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4月28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2005年發表的吉森宣言在營養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該宣言就新營養學的概念和研究維度達成共識。新營養學在傳統營養學的基礎上結合環境科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內容,使之成為一個多維度的綜合性學科。本文基于這一領域近年的研究進展,分別從食物營養與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及與營養科學相關的社會學研究等角度探討了食物系統與食品飲品及其所含營養成份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營養物質與生物、社會和地球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并對新營養學未來的研究任務和愿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新營養學;可持續發展;吉森宣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革命性的時代。在過去的五六十年里,新科技、新發明層出不窮,世界呈現出以政治、金融和電子革命為特征的“全球化"趨勢。與此同時,世界人口、全球食物生產和供應及社會、文化和環境也發生巨大的變化。200年前,地球上只有不到10億人。2017年中,按照聯合國的測算,世界人口已達76億[1]。而到2050年時,世界人口將達到91.5億[2]。另一方面,以科技發展及全球化推動的經濟發展促使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營養轉型,他們面臨不斷增長的與營養有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2017年,全世界有3500萬5歲以下兒童超重,其中非洲和亞洲分別占25%和46%,同時還有1/8(約6.7億)以上的成人肥胖[3]。超重和肥胖是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及一些癌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另外,大約有1/3的育齡期婦女患有貧血[3]。全世界的貧困和饑餓也還在進一步惡化,尤其是在依賴于降雨和適宜溫度的農業社會。環境生態退化導致的氣候變化嚴重威脅這些地區的農作物生產和食物供應[3]。如何在減少溫室效應氣體(greenhousegas,GHG)排放、降低對地球環境生態的影響的同時為日益增長的世界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并保障營養健康,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是新世紀全世界營養學界面臨的嚴峻挑戰。
1新營養學的概念和維度
國際營養科學聯盟(InternationalUnionofNutritionalSciences)和世界衛生政策論壇(WorldHealthPolicyForum)于2005年4月在德國Giessen大學聯合舉行了專家會議。23名與會專家在分析研討新世紀營養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營養學”的概念并就新營養學的原則、定義和維度等問題達成共識。會議簽署并發表了在營養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吉森宣言[4]。
1.1吉森宣言指出傳統營養學作為一個生物學科
需要擴展,應納入社會學和環境科學的內容,擴展為一個包含同權社會(包含公平共享的和諧社會)和健康環境的綜合性的新營養學科進入新世紀以來,新技術的應用、新的經濟結構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對人們的飲食方式和營養追求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也深刻地改變了食物、營養和人體健康及人類和地球的關系。
新營養學通過重新定義營養學研究范圍,使研究領域的廣度和復雜程度大幅度增加。它以人類的營養和健康為中心,引入社會和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為新的研究對象。它關注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持續存在的各種營養不足、不斷增加的超重肥胖及相關的慢性病、不斷變化的全球和地方性食物供應以及日益消耗的各種自然資源與營養的關系。新營養學要求多方位、更系統深入地研究人類營養的本質,在更廣闊的視野里分析、評價營養狀況及與環境的關系,通過融合和創新,采取有效和可持續的改善行動促進全人類的營養。
1.2吉森宣言將新營養學定義為研究食物系統、食品、飲品及其所含營養素和其他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物質和與之相關的生物、社會和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當前的食物生產需要使用大量的各種化學品、消耗巨量的淡水資源和能源。農作物灌溉用水大約占人類用水的1/3,目前在美國是最大的淡水消耗行業[5]。人類砍伐森林、開墾草地以擴大耕地面積,以工業化方式發展大規模的畜禽飼養和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制造。現代食品加工業包括冷鏈系統可以實現不分季節地跨洲供應食品。食品制造、轉運和銷售事實上已經高度集中于少數食品企業。傳統食品生產和加工已經被邊緣化并有被完全替代的趨勢。新營養學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開發新一代食品生產加工技術和方法,其目的是促進建立公平合理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食物系統,改善食物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同時使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地球能夠持續地為全人類提供充足的、多元的生物和物質環境,使我們及子孫后代都能享受更富足、更健康、更進步和更可持續的生活并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發展潛能。
1.3新營養學是一門多維度的綜合性學科,包括生物學、社會學和環境科學,其中生物學核心即傳統營養學仍然是其主體和中心內容傳統營養學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主要著眼于食物及其攝入與健康的關系,解決當時面臨的各種營養缺乏病。當時的學界利用物理、化學和醫學領域的成就,探索食物成分(營養素)及其代謝的基本原理;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統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認識到機體營養過程是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利用并相繼發現了多種維生素及相關的營養缺乏病。隨著1934年美國營養學會的成立,營養學被正式確定為獨立的學科。
20世紀中后期,由于世界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出現不同形式的營養變遷,肥胖及其他營養相關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大幅度增加,因此大約50年前,營養學家就逐步把研究的重點從急性營養缺乏病轉向復雜的與膳食有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隨著流行病學研究的進步,人群營養狀況調查、監測和改善研究迅速發展,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膳食指南等研究成果正在指導人們科學地飲食、合理營養,達到預防營養缺乏和營養相關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目的。以營養學為基礎的食物營養規劃和政策研究已經顯示出傳統營養學與社會學自然融合的趨勢。
19世紀中葉營養學起源時,人們完全不必擔心自然資源的耗竭和對環境的破壞。但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尤其是最近的五六十年,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已經超過了地球能夠供給、吸收和再生的能力,這個世界的自然容量(thecapacityoftheplanet)已經開始萎縮,適合人類飲用的淡水及其他資源正趨于耗竭。與此同時,各種污染物大量釋放進入環境,使得全球氣候變暖、平流層臭氧洞擴大、大面積的耕地表層土壤退化、生物物種不斷減少……這些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日趨失衡,我們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全球性環境危機。
這些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變化已經對我們的食物系統的持續生產和供給造成了威脅。要理解并扭轉這一趨勢,需要不同學科領域以及政府、企業乃至民眾的廣泛合作和相互配合。新營養學就是順應這種變化趨勢,它將關注的重點從單純的人類營養擴展使其包括與營養有關的土地開發、食物生產和消費及與人類長期生存有關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它不但要促進人類營養和健康,還要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的安全和健康。新營養學要求在多學科領域里分析、探索與人類食物供應、營養和健康有關的社會和環境因素,通過不斷創新尋找解決方法從而有助于保護有限的環境資源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盡管以能量計,全球所生產的食物能夠滿足迄今為止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然而現在全世界仍有8.2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3],但另一方面又有20億成人超重或肥胖[6]。
因此如何在一個社會里公平合理地分配食物將是營養學為實現“人人有權享有安全、充足和營養食物[7]”這一理想的重要研究內容。同時,深入研究新世紀條件下影響人們選擇食物的各項社會學因素并加以適當干預和引導使之不但能實現全面營養,而且能保護地球環境健康是新營養學中社會學研究面臨的挑戰。可以說,社會學是將新營養學其他兩個核心部分-生物學和環境科學-有機聯結的橋梁,是新營養學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2食物、營養與環境保護
2.1人口數量激增引發對全球食物需求的快速增加
自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人口數量急劇增加,預計到2075年將達到94.3億[2]。中國的人口變化也與此相似,據《中國統計年鑒》[8]報告,1950年時全國總人口約5.5億,1980年約為9.9億,2010年約為13.4億,到2017年時總人口已近14億(均不包括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以及中國臺灣)。《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9]指出,到2020年全國總人口將達到14.2億,2030年約為14.5億。
人口的增長意味著食物需求的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測算,從2005/07至2050年,世界農產品需求的年增長率為1.1%,這意味著2050年全球農產品產量需要比2005/2007年增長60%,其中發展中國家將需要增長77%,發達國家將需要增長24%[2]。
2.2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促使了膳食結構的變遷
世界銀行預測,從2010年至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將以每年3.1%的速度增長[10]。在中國,從1990年到2016年的26年間,GDP由3608.6億美元增長到111991.5億美元[11]。
《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GDP又創新高,達到121504億美元(827121.7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收入約為3815.6美元(25974元)[8]。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將促進肉類和魚等水產品這類高經濟價值食物的消費[12]。預計從2005/2007至2050年,全世界肉類總消費量將增長85%[13]。動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攝入將從2010年時占總能量攝入的18%增加到2050年時的23%[14]。
中國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膳食模式也發生顯著的變化,傳統的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膳食結構逐漸向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轉變。歷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1982年、1992年、2002年和2012年我國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分別為70.8%、66.2%、58.6%和55.0%,而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趨勢,分別為18.4%、22.0%、29.6%和32.9%(城市居民為36.1%,農村居民為29.7%)。
動物性食物(魚肉蛋奶禽)平均攝入量從1982年的每標準人日60.7g增加到2012年的每標準人日162.4g(城市和農村人群分別為每標準人日198.2g和每標準人日128.1g),即每年59.3kg(城市和農村人群分別為每年72.3、46.8kg)[15]。
2.3實現2050年全球食物增產需要同時增加農產品種植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
自上世紀60年代起,谷類產量曾以年均3.2%的速率增長,但近年來這種增速已經持續穩定地下降,即使通過各種技術改良,到2000年時年均增速也只有1.5%[16]。因此為了增加農產品產量,滿足全球食物需求將只能通過增加耕地面積來實現。根據FAO報告,種植業已經使用了全球11%(約15億公頃)的陸地面積[17]。要增加耕地面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森林砍伐。1980年以來,熱帶地區新增加的農業用地中55%來自于森林砍伐[18]。
熱帶地區人均森林面積在過去25年已經下降了一半,亞熱帶地區也下降了35%[19]。20世紀90年代,中國森林面積年均也減少0.05%[20]。森林砍伐是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根據綠色和平的報告,全球樹木中儲存了約3000億噸的碳,相當于40年礦物燃料燃燒所產生的GHG[21]。砍伐森林意味著大量CO2進入大氣,當以CO2為主的GHG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導致氣候改變,造成難以預測的干旱、洪澇、低溫、颶風及其他突發的極端災害性氣象條件。每年600萬公頃熱帶雨林的破壞是導致氣候改變的第五大因素[22]。
2.4家畜家禽飼養是對地球環境破壞最大的食品生產行業。
在全球范圍內,家禽家畜飼養產生的GHG約占總GHG排放的18%[23],其中39%的GHG是甲烷[24]。甲烷對環境的影響是CO2的23倍[25]。2015年全美飼養的反芻類動物產生了相當于1670萬噸二氧化碳的甲烷[26]。生產一份牛肉排放的GHG大于生產20份蔬菜的排放量。以產出每克蛋白質計算,牛、羊等反芻動物的GHG排放量可達到豆科植物的250倍[27]。另一方面,家禽家畜飼養需要消耗大量的飼料(以玉米和大豆為主)。如雞、豬和牛增重1kg需要消耗的飼料量分別為2、3、14kg。
動物性食物生產過程中能量和蛋白質轉化效率明顯不同,奶類和蛋類的能量轉化效率較高(均為17%),而牛肉轉化效率僅為3%;蛋類和牛肉的蛋白質轉化率較高,分別為31%和25%(圖1)[28]。在美國,近60萬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積被用來種植飼料作物,大約占總耕地面積的40%,人均約2000m2[29]。每年還需要為飼料作物使用600萬噸的氮肥,約占全美國用量的一半,每年由此排放的GHG相當于3×108噸的CO2[30-31]。
2.5營養與低碳生活
“碳足跡”是指一個機構、事件、產品或個人所排放GHG的集合,以CO2當量(CO2eq)表示。飼養家畜向環境釋放的GHG多,所以肉類食物的碳足跡就高;生產植物性食物排放的GHG少,故其碳足跡也就低。2005年,經合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成員國人均畜禽肉類的消費量為225g/d(每年82.1kg),大大超過世界癌癥報告基金(theWorldCancerReportFund)推薦的每周300g(約45g/d)[13]。如果持續采用動物性食物增長為特點的膳食模式,預計從2009年到2050年全球因飼料作物種植和家畜飼養產生的GHG排放將增加32%[27]。
相反,如果我們采用地中海膳食模式1或素食,則GHG排放會相對減少30%或55%[27]。中國目前消費的肉類食品約占全世界的28%,其中豬肉的消費量約占全世界的一半[32]。《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畜禽肉攝入量平均每人每天40~75g(每年14~27kg)[33]。如果這一推薦量得以實現,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畜禽飼養業排放的GHG將可減少10億噸[32]。但最新研究表明,2015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中畜禽肉攝入量超過75g的比例為49.9%,攝入量在75-<100g/d、100-<150g/d、150g/d及以上的人群分別占11.0%、17.5%和21.4%[34]。
在保證人體良好營養狀況的條件下,增加所有食物中素食攝入比例能大大減少一個人的碳足跡。一個完全素食的人大約只需要不到0.5英畝的耕地就能滿足其食物需要;而一個愛吃肉的人,則需要兩英畝以上的耕地[35]。一個家庭如果堅持每周一日全素食,一年減少的碳足跡相當于汽車行駛1860km的排放量[36]。即使只選擇低碳足跡的食物也有助于減少對環境生態的影響。例如用雞肉代替牛肉,一年就可以減少約400kg的CO2eq[37]。
另外,食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碳足跡也越高。發達國家的化石能源消耗占全世界的75%,其中17%用于生產、加工和包裝各種食品[38]。食品里程(食品從原料到市場的轉運距離)越高,其碳足跡就越高。按照Weber和Matthews的估算,全年選購本地生產的食物,一個家庭可減少的碳足跡相當于汽車行駛1600km的排放量。在家烹調食物一定比購買包裝食品或在外就餐更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
3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各種生物的種類及其自然形態。它除了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種屬多樣性外還包括在某一物種內遺傳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不但為各種農作物、家禽、家畜、水產品提供種屬資源,所蘊含的遺傳多樣性還為動植物的進一步進化和改良提供基礎。農作物多樣性也是農業生產所必需,它有助于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活動,例如授粉繁殖、病蟲害控制、營養素循環、水土流失預防以及水源供應等。農業生產領域的生物多樣性還為不同物種提供了適應極端環境的基本資源,并使食物生產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3.1地球生態系統劇變,導致野生物種不斷減少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球生態系統的變化超過了之前所有變化的總和。許多生物自然棲息地受到破壞,野生物種不斷減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IUCNRedList)顯示[39],1/4的哺乳動物、1/8的鳥類、1/3的兩棲類和珊瑚蟲正面臨滅絕的威脅。每年可計算的因生物多樣性減少帶來的經濟損失在13.5億至31.0億美元之間[22]。我國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地方品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40]。
全國34450種野生高等植物中,屬于滅絕等級的有52種;受威脅物種有3767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10.9%。除海洋魚類外,4357種脊椎動物中,屬于滅絕等級的有17種;受威脅物種932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21.4%[41]。
3.2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原生土地及自然生物棲息地減少
過度開發、污染、外來物種侵入以及氣候改變等因素導致了原生土地及自然生物棲息地減少,從而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下降。自然界和農業生產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地使用改變和農業的密集耕種。FAO估計全球約90%(發展中國家約80%)的農產品來源于密集耕種[16]。為追求高產量,農業生產一般會采取單一農作物的大面積種植和家禽家畜的大規模養殖。隨著大面積種植或養殖的持續發展,有限品種的農作物、家禽家畜及水產品逐漸獲得種屬優勢,其他種屬則慢慢被淘汰。例如在許多低收入國家隨著水產養殖業的推廣,養殖的水產品日趨向少數體型較大的魚類品種轉變,其他魚類品種已經越來越少[42]。
全球食物系統的同質性日益增加。據估計,人類迄今的食物包括了約7000種植物,其中82種為人類提供了約90%的能量,而40%的能量來源于玉米、小麥和水稻[43]。當今我們的動物性食物主要源自約40種家禽家畜,其中的5種提供了動物性食物供給總量的95%左右[44-45]。水產品的品種估計約有230種,包括有鰭魚類、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其中的31種占總量的95%[46]。此外,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殺蟲劑也導致一些野生動植物及水生生物的死亡。我國自1990年起的20年間,農用化學品施用量持續增加,增長達1倍以上[47]。但據我國農業農村部官網數據推算,2016年農藥使用量比2014年減少了約5.3萬噸,已連續三年實現負增長[48]。
3.3生物多樣性是農業發展和食物生產的一項必不可少的資源
除了直接提供人類豐富種類的食物外,生物多樣性還通過維護和支持生態系統而對人類營養發揮著間接作用。我們所有的食物以及25%的藥物最初都來源于野生物種。生物多樣性所蘊含的遺傳多樣性是物種進一步進化的基礎。生物種屬間的化學成分和遺傳背景差異越大,所蘊含的信息量也越大,科學家由此開發出具有生長和營養優勢的作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當今世界約26億人部分或完全依賴農業生產獲取生活資料,超過30億人依賴海洋和海岸的生物多樣性,16億以上的人依賴于森林和非木材的林產品為生[49]。2006年,全世界捕撈的各種魚類相當于910億美元。
這維持了約3500萬人的生計,同時也為數十億人提供蛋白質[50]。食物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有助于保持不同季節里食物供應的平衡,還能互相彌補營養素的不足從而達到合理營養的效果。全世界約有7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對這些貧困人口來說,生活資料的50%~90%來源于大自然的供給。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社區,野生魚類是當地居民主要的動物性食物[42]。在馬拉維、莫桑比克和贊比亞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地有26%~50%的農村家庭依賴于當地的水果來滿足青黃不接時的食物需要[51]。在越南,野生蔬菜占蔬菜消費總量的43%~75%[52]。
實際上,一些野生植物所含的營養成份很豐富,它們能夠為單調的膳食提供大量的營養素[53]。在菲律賓傳統輪歇的農業社區,野生食物向當地居民提供了42%的鈣,32%的核黃素、17%的維生素A和13%的鐵[54]。野生植物中的某些活性物質還可能對健康起到一些獨特的作用。Johns等1973年報道,東非牧區居民食用的一些野生綠葉蔬菜具有抗高膽固醇血癥的活性。中國的傳統醫藥學更是大量采用野生植物,1979年修編版《中藥志》共收錄了627種植物性藥物[55]。生物多樣性并不是簡單的生物物種的數量疊加,它包括由不同生物物種的分布及棲息地范圍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復雜網絡[56-57]。人類是這個網絡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以這一網絡為基礎。正是由于這種組合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加上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才使人類得以生存[56]。地球上的生物物種資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和再生的。
人類一旦失去這些自然資源就將面臨自身生存的危機。目前,生物多樣性減少是引起地球生態系統惡化的關鍵因素之一。任何可持續性發展都必須包括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性地利用。新營養學研究有助于促進提高農作物的多樣性水平以達到不同食物營養互補的目的以實現公平共享生物多樣性給人類帶來的利益,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損失。
4開展社會學研究,提高人群營養水平
在傳統社會里,人們標準的就餐方式是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一起享用食物。當家庭成員共同就餐時,食物具有促進家庭成員交流、增進家庭和睦的作用。節日里享用各種美食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活動。食品在某些情況下也是表達感受和交流感情的載體,如生日聚會上大家會一起分享蛋糕來表達對親人的愛,除夕的年夜飯或餃子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祝愿和期望。《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強調“興新食尚—多回家吃飯,享受食物和親情;傳承優良文化,興飲食文明新風[33]”。家庭就餐還是父母傳授合理選擇食物和營養健康知識的良好機會。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庭主婦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因而面臨著是花時間在家準備食物還是壓縮家務勞動、更多參加工作的選擇。在這種形勢下,較多的家庭主婦選擇參加工作,其結果就是用于家庭準備食物的時間大幅度減少,而對各種方便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人們對節約時間的追求超越了對某些不健康快餐食品的顧慮。近年來另一項對食物選擇和營養狀況產生巨大影響的是社交媒體/網站。對尋求改善營養和增進健康的人來說,以傳播科學知識為己任的社交媒體能夠提供豐富的信息,并在良性互動過程中不斷給你觸動,從而增強改善營養的動力。
信譽良好的社交網站還能幫助從其他有相似疾患和情況的人那里得到信息和支持。一些社交網站聘請的專業營養師也能在網上為更多的用戶提供營養咨詢,進行營養教育,吸引更多有興趣的人參與,相互促進提高營養水平。通過社交網站傳播營養健康知識,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營養專業工作者都是高效的途徑。2014年第二屆國際營養大會發布的《營養問題羅馬宣言》呼吁加強國家衛生體系建設,提供營養改善信息等綜合性服務,呼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食物系統,實現公民的食物權。
該宣言全面剖析了營養問題面臨的個體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學因素。除了貧困、食物短缺、糧食安全、生活方式、膳食結構等傳統因素外,疾病、環境衛生、飲水安全、氣候變化、突發災害、食物浪費、國際貿易以及國家差異等日益凸顯的社會因素將營養問題的嚴重性置于了更大的范圍和更高的社會層面[58]。新營養學針對與人群營養狀況有關的各項社會因素,研究包括改善食物分配機制(例如定價機制和社會救助保障機制)、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減少食物浪費、提高市場調控效率、創建并推動發展有助于合理營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社會文化環境。新營養學還將研究如何加強全社會各領域(各級政府、農牧漁業、食品制造業,營養專業人員、市場、消費者以及醫療衛生領域)之間的合作以利于開展營養健康知識、膳食指南的宣傳和普及工作,尤其是針對貧困地區家庭和特定目標人群(例如營養不良和各種與營養有關慢性病的高危人群)開展關于膳食營養、慢性病防控、健康教育及其他營養干預的方法等。
5新營養學研究的任務和遠景
新營養學在21世紀人類面臨食物供應和營養保障嚴峻挑戰的時候應運而生。它以新世紀開始的與人類營養有關的各種生物、社會、生態和環境因素為研究內容。營養學由單純的一門生物科學轉變為包含社會和環境的交叉科學,是一種自然的進步。新營養學首先還是一門生物科學,生物學將仍然是新營養學的核心。它將運用分子遺傳、分子流行病學等各種新方法和新手段研究食物、營養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
例如近年來的一些營養學研究旨在探索營養通過影響人體多個系統而引起疾病的途徑、引起疾病的感染基礎以及食物在這一過程中的調節作用[59-61],營養、體力活動和肥胖與癌癥的關系,為肥胖患者減輕體重所需的最佳膳食模式,腹部脂肪堆積和因代謝綜合征(metabolicsyndrome)引起的肌少癥(sarcopenia)的關系,營養和腸道蠕蟲病(helminthiasis)以及糖尿病的關系,因日照不足而致維生素D合成不足而引起的人體營養需求變化等。
與傳統營養學相比,新營養學將生物學研究范疇拓展到食物系統、社會、生態和環境,包括生物多樣性和土壤使用,反映了從單一領域(生物學)到多領域(包括社會學和環境科學)的轉變。目前研究的熱點包括采用不斷涌現的新理論、新方法研究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人口老齡化對營養的影響、持續存在的營養不良、日趨增長的肥胖率和不斷涌現的早發糖尿病及其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有助于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品質的精準農業和精準營養(尤其是非遺傳性的,但與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微生物有關的精準營養);不同國家、不同人群之間的食物資源和營養狀況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影響因素;快速變化的全球和地區的食物供應以及日趨耗竭的地球自然資源等。
一個聯系緊密、管理良好、農業發達、擁有良好轉運通訊系統以及教育和醫療衛生系統的社會對于實現食物保障、保證優良生活品質和營養水平、減少各種與營養有關的疾病、避免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矛盾沖突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新營養學將以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以至于國際間與食物系統和人群營養有關的各項生物-社會-環境因素為研究內容。
以新營養學研究為基礎制定的食品營養政策將有助于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層面建立和維護公平合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食物系統,以維護人類、生物和物質世界的健康、富足和完整。新時期的健康概念已不局限于不生病,它更多的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要求良好的生理和體力活動的能力,也包括心理適應的良好狀態以及社會的和諧和對環境的尊重和保護。
從新營養學的角度,將我們的飲食轉向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低碳生活不僅能顯著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和氣候的影響,也有助于人類自身的健康。新營養學倡導共擔責任和可持續性發展,將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一個能讓他們愉快生活并充分發展的世界。如吉森宣言所述:“新營養學將生物學,社會學和環境科學的方法相結合,使我們能夠成功應對21世紀的挑戰[4]”。
營養學論文范文:“食品營養學”課程小班化教學模式的探討
摘要:結合食品營養學課程的教學實際,對小班化教學的優勢進行分析,并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和完善,合理運用適合小班化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構建多元化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研究。小班化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運用于高校專業課的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