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2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文化產業論文發表了鄉鎮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議和對策,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日益增強,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那么如何更好的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呢?滿足廣大人民對群眾文化的基本需求。
關鍵詞:文化產業論文,群眾文化活動
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群眾文化活動發展不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起到明顯的制約作用。經濟活力好的鄉鎮其文化活動開展明顯比較活躍,經濟條件不夠活躍的鄉鎮各類文化活動開展明顯不足,滿足不了廣大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群眾文化活動不足,直接造成棋牌活動成為廣大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娛樂方式。雖然近年來廣場活動、廣場舞、廣場合唱等群眾自發形成的這種新的群眾文化形成一定的活動氛圍和活動規模,但在組織和管理方面還有諸多細節需要進一步加以改進和完善。
2.群眾文化建設受重視程度不夠。受GDP政策的影響,目前相當一部分領導干部把發展區域經濟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群眾文化建設在鄉鎮發展建設總體規劃中作用和地位不足。日常工作中對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升關注較多,對群眾文化建設關注較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處在一種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可有可無的狀態中。
3.文化隊伍人才緊缺。文化部門缺乏擔綱專才是一直以來固有的缺憾。加上鄉鎮文化干部成長和交流的局限,鄉鎮的文化專干大多數是退休退職的教師和工人,中青年人員嚴重不足,文化隊伍青黃不接。同時,受經濟思想的影響,年輕人很難能留在鄉鎮投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中,群眾文化人才培養發展跟不上時發表展要求。
4.群眾文化經費不足。由于對群眾文化建設方面重視不夠,直接導致文化建設預算不足,文化建設經費經常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有時上級任務下達,在費用使用上也是能省則省。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大多數村鎮沒有一座像樣的會堂,相當部分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僅有少數的運動健身器材,缺乏器樂、音響等,圖書室也是書籍寥寥。還有相當部分文化活動室和老年活動室合并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地區特色文化由于缺少資金投入而停滯不前,有的甚至成為消失的印跡,難以留下鄉愁。
5.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村鎮的主要文化活動基本集中在每年各種傳統節慶日,或是紀念日組織開展一些民間文藝演出、廣場舞、歌手賽等。雖然近幾年,隨著農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文化活動有所活躍,但農村看想看的電影難、看想看的戲難、看想看的書難的“新三難”問題依然突出。缺乏農村文化與鎮企業文化互動交流,不能形成相互滲透的整體文化。
二、建議及對策
面對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障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事業地順利發展。
1.注重實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并廣泛接受的群眾文化。群眾文化其特點在于群體性。因此,必須從廣大群眾的需求和興趣入手,在適用和適應方面加以思考。在我國農村地區,其傳統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往往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這種群眾文化很受到當地的群眾喜愛和接受,融入到當地人的實際生活中,但如果簡單的復制推廣效果往往不佳。如何克服民間文化區域局限,必須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度進行統籌思考。在首先保證區域文化特色基本元素不丟失的基礎上,對不同區域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吸收和借鑒,從而建立起一種既符合當地人民喜愛,又便于推廣,呈現出的是一種更為普遍,能夠弘揚正能量,具有良好的藝術表現力的文化活動形式。
2.加強管理,把群眾文化活動納入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是是各級政府必須承擔的基本責任,也是建設“生產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生活富裕、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加大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應將文化工作納入五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范疇,象抓經濟、抓生態建設一樣,放到重要議事日程,從而使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成為“有人管、有事干、有作為”鄉鎮管理工作有效載體。
3.整合資源,在經費來源上廣開渠道,多元驅動。
一是必須加大政府的主要投入。公共財政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經費的主渠道,落實好各級政府有關文化建設經費政策,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和重點文化工程建設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比例,使鄉鎮文化建設的投入每年有較大的增長。
二是出臺配套優惠政策,發揮企業、社會力量作用。引導社會力量捐資,贊助鄉鎮基層文化建設。鼓勵鄉村集體投資、集資,通過企業資助、社會募捐,個人出資自辦文化事業等形式,解決經費缺口。通過贊助文化活動,給予冠名權、流動廣告,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企業和群眾文化在互動中獲得雙贏。
三是把文化資金投入、隊伍建設、活動項目等納入各鄉鎮年終考核。積極爭取資金、籌措資金建設農民文化健身廣場、圖書室、健身房、多媒體室、多功能廳等基礎性設施,努力為百姓文化娛樂、強身健體提供良好的場所。
4.整體規劃,建立一元多緯的文化陣地。
一是加大管理文化工作力度。強化責任制管理,規范化管理,功能性管理。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采取有力措施,高起點、規劃、分布實施,制定建設標準。
二是大力開展基層文化活動。針對地域文化的特點,制訂文化發展規劃,實現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積極扶持和引導基層文化站點組織開展活動,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以及“五一”、“十一”等紀念日組織開展活動,使節俗文化與鄉鎮民間文化有效融合。
三是大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正確引導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觀念,規范文化市場管理,用健康、先進的文化活動占領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文化娛樂生活,起到有效的導向作用。四是大力開展示范性文化活動。積極開展農民文藝節目調演,民間技藝展示、舉辦各類文化節等活動,促進鄉鎮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5.注重引導,努力培養群眾喜歡,社會認可的文化人才隊伍。文化建設及文化活動的開展關鍵在人,關鍵要有一批熱愛農村、熟悉農村、熱衷于農村文化事業的熱心人。
一是“養”百姓自己的文化能人。培養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能人是繁榮農村文化的重要環節。必須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鄉鎮文化部門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從人員編制、經濟收入、作品項目、形式載體等方面給待遇、給平臺、給激勵機制催其不斷產生新的文藝作品。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等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其業務技能水平。
二是發揮傳幫帶作用。群眾文化的發展除了廣大群眾的熱情參與外,還得有一支熱心文化事業的行家里手,他們的辛勤付出是群眾文化不斷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是發揮專業文藝社團作用,提升本地群文活動質量。將當地的專業文藝團體與業余文藝團隊建立緊密合作,從創作、編劇到導演、排練,專業社團做到基層有求必應,熱情服務,必要時還選派優秀文藝節目參與基層互動、組織優秀團隊送文藝下鄉,促進群眾文化活動健康發展。
作者:朱義明 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谷陽鎮文體廣電服務中心
推薦閱讀:《人民文學》以發表中短篇小說為主,兼及長篇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隨筆、兒童文學等。是國內較有影響的文學刊物之一。《人民文學》是中國一流純文學月刊,你可以這么認為——它基本上代表了中國文學的最高水準,是同類刊物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