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2月03日 分類:農業論文 次數:
茭白屬禾本科菰屬植物,是我國特有的水生蔬菜,分布廣泛,南至廣東、北至北京、東至臺灣、西至四川均有種植,但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等省市[1]。浙江省栽培面積約3萬hm2,占全國栽培面積的40%,是浙江省栽培面積最大的水生蔬菜[2]。茭白按感光性和采收時間可分為單季茭、雙季茭兩大類,單季茭一年一熟,雙季茭一年兩熟[3]。雙季茭一般7月定植,10~11月采收秋茭,翌年5~6月采收夏茭[4]。余姚市常年茭白種植面積2000hm2左右,雙季茭種植面積占茭白總種植面積的80%以上,大量雙季茭集中上市導致茭白滯銷和價格下降,農民種茭經濟效益得不到保障[5]。
河姆渡雙季茭是1998年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的當地雙季茭品種,余姚市種植面積在800hm2左右,通常將其作為雙季茭種植,即7月定植,當年收獲秋茭,第2年收獲夏茭。河姆渡雙季茭生長勢較強,地下匍匐莖特別發達,其越冬后游茭苗較多,對短日照和高溫不敏感,利用這些特性,近幾年開展了河姆渡雙季茭反季節早熟栽培技術研究。
農藝師評職知識:作物栽培論文投sci期刊怎么選
3月底利用游茭苗進行寄秧育苗,5月底6月初移栽,通過改變種植方式和施肥技術,使夏季高溫結束后能迅速孕茭,8月20日至9月10日產茭,正逢高山茭白與單季茭、雙季茭秋茭上市空檔期,平均667m2產量1400~1500kg,市場批發價在7~8元/kg,667m2產值1萬元左右。現將河姆渡雙季茭反季節早熟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特征特性
河姆渡雙季茭生長勢較強,地下匍匐莖特別發達,其越冬后游茭苗較多,對短日照和高溫不敏感。株高220~230cm,殼茭質量110~130g,凈茭質量80~100g,孕茭率高;銹病發病輕,耐高溫性好,8月下旬氣候轉涼后能迅速孕茭。據測定,肉質莖含蛋白質372.16mg/g、總氨基酸8.51μmoL/g、總糖16.83mg/g、VC0.08mg/g、粗纖維23.51mg/g。肉質白嫩、味甜帶糯,營養豐富,商品性好。
2栽培技術
2.1種苗選擇
秋茭采收時選擇株型整齊、孕茭率高、茭肉肥大、結茭部位低、沒有雄茭和灰茭并且成熟一致的茭墩作好標記。挖去大田里的雄茭和灰茭,防止第2年萌芽時竄到其他植株上。第2年春季萌芽時,去掉弱苗或長勢過旺的苗,選擇健壯苗寄秧育苗。
2.2寄秧育苗
3月底4月初當苗高25cm左右時,寄秧育苗,每一個大分蘗作為一個寄秧單位,行株距30cm×25cm,秧∶本=1∶8。插種后3~5d返青,10d后每667m2施尿素5kg,促進活棵分蘗,育秧時間2個月左右,每叢分蘗數7~8根。移栽前3d,每667m2施起身肥(尿素)2kg。秧田期主要蟲害是二化螟與大螟,4月中旬開始防治。可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3000倍液與18%殺蟲雙水劑200倍液交替防治,移栽時選擇其中一種藥劑噴施帶藥下田。一般寄秧田很少發病,不用防治病害。
2.3大田移栽
選擇排灌方便、土壤肥沃、耕作層深厚、富含有機質、黏土為主,且周圍無“三廢”污染的田塊栽植,5月底6月初當苗高35cm左右時整墩定植,帶分蘗苗7~8個,行株距100cm×60cm,每667m2定植1100叢左右。
2.4大田管理
①施肥技術正確把握施肥時間和用量,采取前促后控的方法。基肥: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kg或茭白專用肥(N∶P2O5∶K2O∶SiO2=20∶10∶18∶2,下同)50kg。追肥3~4次:栽后18~20d,每667m2施苗蘗肥(尿素)8~10kg;第2次追肥在移栽后的35d左右進行,每667m2施碳酸氫銨40~50kg、過磷酸鈣20~25kg作壯稈肥;第3次,在6月10日前后進行,每667m2施茭白專用肥40~50kg作孕茭肥;第4次當1/5茭白采收后,視茭白葉色巧施催茭肥,每667m2施碳酸氫銨25~35kg,葉色濃綠的田塊可不施。
②灌水技術按淺—深—淺—露—深—淺的原則進行:插苗時淺水;插后深水返青;淺水促蘗;7月茭白封行前,進行露地擱田,控制無效分蘗,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孕茭時深水護茭,但灌水深度不宜超過茭白眼;采茭結束后淺水養根,促進茭白地上部的營養回流至地下部。
③病蟲害防治茭白主要病蟲害是“四蟲三病”,即二化螟、大螟、長綠飛虱、福壽螺及銹病、胡麻斑病、紋枯病。二化螟通過性誘劑連片防治;大螟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倍液或1.1%綠浪(百部·楝·煙)乳油1000倍液防治,并兼治二化螟;長綠飛虱可用18%殺蟲雙水劑2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并兼治大螟、二化螟;推廣茭白田套養中華鱉、茭鴨共育技術防治福壽螺及其他蟲害、雜草。銹病可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胡麻葉斑病可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防治;紋枯病用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2.5及時采收
茭白似蜂腰狀,茭白露白1.0~1.5cm,即為采收適期。8月底9月初采收,此時高山茭白采收已結束,而平原單季茭、雙季秋茭還沒開采,市場零售價較高。平均每667m2產量1400~1500kg,市場批發價7~8元/kg,產值1萬元左右。與常規種植收獲兩季的雙季茭667m2產值8000元相比,河姆渡雙季茭反季節早熟栽培增收25%,此外,又節省勞力和種植成本。
2.6采后管理
9月下旬茭白采收結束后,保持茭田潤濕狀態,至12月氣溫降到5℃以下時,茭白植株自然枯萎,在冬至(12月21日)前后齊泥割平老茭墩,去除上部枯莖葉,將清理出來的茭白莖葉殘體,集中堆漚制成農家肥,或邊割邊踩入田中,用泥覆蓋作為有機肥料。但不能在田中燒毀,以免影響茭白地下莖的正常生長或污染環境。割老茭墩時間不能過早或過遲,過早地上部的營養還沒有回流至地下部,影響春季出苗;過遲會使地上莖萌芽出苗時產生高腳苗。清除田間雜草,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保持田平、濕潤、不開裂,留地下根莖安全過冬。冬至前后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1000~1200kg或茭白專用肥50kg,促進茭白短縮莖與地下匍匐莖芽萌發。到第2年3月底4月初苗高30cm左右時進行二段寄秧育苗。
參考文獻
[1]盧寶榮.利用生物多樣性合理布局探索茭白的可持續生產模式[J].浙江農業學報,2003,15(3):118-123.
[2]陳建明,王來亮,周錦連,等.浙江省茭白栽培新技術的探索與實踐[J].長江蔬菜,2015(22):135-137.
[3]俞平,陳建明.茭白高效安全生產大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4]鄧曹仁,葉德堅,陳建明.單季茭二茬收獲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08(8):22-23.
[5]符長煥.單季茭二茬模式不同栽種期對茭白第1茬孕茭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蔬菜,2018(1):54-57.
作者:翁麗青