消費模式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傳統文化產業開始轉型,互聯網思維推廣品牌的知名度,通過媒介平臺,加上線上、線下的推廣,或者通過直播帶貨等營銷形式,進行跨界合作營銷,利用網紅、熱點等尋求共同的價值。另一方面,在差異化競爭的今天,采取互動式的營銷模式是發展的趨勢。互動式的交流能夠提高觀眾的參與度。除了出版圖書,比如綜藝節目的“云錄制”模式,再比如網劇《愛情公寓5》,就采取互動的模式,提升文化產品和用戶體驗的雙向互動。
3.文旅融合,提升群眾的旅游體驗
文化旅游已經成為當前旅游的一個熱點,由于疫情影響,旅游業受到大面積的影響。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旅游業會出現反彈。出現的網紅直播帶你旅游的形式就是很好的一個旅游觀念的變革,F在游客更加關注的是旅游的品質,景區的吸引力、內容深度、形成的安排以及服務方面,都是游客關心的。尤其是現在,游客向往自然景觀和文化內涵旅游的轉變,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新的模式。靈活出行、親子游、自駕游這些自主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更會受到推崇。其次,網絡營銷模式的使用,是旅游市場積極拓展的營銷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休閑娛樂體驗,加上景區形成的文化特點,通過網絡影響,會帶動文化創意產品及其周邊產品的銷售,增強游客出行及消費的意愿,能夠為文旅市場做好準備。
(二)打造互動文化體驗,推進文化創意產品數字化建設
1.線上+線下模式,拓寬文化創意產業的受眾規模疫情防控常態化,人員的流動量必然會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博物館、劇場、展覽等開放也會受到限制。文化創意產業應該積極推廣線上+線下的文化服務模式,拓寬受眾范圍。比如,故宮博物院就借助數字科技,通過線上進行展覽,推出“VR故宮”,既能夠讓群眾通過高科技感受傳統文化,又能夠拓寬受眾。再有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一系列的展出,讓公眾可以遠隔千里就可觀賞莫高窟的經典。
再如上海大劇院、國家大劇院等在線上推行了公共藝術教育,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了藝術知識,展示藝術魅力。隨著科技的進步,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讓文化創意產業開啟了新的模式,既能夠發揮線下的實體空間場景展覽,又能夠通過線上向受眾提供精神文化價值。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專業性、趣味性、娛樂性融合一起,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又能夠擴寬受眾的規模。
(三)運用“再娛樂”思維,賦能民眾日常生活
1.發揮文化的娛樂作用,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
互聯網是一個社會公共空間,也是一個展示自我的社會風格場所,有公認的道德觀、價值觀,能夠形成一個公共的輿論。網絡已經成為疫情防控常態下人們進行公共議題表達、意見交流的重要場所,并不是只有娛樂休閑。因此,需要構建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能夠宣揚正能量的文化娛樂功能,打造和諧健康的公共文化領域。疫情期間,明星的粉絲通過網絡,聯合應援,捐贈了大量的物資,這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對文化娛樂功能應該有著理性的認識,在娛樂功能對公共事務的正向促進作用上,應該積極建設,為公共文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2.規范知識付費市場環境,擴大泛知識領域
疫情長期持續,防控也就要進行持久戰。在線學習成為了公眾日常生活屢見不鮮的事情。在視頻、直播等形式的推動下,知識付費是對停工停學的空白的填補。根據調查顯示,大約有63.1%的人在疫情期間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其中約90%以上的人認為有所收獲。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以及近幾年文化消費的反思,發現知識付費多是實用性,或者生活娛樂為主的泛知識領域,社交、亞文化、娛樂為主的視頻平臺都開展了知識付費的業務。
對于文化創意產業這種嚴肅的知識而言,娛樂化傾向大為顯現,這是用戶的需求決定的,而不單單是互聯網、媒介平臺的發展。泛知識領域的文化消費需求增加,需要文化主管部門進行合理、規范付費市場環境,建立監管體制,塑造健康、有序的知識付費環境。讓那些有學習需求,但是條件缺乏的人們都能夠進入到知識領域,不論是培訓課程,還是娛樂化知識產品,都讓教育和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起來了聯系。
結 語
疫情防控常態化,說明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在格局發展上有危機,但也有機遇。需要文化創意產業好好結合數字科技,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發展模式創新。
參考文獻:
[1]向勇,唐璐璐.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及政策建議[EB/OL].
[2]言之有范.愛奇藝、B站、騰訊等發財報:Q1疫情下的視頻平臺生存狀況如何?[EB/OL].2020-05-20[2020-07-13].
[3]向勇.企業穩定器與產業助推器——新冠疫情影響下文化產業的政策治理[EB/OL].2020-03-17[2020-07-13].
作者: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