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5月06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文章主要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探索市場上不同品牌宜賓芽菜之間細菌菌群結構的差異性。采用Alpha多樣性分析和Beta分析,從門水平上對細菌菌群結構分析,發現優勢菌門是厚壁菌門(Firmicutes),在3個樣本中占比分別為43.77%、50.73%、45.59%;在種的水平上進行分析發現,優勢菌種是鼠乳桿菌(Lactobacillusmurinus),在3個樣本中占比分別為10.51%、9.87%、11.92%。此外,還在芽菜中檢測出腦膜炎嗜冷桿菌(Psychrobactermeningitidis)和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等腐敗致病菌。結果表明,3種品牌宜賓芽菜之間細菌菌群結構有一定差異,并且市場上流通芽菜的微生物安全需要改善。
關鍵詞:芽菜;高通量測序技術;群落結構;優勢菌種
芽菜是在我國四川南部較為盛行的一道傳統醬腌菜,由新鮮的芥菜莖部通過清洗、劃絲、晾曬、腌制、發酵等工藝制作而成[1]。芽菜發酵是芽菜制作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因為芽菜的風味主要來源于發酵環境中微生物代謝活動[2-3]。芽菜自然發酵過程中會有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這也是影響芽菜風味和食用安全性的關鍵點。但是,目前對于芽菜中的微生物菌群結構和多樣性分析并未完全了解。在過去的研究中,主要有依賴微生物的培養特點和形態學的傳統培養分離方法來探索發酵食品中菌群。
馬長路等[4]通過傳統培養分離的方法從東北酸菜中分離出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尹曦等[5]用傳統培養分離方法發現宜賓芽菜中主要有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植物乳桿菌。但依靠形態學來鑒定微生物常常不夠全面,因為能通過培養基進行培養的菌群很少,所以傳統的方式不能全面地認識發酵環境中的菌群結構。隨后基于 PCR 的檢 測手段出現,主要有 PCR-DGGE 技術、EIRC-PCR 技術和 RFLP技術等。
張先琴[6]通過 PCR-DGGE 技術分析了芽菜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但無法有一個準確的定量;荊雪 嬌[7]通 過 PCR-DGGE 技術發現短乳桿菌為泡菜和酸菜的優勢菌群,彎曲乳桿菌在泡菜和浙江榨菜中為優勢菌群,消化乳桿菌和食用糖乳桿菌分別為酸菜和醬菜的優勢菌群,但基于 PCR的技術手段往往因為要凝膠電泳,圖譜復雜且存在工作量大、靈敏度有限等缺點。近幾年,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誕生為了解微生物菌群結構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因其具有無需克隆、測序量 大、速 度 快 等 特 點[8-10]而 廣 泛應 用 于 檢測植物病毒、畜禽、食源性病原體[11]等。
楊柳等[12]利用高通量測序發現在辣白菜中 Weissella 菌屬與菌落計數相距最近,同時也與總酸含量的呈味物質呈正相關,其貢獻率最好,其他菌屬呈負相關,說明 Weissella菌屬對主要呈味物質有重要作用。賈 晶 晶 等[13]利 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12%食鹽濃度發酵的腌漬白菜 液分析得出共有6個菌門。最優勢菌門為變形菌門,其相對含量高達67.01%,丙型變形菌綱相對含量為99.17%,為其主要優勢菌綱,其中普羅威登斯菌屬為最優勢菌屬。由此可以看出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微生物群落多樣分析是較準確且完備的。本研究重點在于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從門、種水平上研究市場上不同品牌的宜賓芽菜之間微生物群落結構差異性及是否存在有害菌,在檢測市場產品的安全性的同時也為廠家在發酵過程中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有害微生物繁殖起到提醒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驗材宜賓芽菜:購于宜賓敘州區當地貿易市場,購買3種不同廠家的袋裝芽菜,分別編號 C1、C2、C3。所有樣品均為無菌采樣,使用無菌塑封袋包裝后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待測。
1.2 驗試劑與儀器E.Z.N.ATM Mag-BindSoilDNA提取試劑盒 美國Omega公司;通用型恒壓恒流電泳儀;AppliedBiosystemsⓇGeneAmpⓇ PCR System 9700 PCR 儀;QIAquick GelExtractionKit凝膠回收試劑盒 Qiagen公司;Qubit2.0微量熒光核酸定量儀 ThermoFisher公司;X1R高速冷凍離心機 美國 Thermo公司;HiSeq測序儀、HiSeqRapidSBSKitv2(FC-402-4023500Cycle)測序試劑盒 美國Illumina公司;其他所需試劑均購自成都市科隆化學品有限公司。
1.3 DNA 提取和 PCR 、擴增使用特定 的 DNA 提取 試劑 盒 進 行 基 因 組 DNA提取后,使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DNA。引物引 用:515F(5′-GTGCCAGCMGCCGCGGTAA-3′)和806R(5′-GGACTACHVGGGTWTCTAAT-3′),以稀釋后的基因組 DNA為模板,根據測序區域的選擇,使用帶Barcode的特異引物進行PCR。每一個25μL的體系包括1×PCRbuffer、1.5mmol/LMgCl2、0.4μmol/LdNTPs、正向和反向 引 物 各1.0μmol/L、0.5 U KOD-Plus-Neo酶(Toyobo公司)和10ng模板。
PCR 程序包括起始94℃1min,然后30次循環(變性94℃20s,退火54℃30s和延伸72℃30s),最后72℃5min。每個樣本進行3個PCR技術重復。PCR與1/6體積的6loadingbuffer混合,使用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取目的條帶用來回收,回收使用 QIAquickGelExtractionKit(Qiagen公司)。使用 Qubit@2.0Fluorometer(ThermoScientific公司)定量。最后等摩爾量混合。建庫使用 TruSeqDNAPCR-FreeSamplePrepKit,構建好的文庫經過定量和文庫檢測合格后,使用 HiSeq2500平臺 PE250模式測序。
1.4 據分首先使用FLASH[14]拼接雙端序列,截去Barcode序列得到 原 始 數 據,然 后 使 用 Trimmomatic進 行 質控。在 Usearch軟 件[15]基 礎 上,使用 UPARSE 算 法在97%水平上進行 OTU 聚類,再用 R 語言進行各種數據轉換,最 后 用 ggplot2包 作 圖。對于 Alpha多樣性分析,PD 指 數 的 計 算 使 用 Picante包,其 他 指數 使用 Vegan包。對于 Beta多樣性分 析,使 用 GUniFrac包計算 UniFrac距離。
2 結果與分析
2.1 芽菜中細菌群落 Alpha多樣性分析Alpha多樣性指數主要有細菌菌群豐度指數 Chao1指數和 ACE指數,細菌菌群多樣性指數 Simpson指數和Shannon指數。C3樣本中細菌菌群豐度最高,而 C2樣本中細菌菌群的豐度最低。從芽菜中細菌菌群多樣性指數的結 果 發 現,C1 樣本中的細菌菌群多樣性最高,C2樣本中的細菌菌群多樣性最低。3種芽菜在細菌菌群多樣性和豐度上具有一定的差異,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選擇、制作工藝以及滅菌條件的不同造成的。
2.2 菌群落韋恩圖分析將細菌序列在97%相似水平上定義為一個 OTU,對3種宜賓芽菜中細菌的 OTU 進行分析得到 OTU 韋恩圖。3個樣 品 共 測 得1948個 OTUs。C1中測得1351個 OTUs,C2中測得1315個 OTUs,C3中測得1444個OTUs,3種宜賓芽菜中共有727個OTUs,結果表明,3種芽菜細菌群落結構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但相比 3 種 芽 菜 共 有 菌 落,每 種 芽 菜 獨 有 菌 落 占 比更小。
2.3 生物相對豐度曲線根據 OTU 豐度,使用Rank-Abundance曲線對樣本多樣性進行評估,得到相對豐度曲線。
曲線的平滑程度反映了樣本中物種的均勻度,可以看出隨著測序加深,序列增加,各個樣品的曲線斜率逐漸減小,呈現一個趨于平緩的態勢,說明物種分布較均勻。而曲線在水平橫軸上的范圍越大,說明物種豐度越高,可 知 C3樣 品 的 物 種 豐 度 最 高,C1次之,C2最低。
2.4 細菌群落在門水平上的結構差異分析在門的水平上對3種宜賓芽菜中細菌菌群結構進行分析。
3種 芽菜中優勢菌門均是厚壁菌門(Firmicutes),C1樣本中厚壁菌門占比為43.77%,在C2樣本中占比為50.73%,在C3樣本中占比為45.59%。厚壁菌門會參與膳食植物多糖代謝[16];其次是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擬桿菌門在 C1、C2和 C3樣本中占比分別是22.53%、21.98%和23.77%。Ley等[17]發現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降低對減輕體重有直接的影響,在肥胖受試者中通常厚壁菌門含量較高,擬桿菌門含量較低,因此在樣本中若擬桿菌門比例較高,可能起到抑制人體脂肪沉積的積極作用。在樣本中還檢測出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少數的奇古菌門(Thaumarchaeota)、綠彎菌 門(Chloroflexi)、廣 古 菌門(Euryarchaeota)、放線菌門 (Actinobacteria)、醋 桿 菌 門 (Acidobacteria)、螺旋體門(Spirochaetes)等。其中,變形菌門屬于革蘭氏陰性細菌,它們具有分泌脂多糖的能力,而脂多糖可以作為內毒 素,容 易 引 起 腸 道 炎 癥[18]。對 此,我 們日常飲食可以注意多食用高纖維或碳水化合物改善腸道菌群來降低炎癥發生的概率。
2.5 細菌群落在種水平上的結構差異分析在種的水平上對3種宜賓芽菜中細菌結構進行分析。
在3組樣品中豐度前三的優勢菌種一致,分別 為 鼠 乳 桿 菌(Lactobacillusmurinus)、禽 乳 桿菌(Lactobacillusaviariu)、格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gasseri),共屬于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spp.),乳 酸 桿菌 具有嗜酸的特點,因此廣泛分布于傳統醬腌菜中。
優勢菌種鼠乳桿菌在3組樣品中占比分別為10.51%、9.87%、11.92%。鼠乳桿菌在腸道中起著調節腸道菌群,增強腸道屏障的功能[19-20],Huang等[21]研究發現,鼠乳桿菌可以作為一種功能性的益生菌來對抗食物過敏。禽乳桿菌屬于革蘭氏陽性菌,具有產生細菌素和有機酸的能力,可以抑制病原體和炎癥反應[22],它在3種芽菜樣品中占比分別為4.70%、9.82%、5.05%,其中禽乳桿菌在C2中占比最大,而在 C1中占比最小。
格氏乳桿菌在3組樣品中占比分別為2.56%、2.94%、2.42%,Kyoung等[23]研究發現格氏乳桿菌會影響體內代謝因子,與Cudraniatricuspidata 協 同 作用 調 節 代 謝 功 能,發 現 了 一 種 新的作為肥胖與消瘦的生物標志物。此外,還發現了彎曲乳桿菌(Lactobacilluscurvatus),有研究表明彎曲乳桿菌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對單核增生細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從而起到改善發酵香腸安全的作用[24-25]。
同時,3個樣品中均含有羅伊乳桿菌(Lactobacillusreuteri),它常用于嬰幼兒保健食品益生菌使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加人體免疫力[26]。特別注意的是有腐敗致病菌被檢測出,其中一個是腦膜炎嗜冷桿菌(Psychrobactermeningitidis),它可以產生褐藻酸降解菌快速吸收水分從而導致紫菜出現病斑進而腐敗[27],因此在芽菜中可能存在加速腐敗的效 果;此外還檢測出熒光假單胞菌 (Pseudomonasfluorescens),有研究表明熒 光 假 單 胞 菌 常 附 著 于 醬 腌菜表面,存在還原硝酸鹽生成亞硝酸鹽的情況,因此可能對食品安全有不良影響[28]。
另外,我們還檢測到了產酸擬桿菌(Bacteroidesacidifaciens),MarquesFZ等[29]發現Bacteroidesacidifaciens等腸道菌群數量會增加高血壓小鼠 發 生 心 力 衰 竭 概 率,KangChil-sung等[30]發 現Akkermansiamuciniphila、Bacteroidesacidifaciens的減少與 DSS誘導的結腸炎相關。
總體上,在種水平上的有益功能菌主要有鼠乳桿菌(Lactobacillusmurinus)、禽 乳 桿 菌 (Lactobacillusaviariu)、格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gasseri)、羅伊乳桿菌(Lactobacillusreuteri),腐敗致病菌主要有腦膜炎嗜冷 桿 菌(Psychrobactermeningitidis)、熒 光 假單 胞 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產 酸 擬 桿 菌 (Bacteroidesacidifaciens)。在傳統工藝下生產的芽菜,發酵菌群主要來源于原輔料和生產環境中,如何減少腐敗致病菌和擴大優勢菌種是提高芽菜食用安全性和風味的關鍵點。
3 結論
本文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3種不同宜賓芽菜中的細菌菌群 結 構 進 行 分 析,結 果 表 明,3 種 宜 賓 芽 菜中,C3樣本中細菌菌群豐度最高,而在 C1樣本中,細菌菌群多樣性最高。此外,共檢測到3種宜賓芽菜中共有727個 OTUs,3種芽菜具有一定相似性。在門的水平上,對3種宜賓芽菜中細菌菌群結構分析,發現厚壁菌門是優勢菌門,在C1、C2和C3中占比分別為43.77%、50.73%和45.59%。
在種的水平上對3種宜賓芽菜中細菌菌群結構進行分析,發現鼠乳桿菌是3種宜賓芽菜中的優勢菌種,它在C1、C2、C3中占比分別為10.51%、9.87%、11.92%。其次分別是 禽 乳 桿 菌(Lactobacillusaviariu)、格 氏 乳桿 菌(Lactobacillusgasseri)。禽乳 桿菌 在 C1、C2、C3中 占 比分別為 4.70%、9.82%、5.05%,格 氏 乳 桿 菌 在 C1、C2、C3中占比分別為2.56%、2.94%、2.42%。
通過高通量測序技 術,能快速、準確地分析芽菜發酵環境中的細菌菌群結構,本研究發現市面售賣的宜賓芽菜中主要功能菌是鼠乳桿菌(Lactobacillusmurinus)、禽乳桿 菌(Lactobacillusaviariu)、格 氏 乳桿 菌(Lactobacillusgasseri)、羅伊乳桿菌(Lactobacillusreuteri),但也存在部分腐敗致病菌,如腦膜炎嗜冷桿菌(Psychrobactermeningitidis)、熒光 假 單 胞 菌 (Pseudomonasfluorescens)、產 酸 擬 桿 菌(Bacteroidesacidifaciens)。本研究為芽菜的生產、包裝、運輸等過程中的微生物控制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后期對芽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
[1]劉達玉,吳枚枚,肖龍泉,等.腌制芽菜加工現狀與發展技術路線[J].中國調味品,2019,44(9):180-182.
[2]左勇,鞠帥,謝暉,等.宜賓芽菜生產技術展望[J].中 國 調 味品,2011,36(5):12-14.
[3]杜玫,蔡玥,賈利蓉,等.不同前處理方式對泡青菜揮發性風味成分的影響[J].中國調味品,2021,46(4):38-42,49.
[4]馬長路,焦夢麗,羅紅霞,等.傳統東北酸菜中乳桿菌的分離鑒定及其降膽固醇特性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9,40(21):209-213.
[5]尹曦,蒲彪,陳安均,等.四川宜賓芽菜中乳酸菌分離篩選及菌相分析[J].食品科學,2013,34(3):163-168.
[6]張先琴.PCR-DGGE技術分析傳統發酵蔬菜中微生物群落結構[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2
作者:王新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