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2月19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摘要:以豐兩優香1號為試驗材料,對寬窄行栽培方式在再生稻生產上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寬窄行栽培可增加水稻間的通風透光性,減少紋枯病、稻瘟病的發生;便于田間的機械施藥、施肥,對水稻造成的機械損傷輕,能減少再生稻頭季收割時的機械碾壓;寬窄行栽培還可充分發揮水稻邊際效應,獲得更高產量。
關鍵詞:水稻;再生稻;寬窄行栽培技術;機械碾壓
水稻論文范文: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的影響研究
摘要:揭示在完全競爭要素市場和不完全競爭要素市場條件下,耕地流轉對農戶水稻生產成本效率的影響。通過構建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數模型,利用武漢都市圈393份水稻種植戶調查數據對研究假說進行驗證。
再生稻就是種一茬收獲兩次,即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上再生芽發育生長、長穗,再收一季的水稻,也叫水稻“一種雙收”。再生稻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江漢平原于2000年左右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再生稻,但由于其產量一直難以突破,特別是當前實行機械收割,對頭季稻樁的碾壓面積超過1/3,對再生稻產量影響較大,制約了再生稻的推廣。寬窄行栽培技術是目前我國水稻種植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該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明顯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降低成本投入,具有極高的推廣應用價值[1]。本試驗從水稻寬窄行栽培技術模式切入,探討了寬窄行栽培技術在再生稻生產上的應用效果。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基本情況
以豐兩優香1號為試驗品種,2017年3月26日播種,每667m2用種1.5kg,育秧方式采用機械硬盤麻膜育秧,4月26日插秧。
試驗大田選在洪湖市沙口鎮長河村1組,試驗田塊地勢平坦,排灌方便。4月24日每667m2用中化56%(24-16-16)復合肥33.8kg作底肥;5月9日每667m2用尿素6.7kg作分蘗肥。插秧機選用洋馬VT6型高速乘座式插秧機,插秧行距30cm,株距可調整為10cm或14cm。收割機選用久保田688型,該機型割幅寬度為2.2m,輪寬45cm,輪距60cm。
1.2試驗方法
試驗設2個處理:處理1,在機插秧時,插秧機的第2行和第5行不放秧苗,株距由14cm調整為10cm,田間插出的秧苗狀況變為寬窄行、密株型,即寬行60cm、窄行30cm、株距10cm,每667m2插1.48萬叢,頭季收割時,收割機履帶正好行走在60cm的寬行間;處理2(對照),常規插秧方式,插秧機的株距調為14cm,行距30cm,每667m2插1.58萬叢。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6個小區,小區面積667m2,按照隨機區組排列方式排列,大田平整后施用底肥,用輥壓肥入泥,讓水自然落干,2d后插秧,各小區除栽插方式外其他管理方法一致。
1.3調查項目及方法
1.3.1頭季稻分蘗期、抽穗期苗情及病蟲害調查
在頭季稻分蘗期(5月8日)和抽穗期(7月5日)每小區采取梅花形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5叢,分別記錄每叢分蘗數、株高、葉片總面積(使用CI202便攜式葉面積測量儀),計算每叢分蘗數、株高、葉面積指數及總莖蘗數;調查紋枯病、稻瘟病病叢數、病株(葉)數并分級,計算病叢率、病株(葉)率、病情指數;調查稻飛虱蟲量,計算百叢蟲量;調查二化螟、大螟蟲傷株,計算株害率。
1.3.2收割機械碾壓及產量調查
于8月7日(頭季稻收割前)和10月25日(再生季)每小區采用對角線3點取樣,順序選取20叢計算穗數,以平均穗數取有代表性的稻株3叢,調查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計算理論產量。8月14日(頭季稻)和10月31日(再生季)進行實收測產,采用久保田688型收割機分小區收割,記錄每小區濕谷產量,按14%含水量標準計算每小區平均單產;在每小區采取平行跳躍式取樣法取5點,每點平行調查20叢,記錄機械碾壓損傷叢數,計算碾壓損傷叢率。
2結果與分析
2.1頭季稻分蘗期、抽穗期苗情
通過移栽后田間觀察發現,所有處理在移栽返青后葉色迅速轉綠、變深,株型松散適度,葉片適度披散,田間長勢較好。分蘗期寬窄行栽培區由于行距較大,其葉面積指數(3.09)要略低于常規栽培區(3.11);寬窄行栽培區整體分蘗較好且整齊,每叢莖蘗數平均為9.5個,略高于常規栽培區;按照機插秧固定叢數計算,寬窄行栽培區每667m2插1.48萬叢、總苗數為14.060萬株,常規機械插秧方式每667m2插1.58萬叢、總苗數為14.062萬株,總苗數兩者差異不大。
抽穗期間通過觀察發現,寬窄行栽培區葉色淺于孕穗期,葉片褪色慢,莖稈伸長、葉片生長迅速,上位葉長于下位葉,葉片變寬并適度內卷、上挺;常規栽培區葉色淺、葉片褪色慢,葉片變寬并略披。從表1可見,抽穗期寬窄行栽培區葉面積指數(7.13)要高于常規栽培區(6.83);由于寬窄行栽培區受栽插密度及通風透光性影響,每叢分蘗數要比常規栽培區多,而總莖蘗數略低。
2.2頭季稻分蘗期及抽穗期病蟲害發生情況
受栽插密度、通風透光性的影響,分蘗期及抽穗期寬窄行栽培區的紋枯病和稻瘟病病情指數均低于常規栽培區,二化螟與常規栽培區沒有明顯差異;稻飛虱百叢蟲量低于常規栽培區;在調查時還發現,寬窄行栽培區有少量的大螟蟲傷株,可能與大螟生活習性中的邊際效應有關。可見,寬窄行栽培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紋枯病、稻飛虱及稻瘟病的發生。
2.3頭季產量
據有關試驗報道,寬窄行栽培能增加水稻有效分蘗數,達到增產的目的[2-3]。本試驗結果表明,寬窄行栽培技術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果。寬窄行栽培區每叢有效穗數比常規栽培區高0.6穗,每穗實粒數高3.5粒,結實率高2.6個百分點,理論產量高5.19kg/667m2,實收產量高10.35kg/667m2。
2.4頭季收割機械碾壓損傷結果調查
在寬窄行試驗區,收割機嚴格按照預留空行行駛,除轉彎位置稻叢無法避免有少量碾壓外,對稻叢基本無碾壓。寬窄行栽培區機械碾壓率僅為5.67%,而常規栽培區碾壓率高達32.67%,且對稻叢損傷嚴重,碾壓區域大部分稻樁被整叢壓倒,部分陷入泥土中,給再生芽生長帶來了較大影響。
2.5再生季產量
由于常規栽培區碾壓嚴重,相對減少了再生季叢密度,增加了田間通風透光性,每叢有效穗數為17.5穗,比寬窄行栽培區高1.8穗,但再生芽發育抽穗參差不齊,而寬窄行栽培區由于機械損傷較輕,長勢一致,在總粒數、實粒數上都高于常規栽培區。從表5可以看出,寬窄行栽培區理論產量比常規栽培區高48.72kg/667m2,實收產量高45.00kg/667m2,寬窄行栽培技術在再生季上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3結論與討論
再生稻寬窄行栽培通過對行距的控制,將寬行控制在60cm、窄行控制在30cm,可有效預留機械作業道,此行距符合高效施藥設備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輪距,在使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防治病蟲害時可以做到不損壞秧苗,提高作業效率及質量,同時有利于自走式機械追肥。
本試驗結果表明,寬窄行栽培技術應用在再生稻上,可充分發揮水稻邊際效應,有利于頭季秧苗分蘗,增加葉面積指數,使群體更好的吸收光能,制造更多的光合產物,減少紋枯病、稻瘟病及稻飛虱的發生,增加結實率,在密度較小的情況下不僅未使產量下降,而且能小幅增產;再生季通過減少機械損傷可以提高密度,增加收成面積,也使再生芽發育進度相對一致,增加穗粒數和結實率,最終提高產量和整精米率。
本次試驗過程中發現,水稻寬窄行栽培區域雜草發生較常規栽培區域嚴重,大螟發生也稍重,應用該栽培技術應該注重雜草防治;在再生稻頭季收割時,收割機必須嚴格按照預留寬行行駛,適度留樁,及時清理收割的秸稈,加強水肥管理為再生芽生長提供有利條件,給再生季高產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