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1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生態環境面臨了嚴峻的考驗,伴隨多地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問題的發生,越來越多人注重環保,而環保技術在林業采伐作業中的應用及功能發揮也被人們所熟知。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研究實踐,探討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應用現狀及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采伐作業;環境保護技術;實踐應用
因生態被破壞而產生的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生存和發展,伴隨當前各種環境問題的凸顯,越來越多人在環保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力求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環境加以維護,保護人們生活的共同家園。目前在一些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林業采伐作業早已由人力勞動轉變為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機械化的采伐也會帶來一些生態破壞與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水患等,因此對當前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應用現狀進行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林業論文范例:林業造林方法在林業資源中的應用芻議
1.林業采伐作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1.1引發水土流失等問題
森林是人們非常重要的資源寶庫,其具備涵養水源、保護土壤、調節氣候和凈化空氣的功能,通過枯枝落葉層、土壤等發揮保護作用,減少水土的流失,但林業采伐作業則會對森林本身的結構產生破壞[1]。比如林業采伐作業過程中會減少林地枯枝落葉層,地面還會失去林冠的蔭蔽,于是導致地標溫度升高。而抑制分解生物活動的物質輸入減少,共生菌減少,非共生腐養生物活動加強,枯枝落葉層的分解速度加快。再比如林冠擋雨的功能被破壞而減弱,森林土壤表層也被砍伐作業破壞,那么就會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還有修剪裝車場、集運材料通道等行為也會影響當地土壤的穩定性。
1.2引發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退化問題
森林系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其在水平結構、垂直結構、營養結構上都非常復雜,種植植物的種類多樣,而林業采伐通常會導致該系統不斷退化甚至消亡,比如單一化的人工林樹種下,一些林地位置分散,沒能集中連片種植,在群落結構、森林類型以及組成上都比較簡單,那么采伐的過程必然會導致森林物種的多樣性進一步下降,系統更為脆弱[2]。
1.3引發森林景觀破碎化問題
目前林業采伐作業多應用間隔塊狀或帶狀進行采伐,以留下種源,確保林地的自然更新,這樣的作業方式有助于修建公路,避免出現較多的水土流失問題,但另一方面,散布式采伐會破壞景觀,使其碎片化,還對物種的生存極為不利。
2.我國環保工作開展過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2.1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在獲取較好的經濟效益情況下,也給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導致不少環境問題出現,如山地滑坡、水土流失等等,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伴隨經濟逐利現象大增,很多亂砍亂伐問題出現,又進一步引發水土流失問題甚至沙塵暴問題。由此可見,環境的好壞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社會發展進程密不可分,一旦過度追求利益而放棄環境,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2.2環境立法較為滯后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境立法出現時間很晚,在內容上也存在很多不足。上世紀80年代的計劃經濟背景下,立法內容多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基礎,進入90年代后伴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確立,立法思想發生了一定轉變,越來越注重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要求,但并為完全進行改變,并且我國環境立法受到計劃經濟影響很大,過于注重經驗而忽略實際,表現出立法內容嚴重滯后以及與現實相脫節的問題,這就導致無法對當下林業采伐作業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產生較好的約束性。
2.3環保部門執法力度不夠
在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體制下,相關環保部門并沒有直接強制性質的執法權力,這無形中增加了工作執行的難度,也使其在面對很多違法性林業采伐行為時束手無策。實際上在執法過程中,環保部門應具備應有的權威性與嚴肅性,才能提高其執法積極性。
3.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應用對策
3.1保護保留木技術應用
進行林業采伐作業時,要避免對保留木產生毀壞,工作人員就要選擇適當的采伐強度、定向伐木,同時選擇與采伐作業相符的機械設備,合理配置集材道。此外,還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培訓工作,強化環保意識和現代生態觀。有調查研究顯示[3],進行采伐作業前,伐除藤本植物有助于減少對保留木的毀壞,那么就要積極改進作業技術的操作方式,同樣能達到很好的作業效果。另外,在伐作業時,深開下口,多打楔子,在林木倒下前快速拉鋸,這樣才能保證伐木倒下后落到準確的位置上,預防保留木被損壞。
3.2選擇適合的集材方法與集材機械
要盡量避免集材作業影響生態,就要結合林地所在地的經濟技術發展現狀,選擇與之相符的集材方式與集材機械開展作業,伐區機械要盡量以快速、輕便、經濟型的為主,這些年來,我國在架空集材索道結構與類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很多適合山地條件的天然林擇伐集材索道和輕型人工林間伐集材索道被利用。蓄力集材應用的優勢較多,如對土壤影響較小,對保留木的損傷較小,無污染,環保且經濟等等。目前我國東北地區的林業多用馬車、牛車等蓄力集材,而針對坡度較小的伐區,則以拖拉機為主。此外還要增加林道網密度,減少集材拖拉機通過的次數,以減少對林地土壤的直接碾壓。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作業方式,比如應用犁耕法確保集材道土壤逐漸恢復,伐區開展作業也要盡量避開雨季,多在冬季進行作業,充分利用冰雪道進行集材,減少作業對森林生態環境的破壞。
3.3做好伐區的清理工作
有資料顯示[4],我國南方很多山林地區在進行天然林采伐后,如果將剩余物散鋪開或是帶狀堆腐,那么就能避免對當地土壤的干擾,這對幼林地地表覆蓋度化學滅草方法的使用以及利用枯死雜草覆蓋林地降低成本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還有學者認為,伐區清理工作最好能將采伐剩余物在現場進行保留,如倒木或活立木,利用跡地上留下的大量有機物為幼林生長提供物質基礎,這樣有助于維持和恢復森林生態系統。
3.4優化采伐方法與伐區配置
結合采伐區林地的實際情況與條件,工作人員必須選擇適合的采伐方式開展采伐作業,采伐過程中要加強指導,完善法規標準,使其發揮較強的約束性作用,同時預防大面積連片采伐,控制作業實施的強度。在對林業采伐作業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低強度、集中集材、原條工藝相結合的采伐作業形式對很多林地都很適用,不但能大大降低采伐作業的實施成本,還能有效保留林分。同時也有學者提出應適當集中伐區,而非分散小塊伐區配置,才能降低森林景觀破壞破碎的程度,進而降低伐區開展作業的生產成本。
3.5完善采伐技術應用政策
在開展林業采伐作業的同時,應積極從生態環保的落腳點出發,對現存問題進行重新審視,不斷完善采伐技術的應用政策,使其更好地發揮約束性、管理性的作用。工作人員在采伐作業過程中自覺遵守環保法,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格管理和整治各種亂砍亂伐的行為,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維持平衡。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森林有助于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確保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保障人們生活的環境更健康更美好。因此,在當前人們進行采伐工作時,絕不能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環境破壞,要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發展應用環境保護技術,合理科學進行森林采伐,才能最大程度減少對林業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確保森林生態系統平衡,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世光.林業采伐作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分析[J].科技風,2015,2(1):105.
[2]李鵬源.林業采伐作業的環境保護技術及對策探討[J].山西農經,2014,1(6):103-104.
[3]王秀麗.林業采伐作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分析[J].林業勘察設計,2014,2(2):43-44.
[4]許由才.林業采伐作業環境保護技術及措施[J].中國農業信息,2014,11(7):172.
作者:韋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