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6月04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為了解生物有機肥在小麥上的應用效果,筆者于2019年開展了此項試驗研究,以期為小麥施用生物有機肥提供技術指導,為生物有機肥推廣提供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進行,地點在新鄭市觀音寺鎮大董村,該村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適中,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年平均氣溫14.2℃,年均日照時數2368.4h,年均日照百分率53%,≥0℃的年均積溫值5252.1℃,年均降雨量698.8mm,無霜期207d。試驗田為水澆地,土類為褐土,質地為壤土,排灌方便,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光照充足,前茬作物為玉米。該田塊耕層土壤養分為:有機質13.1g/kg,堿解氮91.4mg/kg,速效磷(P2O5)12.8mg/kg,速效鉀(K2O)91.8mg/kg。
農藝師論文范文:廣東茶區茶園施肥現狀及發展趨勢
(二)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小麥,品種為“矮抗58”;供試肥料為生物有機肥(有效活菌數≥2.0億/g,有機質≥40%),劑型為粉劑,由河南省中農嘉吉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三)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1為常規施肥+小麥播種前每667m2底施供試生物有機肥60kg;處理2為常規施肥+小麥播種前每667m2底施供試生物有機肥基質60kg;處理3為常規施肥+小麥播種前每667m2底施細沙60kg;處理4為常規施肥。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30m2,田間走道寬為70cm,四周設保護行。病蟲害防治同大田管理。
(四)試驗過程
試驗在當地常規施肥的基礎上進行。常規施肥為每667m2底施48%(16-16-16)復合肥50kg,生長期間每667m2追施尿素15kg。按試驗方案的要求于2018年10月10日(小麥播種前)將供試肥料、基質、細沙施入各處理小區,10月11日整地后播種,翌年6月2日收獲。收獲時以小區為單位單收單稱分別計產并同時進行田間調查與考種。試驗除按方案要求的底施肥料或細沙外,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小麥田生產。
二、結果與分析
(一)底施生物有機肥對小麥產量因素的影響
底施生物有機肥改善了小麥的成產因素。由表1可以看出,處理1與處理2、處理3、處理4相比,畝穗數均增加0.1萬穗,穗粒數分別增加0.4粒、0.6粒、0.7粒,千粒質量分別增加1.5g、1.7g、1.8g。說明在常規施肥的基礎上,小麥底施生物有機肥能夠增加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
(二)底施生物有機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底施生物有機肥提高了小麥產量。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1較處理2平均每667m2增產35.6kg,增長率為7.0%;處理2較處理3平均每667m2增產6.6kg,增長率為1.3%;處理3較處理4平均每667m2增產2.3kg,增長率為0.5%。對各處理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處理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采用PLSD法進行多重比較,處理1與處理2之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與處理3、處理4之間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三、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在當地常規施肥的基礎上,于小麥播種前每667m2底施供試生物有機肥60kg,與同期每667m2底施等量供試肥料基質相比,增加了小麥的穗粒數及千粒質量,平均每667m2增產35.6kg,增長率為7.0%,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
作者:吳玲玲王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