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04月21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這篇新聞職稱論文范文發表了新聞傳播類欄目設置現狀與思考,在人文學科中新聞傳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那么怎樣推動這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呢?西方新聞教育理念推動了中國新聞學研究的發展,完善了中國新聞學教育體系,并使中國各高校新聞學院的建設得到加強。
【摘要】新聞傳播學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與實踐成果需要通過學術期刊、學術論文等傳統文本方式來呈現。研究新聞傳播類欄目在期刊論文中的生存狀態、分布狀況,可以探尋出新聞傳播學學科的發展現狀、面臨困局,及其未來合理發展路徑、基本走向,進而推動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文章以高校學報為考查對象,以被CSSCI(2014—2016)來源期刊收錄的70種高校綜合性社科學報為研究樣本,總結出具有代表性的結果。
【關鍵詞】新聞職稱論文范文,新聞傳播類欄目,高校學報
究其歷史,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聞學在德國和美國開始形成學科。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的學科地位在美國確立。中國的新聞傳播研究最早可追溯至晚清。民國時期的文人論政、報人報國等理念推廣使得當時的報學(即現今的新聞學)研究尤為興盛,涌現出任白濤、黃天鵬、戈公振等眾多新聞學者,并出現了專門致力于新聞傳播研究的以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為首的一批新聞學研究團體,北大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也標志著中國新聞學教育的開端。隨著報紙、廣播等傳媒的發展,西方新聞傳播理念逐漸進入中國。哥倫比亞大學、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學院的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傳播西方新聞教育理念。
20世紀70年代末,復旦大學自編刊物《外國新聞事業資料》第一次刊登了介紹傳播學的文章,這被視為中國傳播學研究的起點。20世紀80年代,以施拉姆為代表的傳播學者來華訪問,介紹傳播學相關研究和理念,使得中國學者對傳播學的了解逐漸深入。此后諸多學者開始以譯介學為手段,傳播西方的傳播學理念和研究方法,不斷加深中國社會對傳播學的認識和理解。正是基于上述學者們的努力,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設立了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此后相繼設立新聞傳播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開設新聞傳播學科點的院校逐年增多。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隨著新聞傳播學學科的發展,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地位、學科建設力度逐年攀升,新聞傳播學科內的交流及其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互動日益增強,各種體現與展示其成就與發展現狀的綜合性指標亦不斷出臺。下面我將選取被CSSCI(2014—2016)收錄的70種綜合性學報[1]作為研究的樣本,對其中各個板塊尤其是《新聞傳播》欄目板塊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和透視,從中讀取有研究價值的信息做相關研究。希望我的思考能為新聞傳播學學科發展添磚加瓦。
一、樣本的選取與說明
為了更好地呈現新聞傳播學的發展概觀,我選取高校學報作為研究的起點,以其承載的學術力來判斷現階段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地位、發展力度、科研進展,分析其發展進程中凸顯的問題。而選取CSSCI(2014—2016)收錄的來源期刊(高校綜合性學報)為研究藍本,其一是因為高校是學術理論探討的高地,學術氛圍比較活躍,學術觀點的交鋒與爭鳴能生成和擴散新學術理念。
其二是因為高校在國家政策、社會就業趨向的引導下不斷增開新聞傳播學相關專業,為了新增學科建設的發展,就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參與、融入摸索、探究新聞傳播學學科發展的軌道上。
其三是因為CSSCI來源期刊在學界的高認可度,選取被其收錄的來源期刊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使得最終的結果具有說服力和代表性。此外,CSSCI來源期刊一般以兩年為一個評定周期,而在評定結果公布之前,為了規范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保證學術期刊評價的公平公正,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對CSSCI數據庫做了多方測評,并長期征集學術評價意見及邀請學術專家參加討論,這使得原定于2016年發布的最新版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未能如期發布。
在最新來源期刊尚未公布前,學術界仍采取2014版的CSSCI來源期刊作為學術評價和學術研究的標準,原來的CSSCI(2014—2015)來源期刊的時間范圍也因此擴充至2016年,更改為CSSCI(2014—2016)。為使研究結果具有可操作性,本文選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作為本研究的時間段和邏輯分析的框架,對被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綜合性社科學報在該階段的發展格局及基本規律進行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
二、70種學報的總體欄目概覽與新聞傳播類欄目的設置現狀
學報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學術刊物,指專門報道學術研究成果的學術性刊物,一般由高校主辦,多以“某某學報”冠名;另一種指學校官方介紹學校概觀的報紙,簡稱學報。學界通常談及的學報多指學術性的刊物。高校學報一般可分為自然科學版、哲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版、工程版、醫學版等不同學報類型。鑒于本文研究的是新聞傳播學,因而選取的學報類型為哲學社會科學版、人文社會科學版和社會科學版。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統計70種學報。
學報欄目設立概觀與新聞傳播類欄目類型劃分70種學報均有較清晰的欄目設置,便于讀者和研究人員選擇所需內容閱讀、查詢和分析研究,總體體現了欄目類型多元化和極具時代感的特征。分析發現被選取的大部分學報的欄目設立較為全面,關注視線和研究視角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多個維度,開辟有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主體欄目,并專門設置有研究與討論社會熱點和前沿問題的板塊,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的《學術前沿》《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前沿課題研究與述評》《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學術前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學術看臺》等。
分析還發現不少學報基于主辦單位所處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性欄目,如《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毛澤東思想研究》和《湘學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宋代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宗教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研究》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臺灣研究》等。
此外,分析發現70種綜合性學報中開設新聞傳播類欄目(本文采用的是廣義的新聞傳播學學科視野,認定與新聞傳播有關的欄目或板塊均屬于該類欄目;涉及新聞傳播類欄目具體名稱的以所在學報擬定的欄目名稱或學報年末總目錄中的欄目分類為標準)的學報共有25種,占樣本學報總數的35.71%,其中常設新聞傳播類欄目的學報共計13種,占學報總數的18.57%,新聞傳播類欄目為非常設欄目的學報為12種,占學報總數的17.14%。
在開設新聞傳播類欄目的學報中,作為定期欄目的學報占比52%,作為非定期欄目的學報占比48%,兩者所占比重基本持平。通過查詢學報的刊出周期,以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為主要資料來源,發現在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70種學報共計論文約7000余篇,其中與新聞傳播類欄目相關的論文數量僅為133篇,新聞傳播類定期欄目產出的論文為93篇。將新聞類欄目論文產出情況與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等傳統欄目版塊論文產出情況進行粗略對比分析發現,新聞傳播類欄目載文量在學報載文總量中占比明顯偏少,其在學報欄目設置中處于弱勢地位。
2.新聞傳播類欄目研究領域分布格局由于新聞傳播學學科處于不斷發展變動中,且廣義的新聞傳播學涵蓋的內容范圍在學界一直未形成共識,因此以下關于該欄目研究領域的劃分借鑒了劉自雄[2]等幾位學者的劃分標準。通過統計發現,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70種綜合性學報新聞傳播類欄目研究的基本格局如下圖所示。從上圖來看,新聞傳播學相關研究中傳播學與輿論學的論文數量最多,總數為49篇,所占比例為38.65%,這表明傳播學與相關學科輿論學的學科地位日益穩固且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報刊、廣播、電視的研究論文總量為24篇,以18.90%的占比居于第二位,表明傳統媒體依然保持著強勢,并未因新媒體的日益崛起而受到冷落。關于新聞理論的研究論文共有13篇,所占比重為10.24%,說明新聞理論對當前新聞傳播教育及其對新聞實踐的指導作用依然存在。涉及網絡、手機、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研究論文共有11篇,占研究總量的8.66%,說明伴隨新媒體的發展,學界對該新傳播形態和傳播方式日益重視,逐漸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
統計數據還表明,文化產業與跨文化傳播相關議題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青睞,其占比為6.23%,這說明在全球化時代浪潮和文化繁榮發展現狀的驅動下,學界的研究視野逐步發生了偏轉,新的研究熱點正在形成。相比之下,新聞傳播史、新聞業務、新聞傳播教育等關于新聞學基礎研究的力度正在逐漸弱化。
3.新聞傳播類欄目設立的區域分布根據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區域劃分的標準,將開辟新聞傳播類欄目的學報按照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級行政單位進行劃分,得出如下表所示的區域分布概觀。檢視表格發現,設立有新聞傳播類欄目板塊的學報數量最多的是東部地區,數量達到10份;其次是中部地區,有9份學報開設了該類欄目;最少的是西部地區,僅有6份學報開設有該類欄目。但從三個區域學報產出新聞傳播類論文的數量上來看,彼此之間差距甚微。
從不同區域的內部格局來看,東部地區刊登新聞傳播類論文的刊物的主辦單位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等東部經濟發達城市,說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對新聞傳播學科比較重視,這也與這些地區發達的新聞傳播教育及新聞傳播媒體實踐相映襯。
三、基于上述現狀的分析思考與總結
基于對上述現狀的分析,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深思。新聞傳播學學科教育與新聞傳播研究推介平臺發展不相稱。綜觀我國新聞傳播學學科的發展歷程,從新聞學教育萌芽到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最終成型,新聞傳播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08年6月,我國共有300多家高校開設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專業點設置達到877個[3],有復旦大學等15所高校設立了新聞傳播一級學科博士點,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等3所機構設立了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還有安徽大學等近百所高校開設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可見國家對新聞傳播基礎教育、學科建設的發展較為重視。這與學術界對新聞傳播學學術研究的忽視形成了鮮明反差,新聞傳播學學理性探討的低迷與新聞傳播研究推介平臺的無力相互映襯,新聞傳播學學科理論研究平臺亟待全方位構建、重視和完善,以吸納更多學者加入到新聞傳播學科理論研究的軌道上來。
新聞傳播學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上文可知,開設有新聞傳播類欄目學報的主辦單位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此外,從我國設立的15個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的分布區域來看,有12所高校分布于東部或東南沿海一帶,中部地區只有2所,而西部地區僅有1所。新聞傳播學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情形與國家政策導向、地域環境和學科發展歷史密切相關,要縮小發展差距以實現協調發展,需要政府、學界的共同努力。新聞傳播學學術研究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和研究進展的推進,新聞傳播學正逐漸由“小新聞”走向“大傳播”[4],傳統的新聞學基礎研究正在退潮,大傳媒、大傳播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體研究正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傳統新聞學與傳播學建構的理論體系正在遭遇來自時代、技術和新近傳媒理念的沖擊,因而必須擴容與重構,面向新傳播生態環境建構嶄新的理論模型和話語體系[5]。
作者:張琳
推薦閱讀:《新疆新聞出版》(雙月刊)創刊于2003年,是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書報刊發展中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